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旅游文化的保护意义探究

2024-08-05 00:00:00江雪纯
旅游纵览 2024年3期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旅游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保护价值,并结合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旅游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策略,包括加强舞蹈产业价值挖掘、更新民族舞蹈表演方式、夯实民族歌舞发展基础、建立多元化保护机制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旅融合;民族歌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仅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各地区需要设法优化其保护、利用,由此开展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保护价值

(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信息。在保护和利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可充分地挖掘这些舞蹈艺术的价值,这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舞蹈艺术的展现,更是民族智慧和生活哲学的体现,对其的保存与传播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通过对其的保护和推广,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尊重这些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助力民族团结,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的进步[1]。

(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同质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这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构成了挑战。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系统的搜集、记录和研究工作,可以有效地保存那些可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或遗忘的舞蹈艺术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将这些舞蹈艺术纳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这些舞蹈艺术提供一个持续的展示和传播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文化传承[2]。

(三)助力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对于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往往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紧密相关,其保护和推广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通过展示与特定自然景观或生态环境相关的民族舞蹈,可以增强游客对该地区生态价值的认识和尊重,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此外,生态文化旅游的推广还能激励当地社区参与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的行动,实现文化保护与3+0K+Eek8zoklDxAQd4Xlg==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还可以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3]。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在传承中流变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在传承中流变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民间舞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始形态和表现内容深受民族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加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不断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元素,实现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创新。此外,随着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和传承路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网络平台成为民间舞蹈展示和学习的新空间,使得舞蹈的传播更加广泛,观众群体更加多元。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不仅为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使得舞蹈创新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我国少数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在保护中发展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并通过立法、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多种措施,为民间舞蹈的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建立民间舞蹈资料库、开展民间舞蹈艺术节和比赛等活动,加强对民间舞蹈的系统性研究和公众教育,社会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得以强化。在保护民间舞蹈的同时,民间舞蹈的现代表达和创新发展也成为新的趋势,如通过融合现代舞蹈元素,创作新颖的舞蹈作品,既保留了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又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这种在保护中的发展,充分地保障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为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4]。

(三)在趋同中求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速,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互日益频繁,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面临着趋同与求异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趋同使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更广阔的表现平台和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民间舞蹈的表演和欣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民族群体,其艺术魅力得到全球性的认可;另一方面,面对全球文化的趋同压力,如何保持和强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成为民间舞蹈发展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这要求民间舞蹈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粹的挖掘与传承,并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实现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自我更新和独特性发展。

三、旅游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策略

(一)挖掘舞蹈产业价值

在旅游视角下,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产业价值的挖掘,并采取一系列综合策略,促进舞蹈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具体来说,各地区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和地方文化部门,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背景、艺术形式、表演风格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并通过采集和分析数据,评估各类民间舞蹈在当前旅游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和潜在经济价值,为后续的文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调查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如舞蹈表演观光、舞蹈节庆活动等。例如,可以将民间舞蹈表演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址等旅游资源相结合,创造独特的旅游产品;或开展以民间舞蹈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以此更好地吸引游客,扩大当地文化的影响力。这一过程需要设法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和政策支持体系,如通过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为旅游服务人员提供关于民族文化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同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给予支持,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辅以标准化的市场监管机制,可更好地保障民间舞蹈文化产品的质量,避免文化资源的过度商业化损害其原有的文化价值[5]。

(二)更新民族舞蹈表演方式

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更新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方式,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新”文旅项目,对于提升民族舞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表演往往依赖传统节日或者特定的文化场合,为了打造新的文旅项目,可以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街舞等现代表演艺术相结合,创造全新的表演形式,例如,结合现代音乐和灯光效果,重新编排传统民族舞蹈,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观赏需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大屏幕投影、虚拟现实等,为民族舞蹈表演增添视觉效果,提升观众的体验感。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之外,还可以围绕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设计互动体验项目,如民族舞蹈工作坊、舞蹈主题游学营等,让游客不仅能观赏精彩的舞蹈表演,还能亲身参与其中,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以此深入地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游客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民族舞蹈的传播范围。例如,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将民族舞蹈表演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互联网,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推广;或开发少数民族舞蹈主题的在线课程,吸引更多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网民学习和了解。通过数字化手段,使民族舞蹈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此外,还可以考虑与时尚、设计等行业合作,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时尚产品,或与影视行业合作,将民族舞蹈故事化,制作成电影或系列短视频,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三)夯实民族歌舞发展基础

为夯实少数民族歌舞发展的基础,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考虑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体系,如设立专门的民族艺术院校、民族舞蹈传承基地和工作室等机构,为民族舞蹈艺术家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实践平台。同时,通过文化部门或相关组织建立民族舞蹈资料库,对各民族的舞蹈种类、舞蹈服饰、伴奏乐器等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归档,为民族舞蹈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社区和学校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的作用,进而在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民族舞蹈课程,将民族舞蹈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体可通过编撰专门的教材、培训舞蹈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舞蹈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并培养其基本的舞蹈技能和文化素养。而在社区层面,则可以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比赛,或相关节日和庆典活动,鼓励社区成员参与舞蹈的学习和表演,从而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其社会认同。

(四)建立多元化保护机制

在旅游视角下,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还应设法建立多元化保护机制并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具体来说,需要明确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保护的法律地位,设立专门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标准,以此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国家和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享受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如用于支持舞蹈的采集、记录、研究和公共展演等活动,以及舞蹈艺术家的培训和交流。这一过程需要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参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此外,政府还应出台具体措施,鼓励和支持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法支持民族舞蹈表演、教学、体验等旅游活动的开发,促进舞蹈艺术与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给地方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结语

展望未来,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角色将更加凸显。未来的工作需要在加强舞蹈产业价值挖掘、更新民族舞蹈表演方式、夯实民族歌舞发展基础、建立多元化保护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航羽.少数民族舞蹈与黑龙江旅游业珠联璧合[J].炎黄地理,2023(11).

[2] 王欢.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产业价值与开发策略分析[J].尚舞,2023(21).

[3] 王艺霏.川西少数民族舞蹈资源的保护、维系与转型[J].尚舞,2023(20).

[4] 郑小龙.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2).

[5] 彭莉.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变迁研究——以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为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