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在“OBE+四维一体”理念指导下“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OBE;“四维一体”;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第三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目的地管理》;2023年昆明文理学院校级一流课程《旅游目的地管理》(项目编号:2023YLKCYB01);2023年云南省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及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项目)“基于跨校虚拟教研室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协同思政教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G01/JG2023147);2023年昆明文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网格管理的校企协同智慧文化旅游产业学院育人机制研究――以昆明文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3JG24)的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需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1]。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找到思政融入的方式,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实现教学与思政的同向同行。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作为一种“全时空、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教育理念,也被称为“成果、目标、需求”导向型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OBE教育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即从需求出发决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和支撑,通过全程规范监管和指导确定学习要求以及课程体系构建[2]。该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来体现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在学习成果中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
主讲教师团队深耕课程特色建设,并在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金课目标的指导下,从“知识—能力—素质—思政”四个目标维度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一)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二)能力目标
具备良好的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并能运用到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中。
(三)素质目标
具备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挑战企业高难度命题,并能有效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在旅游企业中,为企业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
(四)思政目标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爱国爱家、振兴乡村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四个目标维度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政目标的一体化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每一章节和课程实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和服务家乡的爱国情怀,在课程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全方位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针对目前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在教学中的痛点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积极开发多元化课程,创新培养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侧重知识性内容传授,课程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少。针对此问题,应积极开发多元化课程,创新学生能力培养方式,通过开展课程实践、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生课程实践能力,校外与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在课程实践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
传统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不足,育人效果不足。过分强调思政,而忽视育人的效果。针对此问题,应通过课程实践开展旅游社区服务,在课程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为家乡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OBE强调四个问题,即价值蕴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3]。
(一)思政融入的价值蕴含
本课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培养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以及服务家乡、建设家乡和祖国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在课程实践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精神等,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二)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紧密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时事政策,结合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村民积极参与开发旅游,以旅游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思政案例,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程实践中,本课程结合西双版纳傣族园和勐景来景区的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生动案例,通过问卷和访谈,让学生深刻体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少数民族村落脱贫致富。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使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问题导入法、案例式分析法等多种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4]。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的MTA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完成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此外,借助旅游管理虚拟教研室和智慧旅游实验室的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雨课堂”平台上发布课前预习、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和期中考试,学生在线上发布弹幕,标注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解答,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四)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点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块培养学生对政府的大健康和康养旅游战略的认识,积极地投身云南的旅游开发和建设。
思政案例:世博园在世博会之后的20年逐渐衰落,目前急需进行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复兴,实现成功转型,运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发学生思考:将中国馆改成婚庆酒店,世博园积极地开发温泉康养旅游产品和夜间旅游产品等,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培养学生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1.“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模块要求学生通过对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旅游社区居民参与的问题研究,结合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的模式、途径、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方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帮扶社区,结合时政理论深入社区并服务社区的家国情感。
2.“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模块介绍了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的苗族和壮族学生对家乡的民族文化旅游线路进行设计,进行沿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设计出茶文化深度文旅线路,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设计一条主题旅游线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3.“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体系”模块阐述昆明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的实习基地西双版纳世纪金源大饭店每年接纳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到酒店实习,学生在酒店的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娱乐服务和康养服务等各个部门努力工作,展现出优秀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爱岗敬业、真诚服务、专业的职业素养。
4.“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模块”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并前往西双版纳实习基地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对昆明、大理、丽江和西双版纳等云南著名旅游城市以及自己的家乡进行旅游主题形象设计,提出主题宣传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服务家乡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5.“旅游目的地安全应对”模块讲授湖南省优秀导游、全国最美导游文花枝带团时遇到重大交通事故,面对救援人员她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因为救治时间不及时,她左腿截肢。文花枝的高度责任感、敬业精神是新时代旅游从业人员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勇于默默奉献的高度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
6.“旅游目的地节事活动管理”讲授泼水节作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互泼水,举行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民俗活动。学生对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庆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创新思考,并举例说明对家乡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考。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自信。
7.“智慧旅游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中的应用”模块讲授“红色景区+智慧景区”案例:云南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考,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思考;丹桂红军村的乡村旅游开发思考;“红色旅游+智慧景区”的开发思考。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学习,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8.“全域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块讲授腾冲自2016年2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于2019年9月20日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9.“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正面影响中的文化影响”模块讲授云南的国家级非遗文化和传承故事,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文化影响思考。教师亲自示范并教授学生制作非遗剪纸,传承非遗剪纸文化。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信心,增强民族自信。
10.“旅游目的地管理成功案例分析”模块要求学生挖掘自己家乡开发较为成功的旅游目的地案例,收集资料、制作PPT,进行演讲比赛。让学生收集云南的红色文化故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云南的长征精神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家乡建设,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五)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旨,开展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考核内容和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型学习,采用课程实习的小组调研总结、个人调查报告、案例演讲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了解到学生对该课程和团队教师的评价均较高,显示了学生对课程的高度认可,学校督导也从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充分地肯定了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案例
本课程在“OBE+四维一体”课程目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爱人民,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道德品质,深入地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课程案例的内容[5]。
(二)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
本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在课程实践中融入MTA思政案例,通过乡土共创的服务型学习和课程实践思政案例,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文化自信和服务精神。
昆明文理学院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在原创的“OBE+四维一体”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大量的思政元素,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运用任务驱动法、MTA思政案例分析法和翻转课堂法,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四维一体”的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思政”的内容体系,形成“知识、技能、运用与创新”四个递进层次,实现思政与课程的高度融入,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1] 严荣,祁成凤,胡珊娜.OBE理念下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2(3).
[2] 叶慧.OBE成果导向教育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英语,2020(33).
[3] 李润洲,康磊,宋彩利.面向OBE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实验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0(3).
[4] 李文佐,刘绍丽,彭婕.结构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12).
[5] 张琼.“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旅游,20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