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大学生通过红色研学旅行能够真正认识到革命先辈在那个烽火年代作出的贡献,激活红色基因。同时,研学旅行的大力发展能够加深文旅融合,为地方文旅的创新发展指引方向,提供新动力。
关键词:文旅融合;大学生研学旅行;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视域下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研学旅行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C0910)、2024年度常德市社科联研究项目“红色文化研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SP24YC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样重要,文化与旅游融合相关政策的发布为地方旅游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红色资源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新的思路。红色旅游资源背后蕴含着大量的红色革命历史,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讲述革命故事,让大学生在听与见之中感受革命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为发扬红色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深度游成为趋势,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深度研学旅行提供了新动能,丰富了研学旅行的主题。同时,研学旅行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各地文旅在极力推荐自身资源时,个性化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是吸引游客目光的重要因素,将红色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项目,既能够推动当地文化融合的深度发展,还能够向游客全面地介绍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此互动关系下,实现多个领域协同发展的目的,并通过各领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达到了“1+1>2”的产出效果[1]。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大学生红色研学旅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力度不够。大学生红色研学旅行主要面向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地多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相对而言经济发展不足,知名度不高,在宣传红色研学旅行方面力度不够,难以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二是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红色研学旅行的内容为红色革命历史,多为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已经反复学习过,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质化的产品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研学旅行成果不显著,难以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三是研学旅行模式单一。当前,研学旅行产品多是以参观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讲解为主,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四是当前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的软硬件设施较差,主要表现在交通、住宿等方面,降低了学生研学旅行的体验感,导致研学旅行产品难以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一)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当地知名度
作为大学生红色研学旅行的主体,大学生在选择研学旅行目的地前会通过网络等多方渠道了解信息资源,在进行比较和判断后最终选择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在收集信息时,大学生会多方询问教师、同学等的意见,因此,在进行宣传时,当地文旅部门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的目光[2]。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推广
一是利用官方媒体账号开展宣传。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的先行者,沉浸在网络世界的时间较长,接受网络上的信息速度较快,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发现新鲜事物对其的吸引力,文旅部门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投放宣传内容,通过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宣传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如通过直播的形式向大众介绍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的特色。二是与旅游博主、教育类博主等“网红”进行深度的合作,通过邀请影响力较大的博主参加当地红色研学旅行项目,制作相关内容的视频向大学生等受众介绍这一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研学旅行的兴趣,由于不同的博主在针对同一研学旅行项目的挖掘过程中,挖掘方向不同,也能够让大学生感受红色研学旅行的乐趣,找到自己对本次研学过程中最有兴趣的点进行探索,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让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使得文化可以融入生活,真正地让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线下发力,加强多方合作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借助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实地学习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旅游研学产品设计机构可以与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推出系列研学旅行产品,吸引更多人的关注[3]。
(二)个性化开发,丰富体验形式
在设计研学旅行产品时,始终要围绕产品受众的需求进行,并结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突出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的文化属性,提高红色研学旅行的文化内容占比。在进行红色研学产品的设计时,可以设计更多的文创产品。例如,常见的徽章、纸胶带、冰箱贴、笔记本等产品是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的文创产品,能够增强大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乐趣。或是根据该基地不同项目的内核设计相应的印章,让大学生进行印章的收集,在集齐后获得与本次研学旅行密切相关的礼品,这些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质量更加主动、积极地挖掘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核,丰富了体验形式。
1.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
文旅部门及产品设计机构通过发放标准化问卷形式收集学生数据,内容涉及吃住行、文化展现形式、服务需求、体验形式等内容,要细化问卷内容,为产品设计及硬件设施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参考。
2.针对红色研学旅行设计专线
文旅部门要协调各方力量,设计红色研学旅行专线,以区别于其他游客,减少研学旅行游客对于硬件条件的困扰。如,开设专门的旅游线路,减少游客换乘的时间,提升其体验感。另外,需要合理地安排红色研学的景点选择顺序,整合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压缩旅行路上所占的时间,提高研学效率。
3.在研学项目设计中,要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设计
首先,大学生知识储备多、知识体系健全,在研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提升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度,要区别于课本中的介绍,将当地的红色文化放置于我国革命历史大环境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系统观和大局观,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以此来发挥红色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4]。
其次,设计多种研学形式供大学生进行选择。文旅部门应结合大学生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研学形式。一是以传统的研学形式为首选,参观红色旅游景点,听导游深度介绍红色文化及当地文化,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加深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完成研学需求。二是创新研学形式,策划多种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大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此来增强其积极性,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研学的内容及红色文化,在活动中完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另外,文旅部门可以同团委进行合作,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提高大学生红色研学旅行的参与度。
(三)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红色+”模式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程度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相关。在开发红色研学旅行项目时,当地文旅部门可以对当地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饮食文化、非遗文化等进行整合,推出“红色+”的研学模式供大学生选择。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创新旅游方式,如推出康养文化、全域旅游等概念。研学旅行可以借鉴各地的旅游模式,通过创建“红色+生态旅游”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体会到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智慧,以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的时代意义,认识到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大学生也有自己的长征,要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赓续红色血脉,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重任[5]。
通过“红色+”研学模式,既能够满足研学者的体验需求,又能够提高当地文旅部门资源整合的能力,更高质量地履职尽责。同时,文旅部门还可以同相邻县市进行合作,结合周边的旅游资源推出更加完善的研学旅行计划,提升红色旅游资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6]。
(四)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研学旅行的体验感
1.在硬件设施方面
一是完善道路建设。文旅部门应联合交通部门完善旅游道路建设和交通设施。完善的道路和交通设施能够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二是完善网络通信设备。文旅部门要联合电信网络部门提供充足的网络信息设备,提高网络通信效率,以高网速保证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高要求。三是完善景区设备。文旅部门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对景区内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完善供水供电、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保证景区各区域的干净整洁,为大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旅行的舒适度。四是保证当地的治安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基础保障。文旅部门可以联合公安部门保证当地的治安环境,同时在较为偏僻的景区增设安保人员,保证游客的安全。
2.在软件设施方面
一是要多措并举吸引优秀的文旅人才到当地就业。当地文旅事业要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多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来提高文旅事业的服务质量。文旅部门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吸收一批专业的文旅人才和历史类的人才,一方面可以为文旅事业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充实文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历史类人才可以深入地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为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提供新的方向,从内容方面提升研学产品的吸引力。此外,可以吸收一批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和文化运营人才,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开发红色文化旧址,做到以修缮保护为主、文化创意为辅的旅游资源开发,以创新形式来展现严肃的红色文化。二是吸引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人才。红色研学旅行需要有配套的旅游服务,通过引进高质量的酒店、餐饮等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学舒适度和体验感,进而提高其对当地旅游的好感度,为今后的宣传活动打下基础[7]。
总而言之,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地发挥文旅部门统筹各方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通过设计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吸引众多的大学生参与红色研学旅行,深度体验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在红色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实现研学的教育目的。
[1] 许怀芝,王东.思政教育视域下《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展望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
[2] 刘蒙蒙,金如委.我国红色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
[3] 刘岩.公共图书馆红色研学旅行服务刍议[J].兰台内外,2023(14).
[4] 肖维维,雷云茜,徐群月.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桂东县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3).
[5] 蒋薇.河西地区红色研学旅行发展策略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J].北方经贸,2022(6).
[6] 陈怡洁,黄俊毅.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红色研学旅行的提升对策——以三明市明溪县为例[J].乡村科技,2021,12(32).
[7] 张婕,孙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红色研学旅行服务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