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分析

2024-08-06 00:00:00胡涛黄海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加速融合,从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现状和应用要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具备专业设置优势、实践教学优势、产教融合优势等有利条件,但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加快推进“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和探讨,为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助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57-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和《“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文件也对发展健康服务业作出部署。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加速融合,“体医融合”成为促进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业发展还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顺应健康中国建设需求,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探索“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健康服务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开展“体医融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培养既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医学保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跨界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国家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顺应医疗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预防保健、康复理疗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要求医疗健康人才具备更加综合、全面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开展“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将体育专业与医学专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理念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应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大势,抢占人才培养制高点。

(三)契合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

高职教育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各地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医融合”人才需求也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实际,主动对接当地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开展“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资源,促进当地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美誉度,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形成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具备“体医融合”理念的应用型人才

“体医融合”理念强调以体育锻炼为基础,综合运用医学保健知识和技能,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具备“体医融合”理念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医疗健康服务一线发挥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培养“体医融合”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体医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使其成为既懂体育又精医学,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在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等专业领域胜任工作,还可以服务于基层群众,指导科学健身,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五)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开展“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革新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整合体育、医学等相关专业资源,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综合实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体医融合”人才,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晰,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细化

高职院校在“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晰的问题。部分院校未能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健康服务业的需求,对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要。此外,培养目标过于宏观和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未能体现“体医融合”的特色和优势。

(二)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亟须优化

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进一步优化。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体育与医学课程融合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行业发展动态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低,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体育与医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在“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技能不强,难以满足“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与医学专业教师的比例失衡,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与行业发展脱节,难以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健全

高职院校在“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不足,难以全面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教师和学校,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待提高。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体医融合”特色的专业指标,难以准确评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立足需求导向,明确“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健身、康复理疗、健康管理等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这为体育和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高职院校要顺应这一趋势,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培育健身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与保健、健康体适能训练等应用型专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特点、医疗健康资源禀赋等因素,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不同地区的体育医疗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因地制宜,找准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契合区域发展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在医疗健康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专业;在体育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突出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能训练等专业方向。同时,要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体医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岗位要求等,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有机衔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国家资历框架。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这一改革趋势,及时将“体医融合”领域新出台的职业技能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课程内容,加强实验实训环节,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知识融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职业标准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体医融合”复合型技能培养

面对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和不断升级的产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构建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首要任务是要根据“体医融合”的内涵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形成复合型技能培养的课程结构。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体现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既要重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又要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健康管理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体医”兼修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架构。另一方面,要合理划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占比。可以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等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发体现“体医融合”特色的核心课程,聚焦健康服务产业需求设置课程模块。围绕运动健康指导、体适能训练、运动康复与理疗、健康管理等职业岗位领域,开设若干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核心课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健康体适能训练、健康管理等,强化学生在体育健康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还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践行能力。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利用典型案例、情境体验等,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硬实力”

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术技能,能够满足体育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对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打造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首先,完善专任教师选聘和管理制度是基础性工作。学校要从源头上把好教师“入口关”,严把教师招聘录用标准,积极引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要加大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和专业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学位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学校还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绩效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晋升通道,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大力引进和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对优化师资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体育健康服务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聘请体育教练员、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发挥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兼职教师可以充实案例资源,带来鲜活的行业信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早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就业岗位要求。同时,兼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等,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建好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加大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力度。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实训室的功能布局,根据“体医融合”专业特点配置各类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要重点建设康复理疗实训室、运动康复实训室、体质测试实训室、健身指导实训室等,配备先进的康复治疗仪器、体能测试与训练设备、体质健康检测仪器等,满足学生进行康复、体能训练、健康管理等的实训需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好、用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与医院康复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健身俱乐部、体育健康服务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一批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实习实训制度,明确各方责任与分工,保障学生权益。实习实训基地要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服务与管理流程,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要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组织管理和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机会与企业项目、技术攻关等,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五)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政行企校深度融合

“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主动联合行业协会、学会,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主动服务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提高人才供给的针对性。三要拓宽产教融合渠道,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让企业专家到校任教授课,开展“双向互聘、双向挂职”。四要共建产教融合实体,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产业学院,打造政行企校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格局。

(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科学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标准

高职院校首先要健全院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要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教学督导检查,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及时反馈评估情况,推动教学改进。同时,要建立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机制,组织开展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征集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意见,形成多视角、立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网络。学校还要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其次,高职院校要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行业需求,契合职业岗位要求。因此,要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知识能力要求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要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深入一线,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技能水平等进行评估检查,提出改进意见。学校还可以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动态评估和指导,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匹配度。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步伐,为健康服务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注重“体医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全民健康生活,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彰显职教担当,贡献职教力量。我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必将驶入发展快车道,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永娟.高职院校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创新路径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36(8):115-117.

[2] 苑显英.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探究[J].运动精品,2023,42(5):32-34.

[3] 郭红霞.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教医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36):65-68.

[4] 余自华.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医学高职院校“体医融合”创新路径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119-122,128.

[5] 洪伟.高职院校开展体医融合的模式和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7):181,183.

[6] 刘晴.体育高职院校“体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9(4):15-17.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学徒制中‘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培养框架的形态重构”(项目编号:GXGZJG 2021B108)。

作者简介:胡涛(1992—),男,汉族,广西宾阳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体育建筑。

黄海雁(1984—),女,汉族,广西贵港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