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探析

2024-08-05 00:00:00张黎琼庞欢妮
旅游纵览 2024年3期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石窟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文旅融合,有效地活化利用石窟文化遗产,既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又保护传承了石窟文化。北石窟寺是全国中小石窟寺的典型代表,是陇东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下,加强对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研究,发掘北石窟寺的文化遗产价值,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有助于弘扬北石窟文化,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由于长期以来以保护北石窟寺为主,对其活化利用不足。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使之成为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实现北石窟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文旅融合;石窟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陇东石窟考古研究史”(项目编号:GSWW202202)的研究成果。

引言

国务院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加强石窟寺保护展示,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合理配套旅游服务功能[1]。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2023年4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全市文旅融合的发展布局,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加强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当地政府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喻学才(2010)指出,遗产活化在于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产品但又不影响其保护与传承,也指明遗产活化有遗产本体和观赏者活动两方面[2]。文化遗产的活化方式多种多样,通过文旅融合,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将其所承载的历史场景、历史故事等进行还原呈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积极的作用,也是最佳的文化遗产活化方式。

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提出,要加强对石窟寺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的科学解读和阐释,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云展览、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拓展石窟寺展示利用;讲好石窟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灿烂文明,切实发挥石窟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北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石窟文化遗产,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陇东石窟文化发展史,具有独特的区域佛教艺术特色,体现了汉族和秦陇胡族的不同艺术审美特征。因此,在坚持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北石窟寺的价值,通过旅游活化的方式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是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的主要目的。

一、北石窟寺文化遗产的价值

北石窟寺位于庆阳市董志塬以西25公里的覆钟山下,由寺沟门主窟区和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楼底村1号石窟五处组成。北石窟寺始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增修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8个,造像2 429身,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2余方,古建筑遗迹3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艺术和社会价值。

(一)历史价值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造像内容最丰富的石窟,是研究古代陇东区域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正史文献中未见对于北石窟寺开凿史和寺院活动的相关记载,而北石窟寺保存的碑刻和题记可裨补阙漏,为了解北石窟开凿的创始者、僧院活动、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以及古代其周边的地理环境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宗教价值

北石窟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在佛教东渐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是陇东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与毗邻的宁夏、陕西的佛教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丰富的造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当地的宗教信仰状况,从北魏时期对七佛和弥勒信仰的重视到唐代净土信仰的流行,而开窟凿龛的主要目的也经历了供僧侣坐禅观像到为修善积福的转变。自宋代始,北石窟寺只有零星的开龛活动,寺院功能逐渐加强,反映了佛教向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转变。

(三)艺术价值

佛教造像艺术体现了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特征,北石窟寺汇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个朝代的造像,是甘肃佛教石雕艺术最为集中的一处石窟。通过立体造型的形象表现出了北魏“褒衣博带”、西魏“秀骨清像”、北周“面短而艳”以及唐代“丰腴优美”之势。从造像的艺术风格来看,早期洞窟多受到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影响;随着关中佛教的发展,其石窟造像艺术也影响了北石窟寺;而本地胡族参与开窟造像更是增添了粗犷的民族审美精神。北石窟寺的艺术之美独具特色,在我国石雕艺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四)社会价值

石窟寺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北石窟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民众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爱国爱乡情怀的形象化载体。北石窟寺的多方题记中记载的为家人追福造像,祈愿天下太平、阖家平安的发愿文也反映了普世的社会价值观。

二、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中小石窟的保护利用的日益重视,石窟保护研究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强保护研究。北石窟寺坚持以保护为主,兼顾利用和弘扬的模式,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挖掘石窟文化遗产价值,突出文化特色,但在活化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通往北石窟寺的区位交通不便,城乡三级公路路况较差,目前没有旅游专线可通达,导致旅游可进入性不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如停车场车位数量有限;周边没有餐饮、住宿等接待设施;游憩场所的设置不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使游客承载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北石窟寺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利用不足。

(二)市场参与性不强

北石窟寺陆续探索实施了第165窟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导视系统的设计、文创产品的初步开发等,但缺乏整体、有计划的石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规划,导致与市场需要的结合不够,自身特色不够明显,未能因势利导,对旅游市场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活化利用的效果不明显。

(三)保护与利用的冲突

“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北石窟寺开凿在黄砂岩崖面上,且多是直接裸露在崖面上的小型窟龛,经过千年的风化、水蚀、人为破坏等,很多造像本体仅有残余轮廓。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近年来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加强石窟保护,已经实现了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而随着“石窟艺术探访游”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热门产品,陇东石窟逐渐受到很多游客和研学旅游机构的关注,这对于北石窟寺是机遇,也是挑战。以旅游活化的渠道宣传北石窟寺文化,引起民众更多地关注中小石窟的保护,但随着客流量的加大,如何实现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平衡是北石窟寺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专业人才不足

为了深入有效地活化利用石窟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需要设计满足游客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文旅产品,而这就要求有文保、文博相关专业背景,同时兼具旅游学、管理学、设计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北石窟寺目前研究人员的比例偏低,这样汇聚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专业人才不足是北石窟寺活化利用迟滞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策略

北石窟寺以实物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北魏始历时1 500多年陇东地区佛教石窟的历史变迁和宗教信仰的发展情况,是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提炼北石窟寺的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实现北石窟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传承和发扬北石窟寺的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推动“数字+石窟”,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模式

加强数字化保护利用是目前推进石窟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向,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既可永久记录保存石窟完整信息,又能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在保护的基础上让石窟“活”起来。北石窟寺可以通过对第165窟、222窟、240窟、32窟北1号窟等内容较完整洞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虚拟修复和数字复原展示第263窟全貌,充分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打造数字化旅游产品。同时,可利用北石窟寺清代戏楼进行虚拟交互式、沉浸式展演,推动石窟文化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提升游客对北石窟寺文化价值的体验和认同,实现北石窟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和利用。

(二)设立北石窟寺研学基地,打通陇东石窟研学线路

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游客的旅游动机渐趋复杂化,文化探索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石窟作为集历史、佛教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重要实物载体,可以让游客在历史实景中深入参与、体验学习。因此,石窟研学体验游在旅游市场上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陇东地区的平定川、蒲河川、泾河沿线等有众多中小石窟群,以北石窟寺为中心,可以设立研学体验基地,打通陇东石窟研学线路。同时,设计有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如通过设置砂岩石刻体验课程,增强游客历史体验感,感受中华古已有之的工匠精神。

(三)打造北石窟文化IP,助推文创产品的开发

随着IP不断赋能文旅的发展,各石窟文化遗产地都在打造能代表其内涵、特色的IP。北石窟寺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选取有代表性的、独特的石窟文化元素,打造北石窟独属的文化IP,并结合庆阳当地的石雕、皮影、香包、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北石窟文化IP为吸引物,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出具有石窟和地方非遗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石窟皮影、石窟剪纸等,以创意和创新理念活化传承北石窟文化和当地非遗文化。

(四)借力文旅融合,建设石窟文化旅游廊道

石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需要借助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的外力,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参与。庆阳市《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庆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出台了“1+5”政策文件,从文旅融合路径、营销方式、财政支持、交通优化等方面都细化了具体措施,全力发展庆阳文旅产业。北石窟寺在整合自身资源进行旅游活化的基础上,可与庆阳市建设龙栖谷旅游景区——北石窟寺蒲河川旅游廊道的产业布局相结合,充分挖掘蒲河川沿线石窟文化内涵,找准古道历史价值定位,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融石窟文化艺术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以点带片,建设石窟文化旅游廊道,打造庆阳文旅产业聚集区[4]。

四、结语

文旅融合的旅游发展趋势为石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北石窟寺作为陇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在旅游市场上也逐渐受到青睐,形成了陕、甘、宁周边客源市场和以上海、北京、广东、四川为主的其他国内客源市场。但由于交通不便、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专业人才不足等,北石窟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北石窟寺可通过其文化遗产本体的活化,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旅游开发的模式实现有效的活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5).

[2]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5).

[3] 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N].中国文物报,2021-11-19(4).

[4] 马桂芬,韩滢晫,朱旭升.庆阳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2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