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研究

2024-08-05 00:00:00阚玉丽
旅游纵览 2024年3期

摘 要:本文以文化资本论为理论框架,深入地探讨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当前状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发展策略,如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整合与深层激活、构建多元共治与协同发展的合作框架以及以科技创新驱动艺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等。同时,本文也着重强调了增强社区参与度与推进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旨在促进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持久与和谐发展,进而提升其全球吸引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资本论视角;语言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2CLYJ40)的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持续繁荣,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文化韵味和贴近自然的特质而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作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景观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还扮演着促进社会互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资本论的视角出发,深入地探究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现状,剖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乡村旅游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关于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理论探讨

(一)对语言景观的多元化理解

在乡村旅游的语境中,语言景观的作用极为关键,它不仅体现了文字的表述功能,还展现了文化、空间与社会的多维度融合。从空间角度来看,语言景观借助地名、路牌等标识,为游客清晰地描绘出乡村的地理概貌和文化纹理,从而增强了乡村空间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1]。从文化层面分析,语言景观承载了乡村的历史印记、民俗风情以及信仰体系,它作为乡村文化的直观表达和传承媒介,使游客能够在文字间感受乡村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而从社会角度来看,语言景观则映射出乡村社会的结构、变迁以及多元性,它既是乡村社区内部交流的纽带,又是外界洞察乡村社会的重要窗口。

(二)文化资本论在乡村旅游中的引领作用

文化资本论着重强调了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过程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乡村旅游领域,文化资本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估乡村的文化资源,尤其是语言景观这一独特且重要的资产。将语言景观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有效传承,进而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整体质量。同时,文化资本论也倡导在保护和开发语言景观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和创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语言景观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关系

语言景观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关系。一方面,独特的语言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往往会被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景观所吸引,进而产生深入探索和体验的兴趣。这些语言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导航帮助和解读乡村文化的线索,还成为他们记录旅行、分享社交媒体的重要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语言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大量游客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喜爱,促使当地政府和居民更加重视语言景观的保护工作。同时,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为语言景观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

二、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前瞻性思考

(一)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及其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乡村旅游地在语言景观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到,成功案例通常都能够精准捕捉并充分展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巧妙地通过语言景观,将乡村的深厚历史、丰富民俗以及独特信仰等文化元素以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游客,同时,在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有效地满足了游客对于深度体验的需求,又妥善地保护了乡村文化的原始真实性[2]。然而,也应警惕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的文化失真现象,以及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的景观破坏等。

(二)我国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在维持和发展其语言景观时,正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资金短缺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据统计,超过60%的乡村旅游地表示,他们的发展受到了资金不足的制约,其中,维护现有语言景观的年均资金缺口达到了100万元人民币。其次,专业人才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3]。在调查的250个乡村旅游地中,有85%反映他们急需语言学、旅游管理以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来推动语言景观的创新与发展。最后,管理维护难度大,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多是持续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实地调研显示,只有约20%的乡村旅游地拥有完善的语言景观管理维护机制。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多项策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是关键,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直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语言景观建设的整体专业水平,是长远发展的根本。同时,完善相关的管理维护机制,确保语言景观能够持久且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增强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影响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的多元因素探究

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在政策环境方面,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对语言景观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态并抓住发展机遇[4]。在地方特色方面,乡村所独有的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以及民俗风情等都是构成语言景观独特性的重要元素,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展示这些特色元素,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市场需求方面,游客的偏好和消费习惯直接影响着语言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方向,因此需要紧密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相应的建设策略。在技术创新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语言景观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积极地探索新技术在语言景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探索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建设的新思路

(一)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整合与深层激活

乡村旅游地的语言景观建设,需从单纯的文化元素陈列向更具创新性和深度的资源整合转变。这意味着不仅要致力于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民俗,更要借助现代创新思维,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旅游体验。例如,通过开发融合本土故事的交互式地图,使游客在探索过程中领略乡村的叙事之美;运用先进技术复原历史场景,为游客营造沉浸式的文化氛围;策划具有高度参与性的文化展览,让游客从文化传承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同时,重视创意产品的开发,将乡村特色融入纪念品和工艺品设计不仅能增强游客的购买意愿,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乡村文化,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提升。

(二)构建多元共治与协同发展的合作框架

为确保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共治、协同发展的合作框架。政府应发挥核心引导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等措施,搭建起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5]。在这个平台上,社区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力量能够找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语言景观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为游客提供更为真实的乡村体验。企业应通过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特色产品等方式,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则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研究支持和指导建议,以提升语言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三)以科技创新驱动艺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

科技与艺术的交融创新为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VR)等尖端科技手段,可以为游客打造出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环境,让他们深刻地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运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壁画、雕塑、光影艺术等,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融合,创造出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富含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可以将这些独特的乡村文化体验广泛传播出去并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访体验。

四、促进社区深入参与,夯实乡村旅游语言景观的可持续基础

要实现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居民的深度参与和直接受益至关重要。通过精心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例如庆祝传统节日、展示精湛手工艺和演绎丰富多彩的民俗,不仅可以显著地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还能够有效地吸引外来游客,从而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6]。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且系统的培训,内容涵盖导游服务技能、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能够大幅地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参与能力。此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相关产业,比如特色民宿经营和地道商品销售,能够让社区居民切实从语言景观的建设中获益,进而更加积极地投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确保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渠道势在必行。定期举行居民代表大会、设立固定的意见收集点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等活动,都是确保居民意见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采纳的重要途径。

五、加速国际化步伐,彰显乡村语言景观的独特全球魅力

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乡村旅游地的语言景观需向国际游客展示其别具一格的全球吸引力。为此,提供全方位、多语种的导览服务尤为关键。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现场讲解服务、设置多语种语音导览设备和清晰易懂的多语言标识系统,以确保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轻松愉快地享受旅游体验[7]。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并巧妙利用乡村文化中的国际性元素和闪光点也至关重要。通过与国际知名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开展深入的合作,将乡村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地融合,从而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积极地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广泛地参与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乡村旅游地还应积极地参与国际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地融入国际旅游大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性旅游组织、与海外旅游机构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访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宽国际旅游市场渠道,还能够及时地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这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地实现更高质量、更宽领域的发展,使其语言景观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进而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六、结语

语言景观是乡村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采取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包括深入挖掘和激活文化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等,以推动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持续与繁荣发展。同时,加强社区参与度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对于提升乡村旅游地语言景观的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未来,期待通过打造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乡村语言景观,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彩的旅游体验,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何英,王金叶.城乡融合背景下桂林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聚集性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24,38(2).

[2] 陈浩,陆林,郑嬗婷.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概念解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11).

[3] 粟娟,王艳,谢文海,等.张家界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3,46(6).

[4] 刘婷婷,保继刚.面向非垄断性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地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演化[J].旅游学刊,2023,38(11).

[5] 张超玉,刘毅洁,贾琦,等.流动性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生活空间韧性重构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3(18).

[6] 洪学婷,黄震方,贾文通,等.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其时空演化[J].旅游学刊,2023,38(9).

[7] 高雪琴,吴昱群,邢杰.基于旅游者视角的张掖市乡村旅游感知与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