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

2024-08-06 00:00:00曹雪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在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尤为重要。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既能塑造学生正确认知,培养“匠心”品格,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二者有效融合的着力点,通过丰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营造崇尚大国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企合作以实现双元协同育人、拓展践行工匠精神的第二课堂等途径,培养学生匠心品格。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29-04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劳动者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育工匠精神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阐释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感悟和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阵地,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整体推进,才能为培养更多社会所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路径、筑牢根基。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塑造正确价值认知,培养“匠心”品格的必然要求

所谓“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指的是精巧、精妙的心思,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拥有“匠心”方才有工匠精神的形成。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用心、专注、敬畏和创新,不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科学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工匠精神赋能。随着当前互联网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价值多元化更加突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受到多元化的影响。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一些负面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人们对“匠心”的追求,受到影响较大的正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他们最容易出现价值困惑和迷茫,错误的价值导向会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后果。大学阶段正是塑造并不断巩固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因此,有必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背景下,培养“匠人”成为关键,这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匠心”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的全面进取创新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人,二者的有效融合,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真正所需的人才。

(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建设技能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要求明确回答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水平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过硬的人才,更是具有职业道德和高尚品格的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德技并修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成为培养此类人才的主阵地。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进行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精神产物,既是职业精神的核心,也是技能型人才自身的价值追求,通过高职院校这一主阵地,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既实现了学生自身发展,又达到了职业教育目标,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所需人才。总之,培养这样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技能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只有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才能达成品德素养和技能素养兼得的培养目标。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价值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过硬技能的人才,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让自身成为一名能工巧匠更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在目前,通过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不少学生的人生追求倾向于物质财富,但却忽略了获得财富应当以自身的劳动和奋斗为前提。同时,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由于不自信,加之受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消极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念存在偏差,没有将重点放到提升专业水平,打磨自身技能上,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鉴于此种情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尤其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规划,对学生进行浸润式教育非常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目前社会中还存在着对学历的偏见,而学生拾起信心打破这个偏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次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术业有专攻,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应当树立自信,通过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品格在劳动中获得认可和尊重,从而不断实现个体价值。工匠精神不仅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更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着力点

(一)深入分析学情,创新教学内容设计

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然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初步把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知,以及学生的职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针对不同生源、不同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同生源和专业的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有很大不同,教学方法如果千篇一律会极大降低教学效果。一些工科专业的学生,对“工匠”“匠人”“匠心”等词的认知度会较深,其他专业则较弱一些,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贴合专业。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专业,寻找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真正做到让学生入脑入心,塑造学生工匠品格。总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充分融入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专业和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融合,达到教学目标。

(二)拓宽融合平台,发挥多渠道育人效能

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匠心品格,离不开平台依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改革提升,一系列创新型教育平台纷纷涌现,跳出了传统只依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智慧化平台的快速发展,指尖上的思政工作已经成为高效育人工作的重要形式,加之每个学校基本都有自己的融媒体平台,更是为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索更多的网络平台模式能为培养工匠精神拓展渠道,选取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能取得更明显的成效。除了线上平台外,还应充分拓展线下育人平台,比如打造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平台和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的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技能型的人才,因此与产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结十分重要,通过实践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能更直接地、具象化地开展,帮助学生以更加深刻的方式感悟工匠精神的厚重内核。此外,发挥榜样力量,建设交流平台,开展学生与榜样人物的对话,是把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另一有效方式。从与专业相关的榜样人物所秉持的职业态度和匠心品格中汲取充分的力量,以及实地参观榜样人物的工作日常,利用“行走的思政课”等,帮助学生将工匠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发挥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势联合作用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归根到底是实现“塑匠心、铸匠魂”的价值目标,培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大国工匠”,更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政课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之一。国家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是统一的,但也允许统一性下的多样性并存,教学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政课教学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将工匠精神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中,思政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成长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伦理道德。此外,专业课教学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更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课程思政的工匠精神,就是将工匠精神作为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与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工匠精神这种高尚的精神理念和职业追求,在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和思政课优势联合的作用,如此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丰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尤为必要。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当中运活案例是增加思政课吸引力和说服力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职业道德部分要着重讲述工匠精神,将大国工匠的事迹分享给学生,还应充分运用本校优秀校友故事,以及课堂连线的方式让校友榜样走进课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共鸣,以此为着力点形成价值引领。在人生观、中国精神等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把具有时代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工匠精神案例渗透在思政课中,将工匠精神和个人发展、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除了“思政小课堂”的教学外,还应充分结合社会大课堂,用好“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此外,还要发挥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实训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可以将职业道德、品质和能力纳入课程考核中,比如实训课操作过程的规范程度、各类工具的使用和归置等,都可以作为考核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匠人品格。

(二)营造崇尚大国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彰显着一个学校的气质和底蕴,具有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精神文化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建设对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创新和营造崇尚大国工匠文化氛围的渠道和方式。首先,在校园建筑中充分地体现工匠精神。比如建筑工程学院,可以建设教育基地,展示我国长久以来的建筑发展进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一比一还原,展示出多行业各类建筑的结构和核心设计,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从古至今我国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匠心品格。这不仅仅能帮助建筑专业学生培养工匠精神,也适用于全校学生参观,从中感受大国工匠的品质。其次,可以设立榜样人物事迹展示馆,将全校相关专业领域的榜样人物事迹深度挖掘并陈列展示出来,结合视频动画等科技手段,立体展示这些榜样人物实际工作中的细节,让学生更直观、身临其境地感受榜样人物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增强学生的共鸣感和接受度。在教室、走廊、电梯等公共区域悬挂名人名言,放置工匠精神主题的艺术作品、人物雕塑,传播工匠精神的艺术价值,使“匠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浸润人心。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围绕专业领域展开创新作品比赛,展示各个专业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工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扬。当然,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的打造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应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对表现优异、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学生不断踔厉奋发,追求卓越,朝着“大国工匠”不断奋斗。

(三)加强校企合作以实现双元协同育人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携手企业共同育人。国家明确指出:“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协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弘扬工匠精神。这种途径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最为直接、最为有利的平台,也是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学校应结合所开设专业,与本地相关企业深入交流合作,构建多种合作平台和方式,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条件,把理论和实操结合起来,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实际的工作中,而不是只有理论的灌输。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企业搭建实习平台,并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项目,有目标导向地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学生,通过企业师傅的现实指导,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磨炼意志,帮助学生成为一名精益求精的职业人;另一方面,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资源运用其中。比如建立“大师工作室”,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大师来校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同时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企业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此外,学校应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跟企业的联系,更要加强教师跟企业的联系,让更多的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以身作则弘扬工匠精神。

(四)拓展践行工匠精神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相较于传统授课方式这个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活动的形式,而第二课堂就是在这个时间以外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革新,开发适合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的领域。社团作为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在社团活动中增加体现工匠精神的内容进行弘扬和传播,必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果。比如成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团,设置一些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依托学校教育基地和校外实践场所,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在兴趣和主观探索意识的促进下,把工匠精神和专业发展深度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加深对本专业认知的基础上,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匠人品格”对自身发展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也可以在一些面向全校同学的社团活动中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的传播活动,比如辩论社可以开展“工匠精神VS斜杠人生,哪种更值得追求?”“互联网经济会促进还是阻碍工匠精神的发扬?”等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这种更加激烈的、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引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思考。这种辩论赛既可以在社团内部开展,邀请学生观看,也可以由社团组织发起,邀请全校每个学院派出队伍参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广泛地弘扬工匠精神,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媒体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渠道,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创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为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总之,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唯有这样才能达到育人效果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10-13(001).

[2] 张玉华.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着力点与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5):109-113.

[3] 王喜英.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3):86-89.

[4] 蓝媚.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信仰现状与培育路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11-16.

[5] 董雅华,蒋楚楚,刘铁英,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3):85-90.

[6] 刘伟杰,王可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2):94-97.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SITSZ 202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雪雪(1995—),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