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屡任要职。除了“邓小平同志”这一最正式的官方称呼之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职务不一、称呼不同。本文结合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称呼,披露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参加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主要称呼——邓政委、邓书记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夏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1月,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后,受派遣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所属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工作,任政治处处长、学校中共党组织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任红7军、红8军政治委员和中共前委书记。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被人称为“邓政委”,时间大约一年多一点。1931年夏,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这一时期,邓小平也是首次担任地方党组织的书记,被称为“邓书记”,但时间也不长。当时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受到错误批判。邓小平由于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后被下放到乐安县南村区委当巡视员。
1933年春,邓小平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遵义会议,后任红1军团(后改称红1军、红1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其间,每个任职时间都不长。
全国抗战爆发后,邓小平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129师东渡黄河抵达抗日前线不久,129师政委张浩即患了严重的脑病,难以坚持正常工作。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安排张浩回延安疗养,由邓小平接任129师政治委员。大名鼎鼎的“邓政委”就是从这时开始被人熟知。
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率部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邓小平兼任太行分局书记。由于邓小平在八路军第129师政治委员和太行分局书记岗位上的不凡表现,在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均离开华北前线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情况下,1943年10月,中央决定,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邓小平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建立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最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7年夏,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挺进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邓小平担任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和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1949年9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第二野战军向西南地区进军,实现了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他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从1949年12月率部进驻重庆至1952年7月调离,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主政大西南的第一书记,也有不少人称邓小平为“邓书记”。
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担任和兼任的职务很多。但从抗战初期起一直担任政治委员一职,从八路军129师到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军区、西南军区,时间长达15年。因此,“邓政委”的称呼最广为人知。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之后的主要称呼——邓副总理、邓小平总书记、邓副主席
1952年7月,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后兼任财政部部长等职;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期间,邓小平先后5次代行总理职务,主持国务院工作。
“文革”开始后,邓小平受到冲击,后被下放到江西劳动。1973年3月起,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参加外事活动。1974年4月6-19日,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等12人为副总理。邓小平在副总理中排序第一位。而此时的周恩来正身患癌症,需要治疗。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实际上开始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外交工作新局面的打开,邓小平也以副总理的身份出访多个资本主义国家。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的一年间,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这一系列出访,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访问,初步形成了通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从1980年起,邓小平即开始做退休的准备工作。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决议,接受邓小平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此后10年间,他负责党中央大量日常工作,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间,党内、国内及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交往中大都称呼其为“邓小平总书记”。不过,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一般还是称“邓副总理”;在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领导人交往中也大都称“邓副总理”。
中共八大以后,邓小平以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身份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事务,深受毛泽东赏识。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提纲中提出“权力集中常委和书记处,我为正帅,邓为副帅”。毛泽东的这句话也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在党内的突出位置。
从19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围绕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展开争论,到最后进行公开论战。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多次率领代表团去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进行谈判,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1989年5月,邓小平对来华访问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谈道:“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算是那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扮演了并非无足轻重的角色。”
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之后一个时期,邓小平在党内、国内的主要称呼是“邓副主席”,毕竟在党内、国内中央副主席的职务要比副总理高,直到中共十二大取消中央主席、副主席设置。另外在军内,“邓副主席”的称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邓小平任职中央军委副主席,直到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76年初,他再度被错误地撤销一切职务。粉碎“四人帮”后,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邓小平恢复了原来担任的职务。
晚年的主要称呼——邓主席、邓主任、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7f15614e32207e2eae507afdcc0574d1集体的核心。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起,他的主要称呼有邓主席、邓主任、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81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之后,党内、国内一般称其为“邓主席”。1983年6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后,邓小平保留唯一的公职就是中央军委主席。此后一段时间,对内对外都称其为“邓主席”。1989年5月,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江泽民接任主席。1990年4月,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简称“中顾委”)。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解决领导干部新老交替问题而提出设立的一个独特机构。担任委员的都是具有40年以上党龄,对党有过较大贡献,有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党内外有较高声望的老同志。邓小平亲自担任主任。随后一个时期,“邓主任”也是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的经常称呼。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中国;4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访问中国。邓小平先后会见了他们,新华社的报道称邓小平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采访。新华社的报道称邓小平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华莱士提问时也称邓主任。在1987年秋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陈云接任中顾委主任。
而在邓小平众多的称呼中,晚年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小平同志”这一称呼。第一次使用“小平同志”这一称呼其实是在1984年4月,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的一位普通职工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和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写了一封申诉冤案的信,信中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邓小平阅后,在“小平”两字上用红笔圈阅批示:“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
邓小平被称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由历史形成的。核心的最早提出和陈云有关。据时任陈云秘书的许永跃回忆:1989年5月26日,中顾委召开常委会,这是陈云担任中顾委主任后主持的唯一一次中顾委常委会。他说,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但现在有人要另起炉灶,我提议我们要坚决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头子”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5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称“要坚决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6月8日,陈云还在一份中央报告上批示:“倡导改革开放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6月16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之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说法才正式出现在中央文件里。
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有一个过程。1985年7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出访美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邓小平主任(指的是邓小平时任中顾委主任)是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总设计师”的提法第一次公开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此时的邓小平已从第一线退了下来,仅保留中央军委主席一职。这使一些不了解中国政治的外国记者,对邓小平在十三大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表示困惑。为澄清各种疑惑,11月1日,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功勋是人所共知的。他在我们党和国家中起重要的领导作用,并不是因为他担任了什么职务,而是由于他思想正确而决定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没有担任党的主席,也没有当总书记,但是仍然是党的政策的总设计师。”
1989年6月24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指导者是邓小平同志。”这是中央全会上党的总书记首次使用“总设计师”来称呼邓小平。9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公报对邓小平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同志是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至此,“总设计师”的提法在中央全会的文件中正式确定下来。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称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摘自《党史博采》水新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