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在乳牙埋伏阻生正畸患儿的治疗中施以讲-示-做护理干预,观察对患儿牙科畏惧情况及遵医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 2023年12月于盐城市口腔医院进行乳牙埋伏阻生正畸治疗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遵循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n=39),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讲-示-做护理(n=39)。护理前后分别对患儿进行牙科畏惧情况[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CF-SS-DS)、焦虑与合作行为等级评定量表(Venham)]、焦虑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评估,观察患儿护理后的遵医行为。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的牙科畏惧情况及焦虑抑郁情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CF-SS-DS评分、Venham评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相较对照组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总遵医率为87.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HAMA/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但组间对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讲-示-做护理的有效干预,乳牙埋伏阻生正畸患儿的牙科畏惧情况及遵医行为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关键词】 讲-示-做护理;乳牙埋伏阻生;正畸;儿童;牙科畏惧;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15--04
牙齿因为各种原因,如邻牙、骨或软组织等的阻碍,而导致其不能在口腔中正常萌出或只能部分萌出的牙齿称为阻生牙,因牙齿周围骨、纤维组织等阻挡,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或萌出到错误位置的牙齿则称为埋伏牙[1]。在治疗患儿乳牙埋伏牙阻生过程中,由于常规的护理方式过于简单,往往不能顾及患儿的心理感受,导致患儿治疗前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牙科畏惧情况,影响其治疗的依从性[2-3]。讲-示-做护理是一种基于儿童心理及行为特点发展的科学性护理模式,能较好的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通过护理人员在讲解、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加入有趣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患儿了解治疗的过程及目的,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畏惧情绪。相比于常规的护理方法,讲-示-做护理更加注重以诱导的方式让在患儿治疗过程中主动接受相关的治疗,激发患儿的好奇心,引导患儿逐渐接受治疗是讲-示-做护理的核心内容,其能更好地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讲-示-做护理在乳牙埋伏阻生患儿正畸治疗中对其牙科畏惧情况及遵医行为的改善效果,为儿童口腔正畸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6月- 2023年12月于盐城市口腔医院进行乳牙埋伏阻生正畸治疗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遵循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男21例,女18例;年龄6~10岁,平均8.12±0.37岁。观察组患儿男22例,女17例;年龄5~9岁,平均7.85± 0.39岁。患儿上述临床基线资料进行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或其法定监护人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纳入标准:①患儿认知状况良好,能与医护人员进行主观感受的沟通;②首次接受口腔正畸治疗。
(2)排除标准:①患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②患有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如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③合并口腔严重感染;④患儿年龄>10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前保持患儿就医环境的和谐温馨,安抚患儿的不良情绪,叮嘱患儿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治疗医师配合的要点;治疗中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及肢体动作,最大限度避免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配合行为;治疗后向患儿及家属介绍口腔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饮食方案、复查时间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儿讲-示-做护理干预。由1名主管护士与2名责任护士共同组成护理小组,搜集儿童心理相关文献资料、既往相关患儿病例等,认真学习总结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法。患儿就诊后与其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饮食偏好、性格特征等,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具体如下。
(1)讲:治疗前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口腔健康的科普,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频动画向患儿讲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在患儿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根据动画的内容及患儿的饮食偏好或性格特征等不时地向患儿提出相关问题,如对偏爱零食的患儿,“小朋友,如果牙齿坏了,我们就吃不到好吃的东西了,那么牙齿健康是不是非常重要呢?”,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患儿,“牙齿健康对我们多么的重要啊,牙齿不整齐,我们一笑就会漏出不好看的牙齿,是多么影响我们的帅气(或美丽)啊,我们跟别的小朋友说话的时候,他会不会笑我们呢”。
(2)示:以平缓温和的语气向患儿演示治疗过程中相关器械的使用方法,以激发患儿的治疗兴趣,如口镜、牙用锉及气枪的演示,“小朋友,你平常洗完澡后会怎么整理你的头发呢?我们整理头发的时候是不是需要用梳子、吹风机还有镜子呢?这样我们就能打理出一个帅气(或漂亮)的发型,我们在做口腔护理的时候也跟打理头发的时候一样,也需要用到这些东西,你看,口镜就是镜子,气枪就是吹风机,牙用锉就是梳子,只不过牙齿比较硬,梳子梳不动,要用牙用锉来代替,让我来帮你打理一下口腔吧,可以让你的口腔和你的发型一样帅气(或漂亮)”。介绍完相关器械后拿出之前相关患儿治疗的微笑照片让患儿观看,“他们是不是都被我打理的很好啊,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好看”。
(3)做:患儿表现出愿意接受治疗的信号后,尽快安排患儿的治疗工作。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肢体动作,护理人员通过演示配合动作,帮助患儿了解治疗体位要领,当患儿治疗中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根据具体治疗情况稍事休息,并拿出一些患儿感兴趣的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告知患儿,治疗结束后玩具可以作为奖励赠送。
1.3 观察指标
(1)牙科畏惧情况:采用儿童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CF-SS-DS)对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的牙科畏惧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共涉及15项牙科相关事件,每项内容1~5分,根据患儿恐惧程度赋予对应的分值,总分5~7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儿牙科畏惧情况越严重,总分值≥35认定患儿存在牙科恐惧。治疗中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与行为变化,采用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等级评定量表(Venham)对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及配合度进行评定,量表内容包括6个部分,患儿表情自然,与医生配合良好为0分;神情紧张,但能配合治疗1分;有沉默有时叫喊,但基本不影响治疗为2分;表现出抗拒治疗的行为,对治疗过程有一定影响为3分;持续哭闹,身体不停摆动为4分;抗拒治疗,拼命挣扎逃避治疗为5分。
(2)遵医行为: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患儿治疗中表现出积极的配合行为,未产生负面情绪,治疗后能按要求完成复查、保持口腔卫生视为完全遵医;患儿治疗中出现焦虑紧张,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情绪安抚方能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偶尔复查不及时,口腔卫生一般视为部分遵医;患儿治疗中害怕、哭闹、配合性极差,增加治疗中的潜在风险,不愿进行复查,口腔卫生状况较差视为不遵医,总遵医率=(完全遵医+部分遵医)例数/观察例数×100%。
(3)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HAMA量表总分56分,>29分为严重焦虑、21~29分为重度焦虑、14~20分为中度焦虑、7~13分为轻度焦虑、<7分正常。HAMD量表的分值范围为0~52分,>24分存在重度抑郁、17~24分存在中度抑郁、7~16分存在轻度抑郁、<7分为正常。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CF-SS-DS评分、Venham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对两组患儿的CF-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CF-SS-D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相较对照组更低,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中的Venha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总遵医率为87.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遵医率4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HAMA/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的HAMA/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HAMA/HAMD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儿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埋伏牙和阻生牙可以发生在牙弓的任何位置,临床上常见的埋伏阻生牙多见于恒牙的上颌尖牙,乳牙的埋伏阻生会对患儿的咬合、面部美观等造成较大的影响[4]。而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对自己的外观样貌非常敏感,不佳的面部形象常常会使患儿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5]。并且由于患儿年龄尚小,不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畏惧牙齿正畸时产生的疼痛,导致其产生相关的心理应激反应,容易使患儿出现烦躁、哭闹等情况,增加治疗的难度[6-7]。
牙科畏惧是口腔正畸患儿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患儿不了解治疗的过程,本能的将所有的牙科治疗与拔牙相联系,进而联想到拔牙的疼痛,而不愿意接受治疗[8]。讲-示-做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以不同的交流方式侧重患儿不同的关注点,逐渐诱导患儿产生治疗的意愿,从而使得观察组患儿的牙科畏惧情况产生了更加良好的转变。如年龄较小的患儿,护理人员通过对其饮食爱好的了解,制定出相应的沟通内容,模仿儿童的语气,循因导果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与患儿喜爱的食物相联系,从而在患儿的思维中减弱了口腔治疗与拔牙疼痛之间的联系。对性格内向敏感的患儿,其内心更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表现,因此,护理干预中医护人员将患儿的口腔健康状况与其样貌进行联系,着重突出口腔健康对患儿外在形象的不良影响,让患儿意识到接受口腔治疗后其外貌就能变得更加美好。
本研究中,由两组患儿的总遵医率情况比较可知,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更愿意遵从医务人员的嘱咐,其总遵医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在讲-示-做护理的干预中,“示”的部分对患儿的遵医行为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在“示”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向患儿介绍相关的治疗器械,有效地引起了患儿的兴趣,并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将治疗过程及用到的相关器械巧妙地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洗漱行为相联系,让患儿意识到口腔的治疗就如同洗漱一样简单且正常,是人们为了保持卫生都要做的事情。介绍结束后让患儿观看以往患儿治疗后的照片,有效地激起患儿对形象上的渴望,从而加强了患儿的治疗意愿,提高了患儿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
由于患儿年龄小,面对陌生的事物时,特别是患儿认为可能会对其造成伤害的事物,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患儿在口腔治疗前后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9]。通过讲-示-做护理,医务人员与患儿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打消了患儿内心的安全疑惑,使观察组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好转情况更加明显。在“做”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根据实际治疗进展情况,给予患儿适当的休息时间,并以玩具作为奖励,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有效地降低了患儿对治疗的抵触情绪,从而使治疗的过程更加顺利,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感受,进而使其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了改善。
综上所述,讲-示-做护理能对乳牙埋伏阻生正畸治疗患儿的牙科畏惧情况及遵医行为产生良好的积极影响。
4 参考文献
[1] 金作林. 埋伏阻生牙的正畸综合治疗[J]. 口腔疾病防治,2023,31(5):305-311.
[2] 马锶锶,宋丽媛,师歌. 循证护理对口腔正畸患儿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3,47(1):77-79.
[3] 张运梅,肖坤茂,黄咏欣,等. 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儿童口腔治疗配合度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2,33(1):130-133.
[4] 胡诗靖,吴敏茹,莫丽妮. 正畸-外科综合治疗上颌埋伏阻生牙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21, 16(22):101-103.
[5] 王亚莉.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童口腔正畸患儿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20,33(5):1220-1222.
[6] 袁丽,惠秀丽,刘志峰,等. 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口腔正畸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3):155-159.
[7] 赵琳琳,梁燕桃,杨玉婵,等. 陪伴式护理在儿童早期矫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2):112-114.
[8] 虞凤,吴祥冰. 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行为管理模式对正畸治疗患儿焦虑及配合度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2020,33(8):150-153.
[9] 董杰,李晓琰,陈向飒,等.儿童口腔固定矫治前牙科畏惧症发生情况及其对患儿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4):854-856.
[2024-04-30收稿]
作者单位: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