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MT)联合针对性护理在骨盆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 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88例,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74)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h、72h、7d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时段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74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74各维度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55%)相较于对照组(18.1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保护动机理论;骨盆骨折;疼痛程度;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15--04
Impact of combined targeted nursing based on 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 on pain severity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Ren Ping. Department of Trauma and Joint Sport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Medical College, Pingliang 74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 (PMT) combined with targeted nursing in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and its impact on patient pain and complications. Methods Totally 88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21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and comparable baseline data between group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argeted nursing based on PMT combination. Compare the pain level, GQOL-74 scores,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for 24 hours, 72 hours, and 7 days, the pai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pain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all time period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QOL-74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all dimensions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GQOL-74 scores in all dimensions were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55%)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8.1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PMT and targete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ain level of patients,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 Pelvic fracture; Pain level; Complications
骨盆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盆畸形、压痛等。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跌、冲撞等暴力导致骨盆骨性结构损伤,且多数患者还会伴有盆腔脏器合并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等,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骨盆骨折具有特殊性,一旦发生,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能重建患者的骨盆稳定性,但由于骨盆结构较为复杂且类型多样,加大手术治疗的难度,且术后疼痛以及并发症的出现,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2]。因此,临床上在进行有效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同时还需加强康复护理工作。随着临床护理水平的提升,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MT)联合针对性护理的模式得到广泛应用,PMT是一种基于健康信念模式上提出的将期望理论与健康信念进行结合的一种干预模式,以传统的健康教育为基础,普及理论与健康指导知识[3]。而针对性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全面规范的护理措施。两者相结合,能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以及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进程[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评估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促进骨盆骨折患者快速康复,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6月- 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8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骨折原因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纳入标准:符合《骨科学》[5]中骨盆骨折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全且中途退出实验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订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骨折原因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口头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按时为患者提供药物;室内空气流通,勤更换被单,保持病房内清洁干燥;指导患者进行功oW95ujNkT+vtU+EUnXVx0g==能锻炼,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护理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2名、营养师1名、康复师1名,进行PMT相关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根据PMT的7要素(内部、外部回报、严重性、易感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反应代价)结合针对性护理制定干预方法。
(2)通过视频、宣传卡片、展示板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正视疾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增强对疾病的防范意识。
(3)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心理情绪、家庭社会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指导,辅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日按时检查患者体温变化,详细记录患者肤色、尿液颜色以及瞳孔变化,保证患者体内导管通畅,及时更换切口敷料,清洁患者皮肤,落实无菌原则。
(4)术后6~12h可进流食,日常饮食应摄入充足的营养,注意荤素合理搭配,每日少食多餐,营养师评估其营养状况,适当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5)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疼痛管理,通过科学方式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针对不同的疼痛程度,采取镇痛模式。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通过播放视频或舒缓音乐,聊天谈心等方式分散其疼痛注意力,对于疼痛感较重患者指导其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药物。
(6)关注患者心态变化,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面对疾病的信心,给予患者充分鼓励,并告知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陪伴。
(7)术后24h,足趾、踝关节进行活动,术后第2~5d,在镇痛药物作用下,可进行下肢被动运动,术后第6~14d鼓励患者扩胸、臀部抬高、挺身等,术后第3周鼓励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髋关节,术后第4周鼓励患者离床步行,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并延长活动时间。出院前指导患者出院后坚持锻炼,逐渐增加日常活动能力练习。
(8)培养患者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并将规范操作制作成视频,定期在患者微信群中推送疾病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拟量表(VAS)[6]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24h、72h、7d后疼痛水平,VAS评分标准0~10分,以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2)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74)[7]对两组患者评估,该表由李凌江等人于1998年完成编制,共包含社会、躯体、心理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项总分为100分,分数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3)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便秘、营养失调等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取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采取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4h、72h、7d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段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GQOL-74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74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74各维度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55%)相较于对照组(18.1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24h、72h、7d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表示采取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盛娟等[8]学者曾表示,PMT模式是通过健康信念模式中提取出来,由信息源、认知评价过程、应对模式组成的一种护理模式。本研究中护理小组建立包含骨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人员的护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个体化差异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过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采取镇痛措施,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能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针对性进行疼痛干预以及心理疏导,有助于帮助患者增强治愈信心,减轻患者疼痛程度[9]。
本研究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74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GQOL-74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采取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PMT模式在认知过程中对患者不断进行健康宣教,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干预,能有效加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10]。在护理的过程中鼓励患者主动以及被动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其运动功能。该护理模式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还能帮助患者加快身体机能的恢复[11]。随着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其生活能力得到不断改善,加深早日回归社会的心理,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12]。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55%)较对照组(18.18%)更低,提示采取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该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服务意识,且强调护理人员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对3c46083fe3c6665284f637df545d5220患者具体病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13]。在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李晓璐等[14]在研究中表明,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于疾病中,能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且安全性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该模式指导下通过有计划的早期康复锻炼,能够增强患者患肢肌力,改善骨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的形成[15]。
综上所述,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基于PMT联合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
4 参考文献
[1] 魏晓娜.基于骨科损伤防控理论模式对急诊骨盆骨折患者急救效率、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20):3807-3811.
[2] 王小芳,朱锦.Orem自护模式联合营养干预对老年脆性骨盆骨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康复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7):743-746.
[3] 潘林香,吴进,李白玲.疼痛分级护理策略在骨盆骨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8):1198-1201.
[4] 颜萍,颜海英,马蓉.急诊链式流程护理模式对急诊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救效率、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20):3788-3792.
[5] 陈安民,田伟.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 严晓慧,谢纪宝,陈少华,等.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对骨盆微创手术后患者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1):156-159.
[7] 占雯,罗雪芬,刘芸,等.护理压疮评分表联合个性化干预在盆骨骨折卧床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2):91-94.
[8] 盛娟,余小倩.脑卒中患者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措施效果及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7):1102-1105.
[9] 马慧,李玉坤,王淑媛,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3,34(8):1169-1173.
[10] 赖文君,黎金玲,孙慧娟,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肺炎患者负性情绪、自护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8):1414-1418.
[11] 肖文婷,曾敏,王婷婷,等.院内针对性康复干预在掌指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9):1431-1433,1437.
[12] 李慧,贾伟丹,尹姿文.体位管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8):106-109.
[13] 郑梦思,周亚琴,辛霞,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盆骨折患者凝血指标及围术期疼痛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866-867.
[14] 李晓璐,王海燕,李娜.基于PMT的健康教育结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4-7.
[15] 李慧,贾伟丹,尹姿文.体位管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8):106-109.
[2024-03-13收稿]
作者单位:744000 甘肃省平凉市,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关节运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