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内蒙古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草原、荒漠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内蒙古旅游业在形象塑造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分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旅游业;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农业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TDY202304)的研究成果。
现代旅游业因其强大的综合性、关联度和带动辐射能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是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旅游产业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两个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互相作用、不断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近年来,内蒙古在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在基础设施和形象改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这一举措不仅成为内蒙古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还在促进当地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内蒙古的旅游业仍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与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内蒙古旅游业需要抓住国家“大开发”“边疆开发”等战略机遇,大力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3年,内蒙古全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 35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是2022年的2.49倍和3.18倍,全区457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9 223.2万人次,营业收入60.0亿元,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统计年鉴2023》)与此同时,有关方面的调查也表明,2024年元旦假期3天,全区各地接待游客702.71万人次,同比增长246.40%,显示出内蒙古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一)旅游投资体制不健全,发展方式不平衡
尽管自治区政府对旅游业的多方面政策扶持,但在整体投入上仍然不足,社会和外资的投资力度需要增强。旅游投资体系的不成熟导致行业缺乏稳定资金来源,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关键景区的建设资金短缺,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内蒙古的旅游业规模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格局,地区间的关联性较弱,未能实现以局部带动全局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均衡,旅游业依旧依赖资源的粗放型扩展,因此,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尤为迫切。发展方式的不均衡使得高质量旅游产品的供应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对个性化、多元化和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的需求,削弱了旅游产品在精神层面的吸引力。这种供需失衡成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产品创新程度低,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以草原和沙漠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形式较为单一,创新程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仍有提升空间。由于产品创新不足,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充分,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难以享受独特且差异化的精细服务。同时,随着微信、自媒体等自助旅游的流行,以及户外俱乐部、自驾游俱乐部等新兴旅游组织的崛起,现有的精品旅游路线和服务指南相对薄弱。沿线服务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现代游客对于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的需求。
(三)创新营销能力不足,缺少影响力
内蒙古的旅游宣传和推广缺乏创新,部分盟、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品牌影响力不足。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提及内蒙古旅游只会联想到草原、骑马和蒙古包等传统元素,而对于自治区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旅游内容认识不足。这表明内蒙古在深入挖掘旅游文化、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故事方面做得不够,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营销创新力有限,未能对区内区外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缺乏深入人心的优质旅游品牌。
(一)明确旅游形象定位
内蒙古自然生态环境复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与黑龙江在地理位置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对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要提高内蒙古的旅游形象,首先要确定内蒙古的旅游形象,然后才能对其进行定位。内蒙古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的国家,所以,在对外宣传时,应注重对其形象的稳定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二)制定旅游产业规划
内蒙古旅游业要把内蒙古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走“旅游强省”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政府、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制订科学的旅游开发计划,强化旅游景区的保护[2],使旅游业的基础建设也有新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走生态的道路,要走名牌的道路。要把自己的旅游资源发挥到极致,掀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此基础上,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加大对景区的支持力度。在城市建设中,应强化工程管理,强化交通组织,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这将对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3]。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内蒙古地方政府在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的同时,也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规范建设,使其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持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美丽乡村”的对策。同时,要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充分地开展草原卫生清洁工作,使旅游者真正体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提升游客体验,促进旅游发展。因此,应加大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力度,维持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持草原的美丽,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稳定发展。
(四)强化旅游宣传策划
以多条精品线路为纽带,开展自驾、登山、赛马等多种观光方式,宣传登山、摄影、美食和其他特产。要充分地利用电视、网络和微博等传播媒介,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宣传。通过旅游推介会、节令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多个平台、多层面、多维度的宣传。在内蒙古,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客源,保证经济增长。
(一)案例介绍
黄河海勃湾水电站位于乌海市,左临乌兰布和戈壁,右岸为乌海市,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重大工程,同时也是内蒙古“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工程。在海勃湾工程完工后,乌海湖在乌海市中心形成了一座人工湖泊,占地面积超过118平方公里,宛如一片海洋,横亘在乌兰布和沙漠与乌海市中心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景色,“大漠湖城”就这样矗立在了西北的草原和沙漠之中。在乌海湖畔旅游资源的带动下,乌海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乌海市旅游业在2020—2023年从86.56亿元增长到101.26亿元,年均增长17.0%;接待游客数量由359.55万人次上升到404.23万人次,年均增长12.5%,乌海市旅游业继续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旅游景点的设施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改善。
(二)乌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1.差异化特色旅游发展战略
与周围的其他国家风景区相比,乌海市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景点建设水平也不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AAAAA级旅游景区。然而,“乌海湖”的面积达到118平方千米,其面积是杭州西湖的18.5倍、宁夏沙湖的2.6倍。乌海湖位于景区中心,北面是水库大坝,西面是乌兰布和戈壁,南面是黄河上游乌海河段;东面是乌海市滨河风光带,远方是甘德尔山脉,风景秀丽,宁静如镜。同时,乌海市也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乌海市周边城市的旅游产业特征进行研究和对比,找出乌海市本地区的旅游产业特征。依托乌海市特有的人文和旅游资源,乌海市已初步形成了“大漠湖城”“乌金之海”和“大漠绿洲”三大特色;“黄河明珠”“黄河之珠”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乌海湖、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甘德尔山建设,形成乌海湖特色旅游开发策略;以桌子山岩刻画为中心,形成区域性稀有旅游资源的辐射作用,把环山湖景区建设成环河套平原的区域旅游增长点。乌海湖,乌兰布,沙漠,甘德尔山;乌海市三山连着一山,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沙漠中漫步,荒漠中有绿洲”的奇观。加强乌海市矿业城镇的特色,开发工业旅游,继承工业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立足乌海市,北起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东达鄂尔多斯,西达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从石嘴山到银川,利用区位优势,形成区域性的旅游客运枢纽[4]。
2.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战略
乌海市境内有大量的蒙古族民俗风情;乌海市境内的许多地名都是由蒙古语音译而来,乌海市25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这里,呈现出一种多元、包容的移民型城市的文化特色。本文从地形地貌、人文风情、城市发展史、民间美术等多角度考察乌海文化系统,得出乌海自古就有自然文化、艺术文化和工业文化的特点;以四大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辅,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其中,黄河文化、工矿文化和书法文化是其主要文化类型;绿洲文化、葡萄文化、赏石文化是其主要文化元素;乌海市的八大次级文化,如岩画文化、古城文化等,是该地区文化的主体特征。乌海旅游开发要深入地挖掘地方文化,除了自然资源旅游产品外,还要开发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例如中国当代书法博物馆、乌海书画院、青山书法公园等;以奇石博物馆为中心,以参观艺术文化展馆,进行艺术文化活动交流,以青少年创意产业园、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乌海科技馆、海美斯文化科技园为重点;以古城遗址、长城、桌子山岩崖群为重点,以满巴拉寺为重点,进行宗教文化旅游;以矿山遗址、矿文化博物馆、矿山公园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参观矿山生产生活体验,参观工业园区,以工业产品及科技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的矿业文化体验旅游。把文化产业化作为旅游业的内在驱动力,给旅游业增加了深度和厚度,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继承和发扬文化,使文化和旅游互相结合;相得益彰[5]。
内蒙古的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都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又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两者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旅游产业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推动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消费,而且可以促进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因此,内蒙古有关部门应充分地认识到其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对当地的旅游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
[1] 袁惠爱,赵丽红,岳宏志.数字经济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3,39(5).
[2] 方世巧,赖俊武,滕容梅.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互动效应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39(11).
[3] 严伟.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机理及政策协同[J].社会科学家,2023(1).
[4] 夏杰长,刘睿仪.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与旅游业资源配置——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23(4).
[5] 鲁欣,周成,夏骕鹔.旅游业发展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J].经济问题,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