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争议;探解
一、孙过庭的字与名
名,是在幼年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名分别用于自称、做介绍、为人作传,或用于称呼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和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表示已成人,供朋友称呼,表示对本人的尊重。
《书谱》开篇云“吴郡孙过庭撰”[1]1。按唐人的称谓习惯,孙过庭自己不可能以字自称,此处“过庭”应为其名。孙过庭自己留下的笔墨,当最为可信,准确无疑。据此可推断其名为“过庭”。
另外,自己的长辈和尊者可以直呼其名。《宣和书谱》记载:“孙过庭字虔礼……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2]329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文皇”不可能唤其字或号,一定是直唤其名。这一点也符合以上说法。再则,“小子”明显是古人尊者对卑者的贱称。又如窦蒙注《述书赋》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3]256此记载也进一步证实。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云:“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张怀瓘《书断·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3]203与窦蒙、张怀瓘的说法有所不同,启功先生论及孙过庭名字问题,说道:“二人相距不远,而所记名字爵里不同,殆与《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讹异,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外所闻不能尽一。”[4]
综上所述,孙过庭,应名为“过庭”,字“虔礼”。
二、孙过庭的籍贯
关于孙过庭籍贯,孙过庭《书谱》自云吴郡人。[1]1窦蒙注《述书赋》云:“富阳人。”[3]256张怀瓘《书断》云:“陈留人。”[3]203孙过庭自己用笔墨表述得非常清楚,其为吴郡人,再利用其他旁证去推翻,已无必要。
三、孙过庭所书墨迹是《书谱》还是《书谱》序
关于孙过庭所书墨迹是《书谱》还是《书谱》序,这一点启功和朱关田两位先生曾经做过考证,已经明确传世的《书谱》墨迹是《书谱》序,这里仅做进一步的补充。
墨迹本《书谱》一开始就标明“《书谱》卷上”[1]1和“吴郡孙过庭撰”[1]1字样。正文以“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1]1为开端,讲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以及书法“四贤”。
墨迹本《书谱》一开始将书名、卷别、作者及其籍贯,分别做了详细介绍。正文以“自古”[1]1作为开端,根据这几方面来看,墨迹本的前端是完整的,这完全符合书写文章的规律。
再看墨迹本《书谱》的末端:“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1]69
从末端记载可知,孙过庭将著书的宗旨、主张,书名,篇数,卷数,以及著书时间均一一记录,写文章常用的谦词也出现在该篇的末段,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的收尾。
仔细分析墨迹本的开端和末端,此文章法完整,内容清楚,有始有终,文意丰富,介绍翔实,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正文分成两卷,共六篇。
如果认定该墨迹本为《书谱》全文,不符合以上共六篇的说法。墨迹本从文意上来看并没有形成六篇之段落。再则,墨迹本非常清楚地说明《书谱》分成卷上及卷下,那么既然“卷上”标注清楚,卷下也应标注,但在该墨迹本中并未标注“卷下”。
根据以上几点,该墨迹本应为《书谱》序。
除此之外,宋徽宗在墨迹本题跋前明确标注“书谱序”,可见宋代已经对其进行考证。虽然宋徽宗所题“书谱序”现无法考证其依据,但就宋徽宗的书画造诣,以及宋代距孙过庭生活年代相对较近、资料较真实等诸多方面来看,宋徽宗题“书谱序”应是有一定依据的。(图1)
四、《书谱》正谱到底是什么
前面已经论证孙过庭所书墨迹为《书谱》序,那么正文是什么?首先从“谱”字谈起。“谱”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画谱”:“画”是描绘的意思,“画谱”则是鉴别图画或评论画的法书。比如《芥子园画谱》,共为三集。第一集为山水谱;第二集为兰谱、竹谱、梅谱、菊谱;第三集为草虫、花卉谱,花木、禽鸟谱。每谱前分别有简短的文字作为注解,后面以图画为主。再如《宣和书谱》为宋徽宗时内臣奉敕所撰。所记为当时内府所藏名墨迹。首列帝王书一卷,次为篆隶一卷,并附制诰。所录书家凡197人,作品1344幅,上接汉魏,下至赵宋,每家作品均冠以叙论(除帝王书外)及书家小传。
据此推断,《书谱》应是一本以书法图录为主、以文字标注为辅的法书。这一点,启功先生在其《启功丛稿》中也表达过。确切地讲,图录是孙过庭临摹王羲之的书法范本,文字部分是孙过庭注解的《书谱》,教授怎样学习书法。
再具体分析,《书谱》云: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1]30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1]36
根据以上表述,孙过庭在编撰《书谱》时明确表明《笔阵图》“图貌乖舛,点画湮讹……不藉编录”,而《笔势论》“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还特别说明《笔势论》非王羲之真迹。又《书谱》提到的其他六篇《乐毅》《画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详细论述了它们的风格、意境以及书写时的情况。从《书谱》中所提到的八篇法书来看,不作编录有二篇,可以入编的有六篇。这八篇均为署名王羲之的法帖,除此之外并没有提及其他书家和法帖,更没有谈到编录与否。这就充分说明《书谱》正谱的图录就是王羲之的法书。
在尊王热潮之下,为了迎合皇帝所好,唐代文人墨客将王羲之书法的研究推广、资料整理作为重点工作。如怀仁和尚历经二十四年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另外,唐时由于印刷术有限,真迹常人难以见到,只有依靠临摹才能目睹王羲之书法的风采。在此前提下,出一本以王羲之书法为范本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孙过庭《书谱》产生的客观条件。(图2)
五、《书谱》正谱是王羲之法帖的摹本
关于《书谱》正谱是否为王羲之法帖摹本,孙过庭《书谱》多有表述:
(一)《书谱》一开篇就将汉魏到晋末的书法“四贤”进行了比较,如其云:“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1]6孙过庭对钟繇、张芝书法的评价为精专有余,未能博涉而多优,对王羲之的书法进行了积极的肯定,在钟、张与王羲之中确立了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孙过庭又通过“子敬与谢安书”和“羲之往都,临行题壁”的两则故事,对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做出评价:“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1]5最终在“四贤”中确定了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从这一点来看,acf56f0eec881d30d799f847d50feedaaca147fa9b18ad7d958ec80c7fb406ec孙过庭旨在突出王羲之一人。
(二)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钟繇、张芝、王献之、谢安、师宜官、邯郸淳、崔瑗、杜度、羊欣等书家,但对他们均未给予明确而积极的评价,更没有对其书作进行深层次、详细的评说。孙过庭将他们与王羲之进行比较,极力推崇王羲之,并且对王羲之的每一件作品进行了分析:就《笔阵图》《笔势论》的真伪问题,就《乐毅》《画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的风格、意境以及书写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三)再看《书谱》:“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1]38由此可以看出,孙过庭在肯定王羲之书法的同时,更表明了他以王羲之的书法为范本编著成《书谱》的初衷。
再看以下评论:
唐张怀瓘《书断》云,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3]203。
宋米芾《书史》云:“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5]宋《宣和书谱》卷一十八云:“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2]329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记载吴说跋云:“若评法书,当以钟、王为初祖;欲学王法,当以过庭为指南。”[6]
根据以上不同时代的书法评论,我们可知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其书有右军法,最关键的是其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相比已真假不能辨。米芾与吴说所论,更表明流传于世的《书谱》正谱是孙过庭临王羲之法书的汇集。
汉代班固认为《史籀篇》是周代史官教学童时使用的课本,秦代丞相李斯作《仓颉》、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亦属此类,这些作品是当时“普教”文字的范本。在唐朝,由于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因此学王书是当时书家的一种追求。《书谱》是孙过庭临王羲之法书的汇集,可作时人临习王羲之书法的范本。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