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技术催生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本文探讨了数字技术对文旅融合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文旅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文旅产业要素结构化升级和文旅产品、服务的迭代创新。并围绕南通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着重从整合新媒体矩阵、整合线上与线下营销、充分发挥“数字+文旅”的融合优势、打造南通数字文旅特色品牌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南通;数字技术;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旅融合赋能南通地域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23SJZD106)、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苏教师函〔2021〕11号)的研究成果。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数字技术,在推进产业变革过程中,为文旅产业融合带来更大发展契机。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要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深化创新驱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数字技术对文旅融合的推动力是深刻的、全面的,绝非单一技术应用,而是从文旅融合的逻辑机理、传导机制、实现途径等方面,为文旅融合提供重要的发展动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深化创新驱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因此,南通依托自身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借力数字技术,积极打造南通非遗“IP”,并优化线上、线下服务,为广大游客搭建多元化地域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数字技术赋能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走进地域文化,认识和体验地域文化,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让南通文旅品牌走向世界。
数字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通过数据、算力、算法等应用,来获取信息,提供有价值的创造过程,进而促进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推动文旅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从技术视角看,数字技术涵盖数字平台、数据资源挖掘以及数字产品或服务等内容。数字技术融入文旅产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资源、信息、人力、管理等优势,可提升整合效益,为消费者提供快捷、有效、精准的文旅体验服务[1]。例如,在南通,利用一部手机可以登录“游南通”智慧平台,游客自主选择景点,完成在线门票订购,凭相关信息码享受优质的旅游体验。在智慧平台上,集合了门票订购、线路规划、景区介绍、特色推送等资源。这种集成化旅游“窗口”,实现政府、景区、旅行社、游客间的多向互联,让文旅供给侧与需求侧获得精准对接。
(二)促进文旅产业要素结构化升级
数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在文旅融合体系中,数字技术让整个相关要素进行了组合复用和高效衔接。在文旅融合数据中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以及消费者的交易记录等数据进行挖掘提取,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以改进和优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模式。还可以将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到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中,让更多的地域文化资源得以盘活。例如,南通市文化馆打造“沉浸城市故事会”数字体验品牌,依托技术创新,呈现出流光溢彩的非遗文化沉浸式展区,有人物、有故事、有文化,非遗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到,让广大游客感受非遗文化的活态魅力。
(三)促进文旅产品、服务的迭代创新
想要实现文旅融合,文旅产品、文旅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是核心,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条件。首先,依靠数字技术的算法、算力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产品、服务的迭代创新。例如,南通唐闸古镇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再现“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的繁华盛景[2]。由3D纱幕全息投影制作的《梨园惊梦》节目,真人与虚拟场景配合,营造如梦似幻的戏曲视听盛宴。其次,数字技术赋能南通文旅夜经济,通过“文化+创意+科技+运营”,为游客搭建沉浸式、智慧化夜游经济业态[3]。可见,数字技术加持优秀地域文化,以更加生动、丰富、富有特色的方式展现出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使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模式。
(一)整合新媒体矩阵,打造南通地域传统文化I P
保护和传承南通地域文化,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媒介传播优势,为南通地域文化传播创设开放性、整合性平台。例如,在抖音上“遇见南通”,以短视频方式开启对“南通的美好”进行记录、展示和宣介,设置“南通地域文化”栏目,聚焦南通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和展现南通地域文化的价值。再如,开通“南通地域文化”直播平台,以线上推介方式,围绕南通地域文化资源展开话题追踪与交流,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南通地域特色文化。在线直播以商业化模式,打破时空局限,通过技术创新来变革文旅商业模式。以南通“蓝印花布”直播为例,可通过“非遗+直播”来提升南通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政府需做好政策导向和规划、扶持,特别是在直播前,要邀请专业化直播团队,配合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及权威人才,共同制定直播方案,提升南通蓝印花布的吸粉能力。在蓝印花布非遗直播中,要注重靶向营销,了解受众需求,提升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关注度,让广大受众知晓、了解蓝印花布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数字技术助力南通非遗宣介和传播,还要紧跟市场需要,构建多样化非遗文化传播场景,满足不同受众对非遗产品的购买需要。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抖音号,为宣介南通文旅做出积极贡献。地域文化IP的打造,有助于扩大市场带动需求,特别是在城市形象宣介上,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影响力的“名片”。
(二)整合线上与线下营销,打造非遗文化新体验
依托数字技术支撑的线上、线下营销,实现了媒介形态传播的多样化,为南通地域文化在线宣介与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让受众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全面、深入了解地域特色文化。例如,2023年,由江苏公共文化云、“文化南通”微信视频号、“文化南通”抖音号等共同组织的“南通非遗购物节”活动,展品多、规模大、汇聚了南通百余项非遗文化,如板鹞风筝、色织土布、仿真绣、蓝印花布等特色产品;活动中的传统美食得到受众的青睐,如石港腐乳、西亭脆饼、白蒲茶干等;活动中还有青少年喜爱的非遗特色产品,如南通糖画、灯彩、棕编,如皋的香袋等;另外,在购物节上,还展现了非遗传统手工艺,如鸟笼的制作技艺、木杆秤的制作流程以及南通书画手工装裱技艺等。与此同时,线上购物节与线下市集活动同步展开,既可以通过直播活动、在线平台进行购物,还可以亲临现场,目睹南通非遗文化的真面目。在线上推介活动中,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活动的在线总观看人数突破120万人。此外,在宣介南通地域文化中,要整合多方力量,为受众搭建多元化地域文化体验空间。例如,可以通过开辟南通非遗文化传承精品课程,用通俗的讲解,配合直观的现场视频,让更多的受众在线了解南通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各类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利用公众号平台,推介和展示南通地域文化,包括知名景点、精品线路、文化民俗、乡村美食等等。由此可见,利用“数字+非遗”线上与线下营销活动,既能为受众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也能让南通地域文化走向世界。
(三)充分发挥“数字+文旅”的融合优势,提升南通地域文化竞争力
“数字+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充分依托信息网络、在线推广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观看地域文化、购买地域特色产品了解文旅资源,提升地域文化的美誉度、可感度和亲近度[ 4 ]。南通被称为“建筑之乡”“纺织之乡”“文博之乡”“长寿之乡”等,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狼山,冠以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有吕四港,属于全国四大渔港之一;南通还有蓝印花布、仿真绣、梅庵琴派等特色文化品牌。在推介南通地域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对各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了解市场需求,找准市场定位。以崇川为例,抓住“山”“水”“人”“城”四大文旅资源,打造“水韵生态游”“非遗品鉴游”“乡村田园游”“近代遗存游”“欢乐亲子游”等多条精品线路,为游客创造“崇川福地”文旅体验。同时,数字技术赋能南通文旅品牌的打造,还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优化宣介和推广模式。一方面,要引入科技企业、设计公司,对地域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包装,提升地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拓宽线上推广渠道,尤其是在“数字+文旅”营销上,可邀约名人参与线上直播推广。再如,由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遇见非遗”,以动静相结合方式,为受众介绍南通的非遗文化,聆听梅庵派古琴艺术的美妙,学习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体验南通灯彩的制作方法,欣赏仿真绣的神奇,让受众从非遗文化中去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通过引入数据库技术,建立南通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库,来挖掘、存储、分析、整理各类地域文化,开发不同的文旅产品和服务。例如,中国沈绣艺术馆通过开发、建设沈绣制作工艺数据库,包括沈绣的发展历史,沈绣仿真风格范式与特点,沈绣的文化价值、沈绣与刺绣技法、沈绣文化、沈绣传承转化与保护等。
(四)数字技术赋能地域文化,打造南通文旅特色品牌
想要实现文旅融合,就要依托数字技术,拓宽产业链,开发更多文旅衍生品,打造南通文旅品牌,提高文旅综合效益[ 5 ]。以南通板鹞风筝非遗文化传承为例,板鹞风筝始于北宋,至今千余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扎糊绘放上,还有独特的哨口设计,使其拥有“空中交响乐”的艺术美誉。在文旅品牌打造上,首先要宣介传统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及技法。邀请板鹞风筝传承人、知名匠人,利用录视频、直播的方式,对板鹞风筝的扎制技艺进行讲解、示范、展现。板鹞风筝选材很讲究,扎糊方法很精巧,设计造型多样又独特,绘画风格别具特色。板鹞风筝精湛的制作工艺,通过视频录制,可以很好地展示传统扎制方法,也便于更多人参与学习,掌握板鹞风筝的制作方法。其次,要搭建板鹞风筝线上展馆,依托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向受众呈现板鹞风筝及板鹞风筝文化。如南通风筝博物馆通过开发线上展厅,借助三维技术、立体显示等手段,还原板鹞风筝制作真实场景和物品;引入虚拟交互技术、跟踪技术,让受众参与交互,体会板鹞风筝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开发板鹞风筝公众号,详细收集、展示与板鹞风筝相关的知识,如板鹞风筝制作技巧和方法、板鹞风筝分类、板鹞风筝模型展示与介绍、板鹞风筝赛事活动、板鹞风筝文化动态等。最后,要结合线下场馆,打造“板鹞风筝网红打卡地”。围绕板鹞风筝,从视频、展示、宣介、制作体验等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打造“板鹞风筝IP”打卡地,提升板鹞风筝的影响力和品牌度。
数字智能时代开启了旅游产业发展全新的应用场景。数字技术与南通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融合,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地域文化宣介与传承。未来,数字技术将通过“链接、集聚、赋能”等特性,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平台化、去中心化、柔性化结构的布局,也为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南通要抓住机遇,加快数字技术在地域文化活化、传承中的积极应用,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智慧化、多样化文旅产品和服务,稳步、有序实现旅游产业效率提升目标。
[1] 白晓晴.数字文旅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拓扑[J].北京社会科学,2024(2).
[2] 夏欣宇,刘圣兰.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景区新媒体营销优化策略研究——以南通唐闸古镇为例[J].商业观察,2022(20).
[3] 乔利利.夜间经济文旅融合创新路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4).
[4] 王蔷馨,李静.非遗旅游的虚拟性体验模式与数字化保护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3(12).
[5] 赵嫚,王如忠.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J].上海文化,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