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展开探讨,提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措施,包括构建育人格局、畅通校企互通渠道、建设环境工程资源库、优化课程结构等。对于完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环境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49-04
一、背景与意义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1]指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即“双高计划”)强调在“改革发展任务”中重点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在当前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3]。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日益重视,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研究专业群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措施,对于贯彻专业群建设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学院启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工作,对接广西区域环境治理产业链,2023年建成广西首个以环境工程技术为1个中心,独具生态特色的,涵盖环境监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管理与评价、智能装备制造4个专业在内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但我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立的时间较短,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的定位、教学教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评价体系的设计都处在探索中,对如何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环境治理产业链的高素质复合型环保技术人才,仍未有满意的答案。本课题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专业群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将经验辐射群内其余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环保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
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发现当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满足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自动化课程内容不足。此外,由于环境工程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并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新的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及时跟进,使培养出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另外,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并不都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
首先,课程结构不够完善。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某些课程内容重复和重叠的现象,而某些内容则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不均衡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全面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其未来在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的整合。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当前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整合和融合,使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和应用相关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三)存在教学方法滞后现象
教学方法作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在当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对基础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欠缺,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互动和实践的机会。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以主动参与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最后,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育工具的支持。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如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实验室等。然而,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教学资源的滞后使用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措施研究
(一)构建育人格局:“四位一体”推进“三全育人”,打造党建引领,强化育人根基
在构建育人格局与“三全育人”体系中,党建引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旨在通过党的领导和组织优势,加强学校育人工作,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党建引领下的育人根基强化需要发挥党组织在高校中的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党组织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党建引领下的育人根基强化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1)专业技能培养;(2)创新能力培养;(3)实践能力培养;(4)人文素养培养。这四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共同构建一个全面的、有机的育人体系。
首先,专业技能培养是“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需要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如环境工程实践、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等,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其次,创新能力培养是“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的重要目标。学校要通过创新教育、科研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设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实践能力培养是“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人文素养培养是“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模块,或者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畅通校企互通渠道:开创校企合作新篇章,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首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参与教育研究、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同编制紧密对接行业发展前沿的人才培养标准,研讨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校企互通渠道的畅通与合作模式创新是培养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确保培养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协调一致。
其次,借助企业成熟丰富的案例与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共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知名企业对于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工作技能需求,通过调整课程、优化课程内容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扎实。推动与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实践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在推进课程资源、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中,提高企业评价的参与度,重点关注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科研成果应用。
最后,畅通校企互通渠道。一是产业导师入校。聘请企业产业导师,定期为产业学院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二是教师入企实践,团队派出1~2名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推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建设环境工程资源库:紧扣教学目标,改进线下教学,完善线上资源,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一是审视教学目标。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调整教学目标。二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融入岗、赛、1+X证书知识点,确保课程知识与企业技术应用水平同步。三是改善课程内容结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和能力形成规律,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案例化等不同形式,编排授课内容。四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运用问题、项目和结果导向,利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质量。五是开发、完善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训一体的实用性教学资源体系。六是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化解教学重难点,方便师生交流互动。
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平台、网络学习社区等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教学资源。首先,可以对课程教材和学习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上传到在线平台上,供学生随时下载和学习。其次,在线课程平台上还可以设置在线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通过在线测验、讨论、互动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估和知识交流。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搭建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习惯。这些在线教学资源的完善,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完善线下教学资源同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尽管线上教学资源的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但线下实践活动仍然是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线下教学资源的完善需要重视实验室设施和实践基地的建设。首先,可以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对实验室设施进行更新和升级,引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和实验研究的需求。其次,可以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基地和工作场所,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训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将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举办专业实践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打造理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因此,构建理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解决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问题的重要方向。理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训和实际实训三个方面的结合来完成。
随着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专业群建设的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成为培养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的完善不仅可以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还能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完善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装备。为了提供尽量真实的实践环境,实训基地需要配备先进的设施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包括各种实验仪器、实验室设备、模拟设备等。合理规划和增加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装备。制定实验、实训管理制度,通过开设安全知识在线课程、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强化落实制度,确保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和维护,以保证实训基地的顺利运行。
其次,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通过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实训基地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实践环境,与实际工作流程相一致,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共享实训基地的资源。近期我们计划与环保企业联合,学校提供场地和需求,环保企业提供设计方案和设施设备,打造虚实结合的污水处理模拟仿真实验室。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包含1+X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课程、课程拓展内容在内的高交互式虚拟仿真基地。
再次,需要注重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营。应建立健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实训基地的管理责任和权责关系。同时,还需要加强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保障设施安全、教学秩序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可以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更加顺利和有效。
最后,实训基地建设还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需求,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参观考察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以学校现有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为契机,与环保修复企业合作,结合环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打造集污泥处理、水体净化、给水排水和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五)优化课程结构
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在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1.学科交叉与综合课程设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应加强学科交叉,推进综合课程设置。跨学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2.强化实践性课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可以包括实验课程、实地考察、工程实践等,通过实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入新兴技术与前沿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融入新兴技术和前沿知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真实的问题和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优化课程结构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课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在当前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贯彻专业群建设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我们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面对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等一些问题,我们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环境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构建,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环境保护事业助力。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2]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Z],2019.
[3] 唐建设,项丽,潘法康.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J].广州化工,2022,50(6):170-172.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柳州市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重点课题“双高背景下《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改革和研究”(项目编号:2023ZJB033)阶段性研究成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立项教改课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23JG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景宣(1982—),男,汉族,山西晋中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水环境综合治理。
舒琳(1990—),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水污染控制技术。
曹雯雯(1982—),女,汉族,山东定陶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