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的研究

2024-08-05 00:00:00汤汇
旅游纵览 2024年3期

摘 要:在经济循环背景下,需要深入地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健康。本文以循环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了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思路,针对如何低碳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对乡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带动乡村居民就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存在一些弊端,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为避免经济发展影响自然环境,应坚持低碳化原则,从循环经济视角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内涵

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应明确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特点,结合乡村经济发展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挖掘旅游资源,提高乡村建设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循环经济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类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各方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循环经济逐渐形成,成为平衡经济、环境保护及各方利益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的环状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充分利用、高效利用资源为前提,基于减少资源投入、强化资源重复利用的原则,利用最少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循环经济逐渐被运用在旅游、农业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低碳经济

为降低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程度,国家提出低碳经济,要求各行各业减少能源消耗、污染及排放量,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低碳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履行低碳经济责任的有效举措,通过低排放、低耗能、少污染理念的渗透,使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工作更加环保、科学[1]。在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过程中,加强对乡村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如生活资源、生态资源、生产资源等,通过应用环保理念打造旅游产品,既能吸引游客,也能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思路

乡村旅游资源普遍具有分布范围广、资源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应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资源类型,选择合适的开发手段,提高乡村资源的利用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一)梯次开发

立足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分批开发、多级利用的方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在资源开发方面有一定的难度[2]。分批开发的方式可以降低资源开发成本,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应选择易开发且对居民生活、自然环境影响不大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形成旅游项目雏形,为进一步深度开发奠定基础。以浙江莫干山为例,该旅游项目最初由民宿业者挖掘,通过对原有的度假场所改造升级,为莫干山的旅游度假时代发展奠定基础。当地方政府发现市场前景后,出台了较多的政策解ac49d5bb3f3971b96ee97b7cf4a4afcffd755bbc9c3cefc7fb99c5e6ec0f3326决民宿手续问题。后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利用莫干山的天然优势构建了休闲康养、户外运动、文创市集、生态农业等多个产业。在政府的着力推动下,莫干山开元森泊、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路虎体验中心、骑域马术、TNF100莫干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等国际化项目和赛事入驻,不断推动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质升级。

(二)变废为宝

在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的过程中,应坚持变废为宝的原则,充分地利用乡村中已有的资源,如旧建筑物、生活工具等,通过对此类资源进行改造,形成具有乡村艺术特征的物品,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游客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村资源,通过充分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为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助力。

(三)资源共享

在我国乡村中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如剪纸艺术、编织艺术等,由于宣传推广不到位,大部分人不了解乡村沉淀下来的问题。资源共享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技艺、房屋等资源的利用,根据当地资源分布情况设计完整的旅游线路,使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乡村文化,更好地感受乡村的魅力。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单一、乡村文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而且可以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宣传范围,使更多的游客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人们的质朴、乡村景色的美好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在游玩中产生积极的体验,促使乡村文化与产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四)灵活运用经济技术

为提高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效果,应加强经济技术的运用,并将此作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媒介,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借助风能、太阳能将自然资源转变成电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对电能的浪费[3]。例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在建设风电场项目时,在项目开工前已经在当地种植了大片樱花,打造“风车樱花谷”,将风电机组与当地景观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风车樱花谷”项目,打造集风车、樱花、采摘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路线。

(五)生态补偿

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使部分资源的发展受到限制。基于此,可以利用生态补偿的方式,降低资源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资金补偿、技术补偿等方式,解决当地的自然环境问题。生态补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通过经济手段提高生态建设效益、重点保护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我国乡村有较多的生态资源,需要得到人们的保护。通过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增强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加当地生态环境效益,为当地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建设提供内在动力,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共同发展。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对策

(一)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

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可以为游客呈现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环境,使其在观赏中感受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我国乡村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乡村中自然环境也大不相同。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在自然环境开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建良好的景观

根据当地的景色特点,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花卉、树木,引进低碳循环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处理与水资源循环系统,确保环境保护效果。

2.建立绿色旅游走廊通道

结合当地自然景观特点,构建旅游路线,使游客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景色。以河北石家庄的“滹沱河生态走廊”为例,串联了正定、灵寿、平山,辐射带动29个乡镇249个村,涵盖了古城文化、绿色生态、红色元素等业态类型。游客在这一走廊中,可以感受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

3.做好植被涵养工作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目的是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带动更多人致富。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不仅要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要保证当地自然资源不被破坏。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有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自然资源被破坏的问题[4]。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我国政策做好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工作,同时打造四季旅游产品,避免旅游淡季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过大的影响。通过多种举措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建设水平,促使我国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

(二)示范模式

示范模式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有助于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对提高当地综合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设置生态标签地

与其他旅游项目相比,生态标签地具有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势。生态标签地的建设,围绕乡村的草原、湿地、湖泊等景观,打造集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例如,苏州在生态标签地建设中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在推进生态修复、岸线整治的过程中,打造了多个沿岸示范段,如张家港湾、常熟铁黄沙,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发展富碳农业

首先,为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可将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推动农业生产[5]。其次,农业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可利用的资源之一,通过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满足游客对农业种植的好奇心。在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时,将农业种植作为入手点,通过引进无土栽培、综合环境监测、智能调控等技术,打造生态大棚,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观光项目,让游客在观赏中感受农业的重要性。最后,构建低碳乡村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三者相互影响的综合体。通过打造低碳乡村示范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对推广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产业融合模式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遵循低碳化原则,利用乡村的产业优势提高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效果,增强当地文化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

1.与第一产业结合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与第一产业充分地融合,通过与农业生产、林业、牧业、渔业的衔接,构建特色旅游产业,形成以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保护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例如,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设置采摘场所,为游客提供体验农业劳作的机会,使其在采摘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和大自然的魅力。

2.与第二产业结合

开发旅游商品可以扩大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力。各个乡村有不同的文化,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传统文化创意衍生品,并坚持低碳、环保的原则,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6]。当前,我国很多旅游地纷纷推出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比如,临沧市打造了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云县澜沧江啤酒狂欢节、耿马水文化旅游节等一批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推出了大型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并形成常态化商演。

3.与第三产业结合

需要将乡村旅游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各个地方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文化。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特点。例如,组织游客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在体验中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通过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利用,赋予乡村旅游项目更多的内涵与活力,有助于乡村旅游项目品牌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工作十分重要,是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开发低碳化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经济技术的运用,坚持梯次开发、变废为宝、资源共享、灵活运用经济技术、生态补偿等原则,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利用示范模式与产业融合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产业类型,提高乡村旅游业建设水平,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紫盈,王磊.区域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以江浙皖县域单元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23,28(6).

[2] 佟盾,张戈,朱凤杰.基于POI数据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1(1).

[3] 胡卫华.乡村旅游资源架构的优化、开发与整合——以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3(11).

[4] 宋玉婷,焦军同,常蓉,等.基于SWOT-ANP模型的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陕西省凤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3(6).

[5] 刘定惠,张亚雄.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以黄石市沼山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6).

[6] 杜文霞.共享经济模式下乡村度假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索——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中国农业气象,202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