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23时20分,张志杰被宣布死亡,他的生命停止在17岁。张志杰死于突发性心脏骤停,一场洲际级别的羽毛球赛事,有“专业”的赛事医疗队介入,又是众目睽睽之下,急救因何失败?张志杰的死亡,也在呼唤一个真正能够托举起生命的赛事医疗准则、一种生命至高无上的赛场最高规则。
张志杰的“猝”死
王邱荧和张志杰一同效力于国青队,打男单。数位接触过张志杰的运动员,都没有听说过他有心脏疾病,或出现过任何心脏不适的情况。他们几乎都有一致的评价,在打羽毛球这件事上,张志杰一直像头闷头往前冲的小牛,劲足而凶猛,好胜且专注,也因此卓越非凡。
从羽毛球起步时期开始,高强度的训练对张志杰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从幼儿园进入浙江嘉兴辅成小学校队训练后,郭黎作为校队大师兄曾经带训他一年左右。在郭黎的了解中,辅成小学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进校队,是出于锻炼身体、培养爱好的目的,但张志杰走得更远。大约在小学二年级,张志杰被输送到嘉兴市少儿体育学校,很快,三年级又入选浙江省队。
在省队的这些年,张志杰加练的情况逐渐减少,他更注重效率,“非常投入”。王邱荧近一年来几乎一直和他一起训练,国青队集体训练的安排已经满满当当,一般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半天,他们没有自己加训的时间。
张志杰也直率,如果运动负荷过大,他会直接说。“比如跑步,太累的话,他就会说今天状态不好,想要调量,或者跑慢一点。”王邱荧说,尤其临近比赛时,为了避免空耗精力,张志杰会主动和教练商量着调整训练目标。
一个会进行精力管理、年轻、健硕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因为身体原因骤然离世?王邱荧内心的惊讶和悲伤一起到来。“志杰从来身体都很好,特别是打男单的,而且是打到我们这个份(国家青年队)上,就更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王邱荧说,“因为男单对身体的要求是很高的,要一个人打一片场地,包括男单平常也是练得最累的吧,能一直保持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身体肯定不会差的。”
然而,根据一篇名为《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的论文,25%的运动猝死者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猝死和年龄、身体素质等都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科普秘书长,中国田协、中国马拉松官方医疗合作机构“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说,“之所以叫‘猝’,是因为出乎意料,也就是说,你我都有可能毫无先兆地猝死。”
“专业”赛事医生失败的急救
根据直播视频,赛事医生在张志杰倒地约1分钟后入场,在作了伤情判断后,于2分左右将张志杰抬上担架,抬离现场。除查看伤情、进行转移之外,赛事医疗团队并未实施其他急救措施。
“面对心脏骤停的情况,每晚1分钟做CPR(心肺复苏术)+AED(心脏除颤),救活率降低10%。”陆乐说,“他们100%误判了张志杰当时的情况,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大的责任人,那肯定是赛会医疗团队。”此次的赛事医疗队真的专业吗?他们来历如何?是否具有合格的急救能力?
某羽毛球省队队医王力类比国内情况介绍说,在中国主办或承办的羽毛球赛事中,按照惯例,有关组委会一般选择与赛场临近的三甲医院合作,以保证后续送医及时;同时,赛会医生由该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护士等担任,以确保应急处理的专业性。
但在亚洲级裁判员郑倩多年的执裁经验中,赛事医疗队的资质“差距很大”,“比如说某个学校的场地很好,他(组委会)可能会请学校里的医务室(医生),什么样的都有。”又因为医生有不同的专业细分,他们难有经验和能力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急救需要,而赛场上碰到的大多数情况,仅仅是跌打外伤、伤筋折骨。
“资质不等于能力”,陆乐认为,“不是所有的白大褂都会救人”。在他熟悉的马拉松赛事中,赛事医疗队中的医护可能具有医生或护士资质,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但实际的操作经验几乎为零。“这样的有资质的人,在现场能解决问题吗?不能!”
按照世界羽联的规定,在亚青赛这一级别的比赛中,当地组委会(LOC)负责任命医疗人员,医疗服务标准应尽可能等同于世界羽联一级赛事的标准。然而,印尼组委会组建的赛事医疗队有什么具体标准?记者在印尼羽协官方网站等渠道未找到有关文件。
“当地医生的能力如何,我们不清楚,但作为医生,这种(急救)能力本来就是必备的,他们有职责去做好这种应急的处置。”王力说,“赛事中需要配备具有紧急救助资格证书,以及高位体育赛事运动防护培训证书的医生、运动防护师、护士。”
2021年12月份,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救援协会发布“中国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标准,在这一标准下,赛事医生的现场急救能力被认为高于资质,任何现场医疗保障的参与者,无论是否获得医疗资质,都要经过急救能力的考核。或许这一标准能够为羽毛球赛事医疗急救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化提供参考。
在“赛事医生急救无效”的争议之外,“急救反应不够及时”也是矛头之一。根据世界羽联的医疗准则,一般的急救流程是:当运动员出现突发情况时,裁判员适时示意裁判长,在裁判长的指示下,赛事医生方能进入场内,提供医疗服务。
按照这样的规定,急救程式固定、耗时,裁判员是判断“选手是否需要救援”的第一人,裁判长对比赛全面负责,是作出“选手能否接受救援”的决定者。然而,裁判员或者裁判长“完全可能不懂医疗知识”,此次事件之后,印尼羽协提出申请,请求世界羽联修改医疗团队未经裁判允许不得入场的规则,以此确保运动员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
7月2日,世界羽联回应称,将进行彻底的审查,以评估张志杰的救治是否遵循了正确的医疗程序;审查结束后,将确定是否要修改医疗准则的有关内容。
非赛事医疗人员无法展开的急救
张志杰倒在大家面前的时候,随赛的中国教练欲上前查看情况,但随后被要求回到场外。对手川野寿真踟蹰在赛场的另一端,几番看向主裁判。
从客观条件上看,世界羽联的医疗准则并不支持除赛事医生以外的医疗人员进行救助。规则保证了一定的秩序,羽毛球裁判郑倩认为,“裁判肯定要管的,不管不行,因为大家围着会影响治疗,所以只能裁判长和医生在”。然而过于紧急的情况下,例外被允许发生。
事后,网友们质疑中国的随赛队医为何没有入场救援?但队医被排除在赛事急救角色之外历来已久。“这是出于公平性的考量,因为队医可能会偏袒自己的队员,比如,一些运动员会通过假伤来申请暂停、让队医上来救治,但可能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从组委会的角度上来说肯定要做到统一,赛中的救援一概由赛事医疗队进行。”郑倩说。
长此以往,队医们在主观上逐渐“默认”,急救是赛事医生的责任,队医的作用更多体现在非应急事项中,例如赛前帮助运动员热身、赛后进行拉伸与按摩等。王力和身边的队医们都有这样的认知惯性。
同时,距离运动员过远,也使得外场的所有人被动。王邱荧从队友那里了解到,事发时,随队的一名队医,包括暂无赛事的运动员、其他组的教练、随队翻译等人基本全在看台上。张志杰打团体赛,他们本来要为张志杰加油。但“专业”的赛事医生急救失当时,没有人意识到,“权威”出了错。“我们这几代人没有接受过救命、保命的科学训练。”陆乐认为,“急救教育不能落入形式主义,空有技能,没有意识。”
(摘自《解放日报》周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