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当代中国画;空间构成;西方;美学;艺术风格
一、当代中国画创作空间构成中的西方美学观
当代中国画创作也吸收了西方构成主义理论,画面效果也趋于二维模式。一切艺术之美在于形式,形式即作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造型、空间、色彩等,形式又随时代审美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传统中国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上以“三远法”造境为主,不受西方绘画透视法的限制,在画面空间构成上,从多个视角进行表现,即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空间构成表现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并融合了西方绘画构成艺术的美学理论。这可以理解为西方美学对东方艺术的一种启示,至少在对宇宙人生最高境界的理解上,东西方有了共识,从而也就有了认同的可能[1]403。近年来,当代中国画创作不断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思想,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性发展。
当代中国画创作在空间构成表现上是自由的、多变的、综合的,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观,也融入了西方构成主义、立体主义等绘画表现形式和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想。当代中国画画家在创作中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意图,使中国画创作的空间构成表现从程式化、系统化向多样化、多元化、综合化发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画空间构成表现方法,分别为“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空间构成的发展。对世界与人生最高境界的理解往往决定艺术精神的最高追求。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总是在艺术中去揭示这种境界,并且将揭示了这种境界的诗称为“诗中的诗”,将揭示了这种境界的艺术作品称为“伟大的艺术作品”[1]403。传统中国画创作追求“画中有诗”的意境,这也符合海德格尔关于伟大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当代中国画创作更趋向于表达生活美学、人生美学。如付全翠《梦到徽州》(图1)中空间构成既有传统中国画构成的诗意境界,又有西方绘画构成的形式美,在非真实存在的意象空间中构建多重空间,在“三远法”的基础上将画面构建得更新颖,以中西结合的形式表现出画家心中的徽州景象。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当代中国画创作空间构成表现的审美标准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发展,当代中国画画家在创作中不断突破传统的空间构成形式,在空间构成表现上较为自由、灵活、多变。
西学东渐之后,西方美学对中国画创作空间构成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也丰富了中国画创作空间构成的方法。当代中国画画家在空间构成上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将西方优秀作品构成形式融入自己的创作。尼采说“用艺术家的眼光来看知识,然而用生活的眼光来看艺术”[2]4,即画家观察物象,要有生活经验等关于自然物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识。当代中国画创作在空间构成上运用了西方绘画构成表现中的叠加、透叠、相交、正负形等多种构成形式,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空间构成的单一性特征,在二维的空间中构建多个物象空间,每个空间要表现的物象既是独立的,又是组合的、多重的,并且各物象之间互不干扰,在画面空间构成组合中,又能实现和谐统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经验等关于自然物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识。当代中国画创作在空间构成上运用了西方绘画构成表现中的叠加、透叠、相交、正负形等多种构成形式,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空间构成的单一性特征,在二维的空间中构建多个物象空间,每个空间要表现的物象既是独立的,又是组合的、多重的,并且各物象之间互不干扰,在画面空间构成组合中,又能实现和谐统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物象经过空间构成的分割与组合,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在视觉上产生抽象的空间感。
尼采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2]7海德格尔为哲学勾勒出一个全新的开端,其开端即是结果的思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思想的新境界和存在的本然状态”,“一切都是活泼泼的,万物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总是处在一种生机勃勃的涌动之中;没有僵化的体系,也没有现成化的方法,万事万物总处在一种缘发状态和当下生成之中,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化之中”[1]394。这也正是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要表现的核心内容,在画面空间构成中要追求新的境界和无相的存在状态。画面中物象组合表现是自由的、活泼的、有生机的、永不停息的状态,画面物象造境要达到万物浑然一体的状态。西方绘画中的审美现象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内容,画家要对自然物象、日常生活有深刻认识,体验生活之美,才能在中国画创作中表现出符合时代的审美现象,营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意象空间。
二、当代中国画创作色彩构成中的西方美学观
马蒂斯指出:“几个世纪以来色彩只不过是素描的补充物。拉斐尔、丢勒和曼塔那像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画家一样,以素描为主作画,然后在画面局部着色。”西方绘画色彩的表现方法被大量应用到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当代中国画色彩表现在画面空间构成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当代中国画色彩从传统的纵深感向平面化发展,从单一色向综合色发展,更具有装饰意味。当代中国画创作在设色上突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表现方法,削弱了画面的空间感,使画面色彩更平面化、装饰化,颜色对比更加强烈。李曲颖《渡青虹》(图2)将同类物象的色彩视觉元素运用到画面中,以主观色彩表现物象,展现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审美特征。当代中国画创作中重复、简单的物象造型元素以色彩空间构成进行意象表现,让画面充满质感。为了不凸显色彩营造的层次感,画面中山石、树木基本都采用纯色彩平涂表现,加强画面色彩构成的装饰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色,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3]赫拉克利特的色彩调和关系,也是西方绘画创作的色彩美学理论的特征。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可利用物象各种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混合、对比关系,营造出不同的画面空间层次,增加画面的意境表现。当代中国画创作协调各种色彩元素的构成、组合关系,使画面艺术风格向多样化、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三、当代中国画创作立体几何构成中的西方美学观
立体几何构成是西方绘画创作的构成形式和手段,也是西方现代构成艺术理论的审美表现。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三维空间构成就是自然物象在画面中的空间造型表现。当代中国画创作运用立体几何构成组合表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增加西方绘画美学理论的应用,构成中国画创作的新样式。
当代中国画创作在物象造型上有两种不同的空间形象表现形式,画家通过主观造境表现方式,将心中的物象进行立体几何图形表现,增强物象的各种变化和立体感。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从不同视角观察物象能够将多个物象造型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与构成,形成多维度的空间关系。由于两只眼睛在水平方向互相分开,人们的视觉在接受景物的时候会产生些细小的差异。这种微小视差,常常被人们称为立体视觉或深度知觉[4]。立体空间的融入也是当代中国画的空间构成特征。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造型都是具有抽象性的线条,只在物象与物象之间通过线条的疏密或颜色的深浅构建空间。受西方立体主义和西方现代构成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画创作直接用立体几何形状来营造画面空间构成,追求画面物象层次感,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物象造型的扁平特点。几何形状是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变枢纽,用抽象的视幻觉在纸面上展现真实的三维空间结构。
当代中国画创作将不同时空的事物用立体几何组合在一起,将自然具体的形象抽离化,用抽象的手法将真实世界高度概括。当代中国画画家思考后将心中物象进行再现,运用立体几何造型在画面中进行组合构成,增加了画面的情感性表现,也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
海德格尔对中国美学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对中华艺术精神的明晰化。海德格尔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正是“存在”“大道”“澄明”的境界哲学、美学理论的表现,这也正是当代中国画创作追求的艺术审美观。其中“存在”的内涵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大道”则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常再作品《蓝梦》(图3)在扁平的山石、云水中加入立体几何图形,整幅画作呈现出特殊的审美体验,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奇异特征,通过立体几何样式组合表现画面的装饰性艺术特征。传统中国画画家从不同视角观察物象的存在状态,其特点是将不同位置的物象存在状态安排在同一画面中,这也是中国画独有的构成形式。西方绘画则采用焦点透视法,能够像照片般再现真实空间。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观念是自由的、灵活的、多变的、综合的,这种表现使得中国画创作的空间构成形式更加多样化等。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加入立体几何图形样式,这是一个重要的探索。
总结
中国古代美学家从不回答也从不追问“什么是……”这一问题,而是以比喻、比拟等方式“立象以尽意”[1]395。这说明了中国画创作追求的画面意境的表现方式,当代中国画创作也是如此。通过自然物象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美学的表现方式。例如当代山水画空间构成呈现的特征有多重空间的叠加、去纵深感的平面化、立体空间的融入,由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画是中国画画家借鉴并融合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和美学理论后形成的,画面呈现的视觉效果虽有改变,但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内涵。当代中国画画家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只有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才能使中国画保持活力,突破旧的程式才能创造新的形式美。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绘画方法和西方现代构成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画进行改革创新。虽然中国画一直在创新,但其内在的笔墨精神不曾失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画为人们带来更多新的审美形式。研究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西方现当代美学观,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艺术精髓。通过与西方绘画形式相融合,中国画创作呈现出中国化、时代化的审美特征。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