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长征文化旅游线路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对策研究

2024-08-05 00:00:00张敏洁朱创业李星妮
旅游纵览 2024年3期

摘 要:长征路线作为典型的文化遗产集合体,探究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川西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但同时存在空间聚集度低、旅游开发方式单一、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在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出应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拓展文化空间、善用新媒体传播、构建主客共享旅游环境等措施,使川西地区长征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文化路线;活态保护;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长征文化路线作为典型的革命历史型红色文化遗产综合体,沿线涉及革命旧址、红色文物、历史事迹等众多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要素,是革命历程中峥嵘岁月的伟大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需求侧与供给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旅融合发展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有效地串联了沿线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链融合,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从个人层面来看,红色旅游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旅游教育、科普等功能;从社会层面来看,以红军长征为特色品牌发展区域旅游,吸引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向沿线聚集,赋予乡村振兴新活力,有效地带动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体验、学习、理解长征文化内涵,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独有的概念,而长征文化更是作为其特殊类型之一,备受我国学者关注。以历史学、心理学、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视角切入,采取空间分析、访谈问卷、数理统计等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聚焦长征文化遗产价值认定、现状分析、保护开发和旅游发展等方面,但在文化保护工作进展中,如何在实现文化遗产本体保护的原则上,增强人们情感认同意识,带动企业、组织投入文化保护工作,实现本体与客体在管理、利用、整治等方面协同发展已然成为重要课题之一[1]。本文以川西地区长征文化旅游路线为例,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川西长征文化遗产价值,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传承为目的”的原则,探究川西长征文化旅游线路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一、川西地区长征文化遗产现状

(一)文化遗产类型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长征文化遗产分类标准,按照传统二分法将其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与红军长征历史有关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各种实物、建筑物与设施及其遗址和遗迹、纪念场所和设施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政治制度、社会关系、风俗习惯、思想价值、语言符号和艺术形式等内容要素[2-3]。川西地区集聚了大量的战斗遗址、纪念碑、烈士陵园、红军住所、纪念馆等,珍藏着感人肺腑的革命歌谣和红色标语,是当代人不朽的精神图腾。川西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与多元民族文化及其多种经济形态、多种自然地理环境等水平和立体交叉分布的特点[4]。

(二)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以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为出发点,川西地区长征文化遗产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分布特点。红军三sIqIu36/6a2225jKu5dDcg==大主力先后辗转于四川,停留时间长达一年零八个月,尤其在阿坝州境内历时16个月,足迹遍布阿坝、甘孜州下辖几乎所有县域,留下了丰富的长征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川西长征文化遗产分布不均衡,形成以红一方面军行军战斗路线为主向四周延伸的趋势,以雪山草地、红军会师、战斗事迹为重要节点,在泸定、红原、松潘、小金等区域长征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相对集中,呈现聚集特征。

(三)文化遗产特征

1.历史底蕴浓厚,红色旅游资源品质高

截至2022年底,四川依托红色遗迹、历史事件等资源,公布40个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11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覆盖全省15个市(州)。其中以川西地区长征路线为重要代表,这里记录了“勇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经典战役,铸就“彝海结盟”“牦牛革命”等民族记忆,创造了“翻越夹金山”“红军过草地”“达维会师”“懋功会师”等壮丽史诗,大量的文献资料、故事传说、文物古迹映射出革命历史中光辉岁月,体现了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在长征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地域风情独特,川西非遗文化资源多

川西地区长征路线是一个集多类型资源、跨区域尺度、时间动态演化特征于一体的复杂综合体,通过文化时空的重构活态呈现文化路线的内涵本质和功能延展[5],是时空耦合的重要产物。在其独特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孕育出藏家、彝族、羌族等民族人文风情,在党的正确领导与各民族积极支援下,川西地区红色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例如,甘孜境内的喇嘛寺作为红军会晤、休息场所之一,其寺庙的门板、台阶、围墙上迄今仍存有当年红军的标语;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设计参考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和明清古建筑。可见,在形式与内容上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有效地诠释了文化共性与民族个性统一,这是川西长征文化旅游路线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所在。

二、川西地区长征旅游路线开发问题

(一)地域分布广泛,空间关联性不足

川西地区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集中。从地理分布来看,红色旅游资源在川西地区呈现出沿长征行进路线多点式分布趋势,整体体量较大,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发不协调等问题,出现“行政区经济”现象[6]。从地质构造来看,川西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与“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形成高山、峡谷、沼泽、山地等地貌特征,复杂的地貌环境和地质灾害加大了旅游交通开发的难度,没有促进旅游景点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发展格局,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旅游市场[7]。从社会背景来看,川西地区形成了以藏、羌、彝为主,兼有苗、回、纳西以及傈僳等多民族共存的聚居环境,在历史演变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无形中增加了内部民族之间的壁垒。

(二)以传统旅游为主,旅游体验性欠缺

川西地区重点打造“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品牌,积极地开发礼州会议陈列馆、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重点保护泸定桥、夹金山、安顺场等重要革命遗址,使得川西地区长征主题资源有别于全国其他同类型景区,具备特色差异化发展优势。但是,由于绝大部分旅游景区规模较小,主要为游客提供静态观看和文字介绍功能,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意义不大。究其原因,川西地区存在对长征文化研究不全面和内涵挖掘不深入等问题,导致文化旅游活化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红色旅游保护现状存在矛盾。

(三)经济发展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

据红军长征历史记载,为抵挡国民党反动势力追击,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在区位上多为偏远山区与边缘地带,远离城市中心,这些地区不仅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多以丘陵、山地、高原为主,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而且自然环境复杂,需要克服烈日、风霜、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其中的部分地区至今仍处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脆弱,交通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不全,降低了长征红色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导致游客体验感不足,同时阻碍了各地区不同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优化与重组[8],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旅游市场。

三、川西地区长征旅游路线开发建议

(一)构建友好服务体系,塑造红色品牌形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基于国情出发,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主导为中心的发展战略[9],充分地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导向、行业标准、部门联动、综合管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10],实现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全要素提升服务质量、全过程保障消费权益,构建友好服务体系。政府应大力弘扬川西长征文化,深入地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根据不同地方的长征背景与历史条件来明确独特的品牌定位,提炼草原、雪山等标志性元素,开发纪念徽章、文创产品等纪念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能力,在政府倡导下建设多个文化公共空间,增强人们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运用社交媒体营销,形成传播矩阵链条

新媒体环境下的旅游市场是一个丰富多变的社会化网络,传统旅游营销方式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应从营销内容、传播媒介、网络群体三个维度构建传播体系。营销内容是传播核心所在,通过专题视频、文艺演艺、记录访谈、影视作品等方式再现红军长征伟大事迹,灵活采取短视频、微电影、游戏、歌曲等形式,大力弘扬《红色甘孜》《牦牛革命》等新媒体产品;媒介是宣传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信息高速发展背景下,要精准地把握“传统媒体+新媒体”整合营销方式,开通社交平台官方账号,加强跨界合作与线上互动,提高人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网络群体是媒体主要目标,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着潜在用户的选择与偏好,因此要利用文旅专业群体、网络流量群体、年轻消费群体等特殊群体的影响力来推广长征文化旅游区的特色。

(三)坚持文化创意发展,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要求实现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结合[11]。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推动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等新兴消费场景,借助红色遗址现场体验感受革命历史,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开展长征主题式“剧本杀”、沉浸式戏剧、夜间演艺等活动,将长征文化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诸要素,打造“红色”IP沉浸式商业综合体业态,积极地推动长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目标

川西地区以其自然风光闻名,相比之下,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需要加强区域间资源整合,借助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的区位优势,实现客源互输。政府应坚持保护长征红色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和动态性,成立长征红色文化专项保护协会,建立共享红色旅游数据库,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化梳理、可视化分析,建立健全保护机制;联合高铁、酒店、旅行社、学校等,推出定制旅游、门票优惠、旅游专列等文旅大礼包,促进旅游以点带面、线面结合的发展趋势,努力扩大红色文化传播,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

四、结语

川西长征文化旅游线路凝聚了红军长征途中众多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是当代推动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应紧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思想,从整体性角度科学把握川西长征文化路线保护与开发,深入地挖掘川西地区长征沿线文化遗产价值,探析红色文化遗产现存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川西长征文化旅游线路优化建议,充分地带动沿线城市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方面发展,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民族地带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此外,本文从宏观角度探究川西长征文化旅游线路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缺乏对现状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无法系统地分析现状问题产生的背景,未来,将从微观角度出发,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川西长征文化旅游发展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J].人文地理,2011,26(5).

[2] 吴俊,喇明英,徐学书.关于长征文物遗存概念与范畴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2).

[3] 王兆峰,陈勤昌.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特质、传承挑战与活化路径[J].旅游学刊,2023,38(6).

[4] 吴俊,喇明英,徐学书.四川民族地区长征文物遗存的特点及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7).

[5] 王光艳,樊志宏.文化线路的内涵、功能与时代价值:基于时空重构与价值共享视角[J].学习与实践,2023(7).

[6] 王健,鲍静,刘小康,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7] 刘雨露,黄莉.基于SWOT分析的川西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营销界,2019(34).

[8] 王兆峰,李琴.长征沿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高质量发展[J].山地学报,2022,40(4).

[9] 梁留科,曹新向,徐永红.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0] 厉新建,时姗姗,刘国荣.中国旅游40年:市场化的政府主导[J].旅游学刊,2019,34(2).

[11] 李霞.论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J].求实,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