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港口历史遗迹资源,这些资源蕴含丰富的港口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对港口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必须坚持生态性、历史性、文化性、经济性等原则。对港口建筑遗迹、港口自然遗迹、港口人文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让港口历史遗迹重绽光彩。
关键词:港口;历史遗迹;保护性开发;保护性利用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的研究成果。
港口历史遗迹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色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美国家在港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成为全球的开拓者,如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和美国的西雅图、奥克兰、旧金山等历史港口相关项目的开发。到了20世纪70年代,历史港口遗迹的保护与更新以及历史港口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如伦敦码头区的改造、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改建、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的改造、日本横滨滨水区的开发等。
(一)交通系统
港口交通系统主要包含社会快速干道和港口步行道路。社会快速干道主要用于旅游和通过港区。海滨大道景观是港口城市的名片,港口城市的秀丽风光大多集中于此。快速干道在满足港口货物陆上运输功能的基础上,串联了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面貌,同时协同港口建筑形成和沉淀了港口特有的文化。
港口步行道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港区生活群众的日常交通需求,同时兼顾人们的日常休闲以及串联港口区域景观,景观和绿化相得益彰,形成了步行道路系统为绿化系统“延伸”,绿化为步行系统“添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形态。
(二)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港口绿地景观建立的基础来源于城市生态景观的构造,但是港口的特殊功能及文化特征使其与自然植物景观有着巨大的区别,它是港口建设和城市绿地建设的综合体,是港口各要素之间和谐的生态景观组团。港口绿地系统主要结合海岸线建立,由水平空间系统和垂直空间系统组成,通过水平和垂直空间的绿化系统将港口建筑、设备、水体、道路等港口元素综合构建成立体绿化网络。
(三)滨水景观
港口码头应水而生,滨水景观是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港口码头乃至港口城市的发展。滨水景观是港口历史文化重要的沉淀,是港口历史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重点。港口位于海边,外缘是各种形状的海岸线,在远处看风景时,看到的是建筑和山峰,海港的天际线没有具体显示,而在中距离观察时,占主导地位的天际线是比较高大的机械设备和建筑办公区。
(四)水工建筑
水工建筑是港口历史遗迹特有的组成部分,是港口码头发展的特有产物,具有时代性,也直接反映了码头建设的经济和技术水平。水工建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控制水体对码头的影响、控制水流并利用水资源。常见的水工建筑有船坞、堤坝、码头、闸口、水渠等。港口码头建造的水工建筑在体量、形态、风格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它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官也不尽相同。历史港口会存在大量的水工建筑,由于港口建设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因此水工建筑的时代跨度会比较大,结合各时期的建造技术,同一水工建筑在风格方面也会存在差异,它们是港口历史文化最直接的见证者,是港口工业文明、经济发展的践行者,是港口文化的传播者[1]。
(五)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的概念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观点。世界遗产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文化景观。港口城市的形成基于港口码头的形成,港口码头的发展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发展,港口的文化建设是港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港口本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积累。
(一)生态性原则
港口历史遗迹有许多大自然赠予的产物,是港口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社会文化、城市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经人为改造的综合性的生态系统[2]。港口历史遗迹的类型、形态、体量、色彩、材质以及空间界面关系等都沉淀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美学。基于此,对港口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必须遵循生态性原则,协调好文化、经济、自然规律等相关的问题,避免单纯地追求港口历史遗迹的体量而忽略了生态原则,确保在改造港口历史遗迹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和平衡。
(二)历史性、文化性原则
遵循历史性、文化性原则要求注重港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重港口历史文脉的延续。历史港口曾经是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中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有机体。港口的发展具备相应的规律和历史,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先驱者,也是城市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其中多元化的文化汇聚于此,产生共鸣并和谐共生。这些多元化的历史文化遗存沉淀于港口的每一个角落,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它们共同诉说着港口的过去和现在。所以,对于历史港口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除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持续性改造外,还需遵循历史性、文化性原则,注重港口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应在注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类型及不同风格的港口建筑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充分地考虑独特区域和港口景观类型的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当地特色的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注重港口历史文化的个性化塑造,以期体现历史港口文化的多元性[3]。
(三)经济性原则
历史港口区域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港口区域面积庞大,历史建筑物众多且富有时代和区域建筑特色。在对港口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过程中,会涉及经济活动,因此统筹兼顾和平衡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尤其重要。在坚持保护港口历史遗迹的同时,必须杜绝经济的过度投入。同时,必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港口历史遗迹进行破坏性改造。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经济投入贯穿整个活动,切忌经济投入出现短期性、“过山车”式的行为。整个过程应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激活历史遗迹的再生,在保护的同时使沉睡的文化焕发新颜,推动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港口建筑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
港口建筑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可采用“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3R”原则是指在使用城市历史港口建筑遗迹资源时,以节约能耗为准则,避免能源过度消耗,做到历史遗留建筑的再开发、再利用,并尽可能地提倡建筑资源的循环利用。港口建筑由于其本身功能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每一个单体建筑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而不尽相同的建筑又构造了港口有机的整体,这种多样性和完整性和谐共存,两者并不矛盾。结合港口形成的历史,在建筑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方面可以从港口的整体出发,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保证历史建筑群整体性,同时发掘单体建筑的个性化,增强港口历史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也不是一味地追求复原建筑原型,可以利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元素对港口建筑进行点缀式的改造,增强港口历史建筑的时代气息和趣味性,丰富港口建筑的形式美[4]。
(二)港口自然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
自然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主要遵循生态原则,它体现在对港口自然景观的修复和塑造方面。要充分地了解港口自然遗迹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然后结合自然景观的种类分析其存在的价值,有取舍地进行保护和利用,因为在港口的形成和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对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结合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治污和废物利用
历史港口的形成是港口城市工业化建设的象征,港口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时间的积累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不可避免。生态修复需要从治理污染开始,同时需要对废物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相关的设计和论证,在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相关的治污和废物利用手段。
2.气候调节
自然气候是生态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自然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过程中,以目前的科技手段很难做到大规模地调节港口气候,但是可以结合气候规律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利用港口小气候特点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在尊重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保证自然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顺利开展,避免由于气候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失败。
3.绿植和水体
绿植和水体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观地展示港口自然遗迹。绿植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在港口自然遗迹中能调节港口的气候和丰富港口的视觉效果,并减少对港口的工业污染。水体是港口的标志性自然景观,水体的灵动可烘托工业港口的机械化的氛围,丰富的水体形态可将港口的工业遗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时,水体有动静之分,可增强港口自然遗迹动静效果,活跃港口自然遗迹的空间氛围。
(三)港口人文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方法
港口人文遗迹是港口发展历史化进程的文化沉淀,具有显著的港口时空特征。结合港口形成历史、港口场地现状、人文景观遗迹现存状态等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法对港口人文遗迹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
1.调研港口空间场地
实地调研是开展港口人文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首要步骤,通过现场勘查和港口历史资料的查阅对比,以文化复兴为核心理念,梳理和统计港口场地的历史背景以及港口特有建筑的材质、工艺、设计理念等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价值评估。
2.深入解读港口形成历史
港口人文遗迹与历史、时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挖掘和复兴港口文化要充分地解读港口的历史,以时间节点来挖掘港口的历史事件。港口各时期的自然生态、意识形态、人工建造等活动都会在不经意间孕育人文景观,通过深入解读港口形成的历史,可以全面了解这些具有港口特征的人文景观,并分析、归纳这些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和可塑性,为港口人文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策略的制定提供佐证材料。
3.制定人文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策略
文化复兴是港口人文遗迹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策略制定的基础,坚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保护港口的历史人文环境。制定策略时要实事求是,结合经济因素、港口现实状况、历史文物的价值等因素综合考虑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的可行性,在保证港口文化的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轻重缓急,切实推动港口人文遗迹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在策略的制定上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确保策略实施顺利[5]。
港口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是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城市规划、建设等多部门协调工作。对港口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再利用可促进文化复兴和港口发展,协调生态环境和人工景观的关系,为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城市精神的打造增添色彩。
[1] 张清.城市历史港口景观分类及价值研究[J].美术大观,2016(9).
[2] 克里斯·兰金,刘姝,田乐.苏格兰邓巴炮台历史遗迹再生设计[J].景观设计学(英文版),2019(1).
[3] 王更生. 历史地段旧建筑改造再利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3.
[4] 陆小华.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5] 吕锋,何芳,贺静.大连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决策咨询, 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