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祖国的大半个河山,此刻正朝着西南、华南勇往直前。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8月下旬的一天,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了华东军委派来的代表蒋天然、吕明和查夷平等人,向他们作出明确指示:“你们要发动‘两航’员工全面起义,停止单机起义的策反工作;先把‘两航’基地留在香港,阻止其迁往台湾;新中国需要强大的民航事业,争取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两航”是指在1930年和1931年由国民党官办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上,当时这两家公司在远东国际航空公司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敌。因此,若能成功说服“两航”员工起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量,都是为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两航整体起义”的指示,8月底,吕明、查夷平奉命从塘沽乘船抵达香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他们迅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两航”公司的上、中、下层员工进行起义的策动工作。为了有利于起义工作开展,他们在香港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港九民航工会”,利用工会进行秘密串联,宣传革命思想,为起义的发动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工作。
“走一处不如守一处,何不就在香港安顿下来呢?”这是“两航”员工当时的普遍想法。然而,一想到“两航”从上海迁到香港后,由于港英当局的排挤,虽经历艰难困苦仍难以立足,眼看着航线逐渐萎缩,营业额急剧下降,生活越来越困难;同时再看看内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解放大军所向披靡,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外因素交织,让“两航”员工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得不作出抉择。经过数十个无眠之夜的思想斗争,“两航”员工们的内心逐渐明朗,最终统一了思想——作为一名中国人,应立即返回内地,重建我们的事业,为人民服务。
经过几个月的策划准备,起义行动如箭在弦。为统一指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起义行动,起义前夕,领导小组在香港九龙半岛酒店秘密成立了“两航起义指挥部”,并最终确定了起义日期。
飞向北方
1949年11月9日清晨,香港启德机场在浓雾中显得很宁静。中央航空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国航空总经理陈卓林在吕明和查夷平的陪同下进入机场。
凌晨5点,第一拨所有参与起义的机组人员按时进入机场,并各就各位。随着起义指挥部一声号令下达,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如雷鸣般响起,瞬间打破了机场的宁静。紧接着,飞机一架接一架,依次进入跑道,准备起飞。领头的“空中行宫”XT-610号飞机首先飞离跑道,冲向了天空,紧随其后的11架起义飞机也依次腾空,向北飞去……此刻,身为起义指挥人员之一的楼阅棅站在停机坪前,看了一眼手表,时针正指向6:40。
楼阅棅后来回忆,为了这次起义的成功,他们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从楼阅棅被选为“港九民航工会”副主席后,他就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策划起义的工作上,也因此成了国民党特务们时刻想要铲除的“眼中钉”。9月18日,在香港地下党的协助下,楼阅棅和党中央派来的吕明进行了接头。之后,他们又以举行“茶会”为掩护,和中央航空公司工会的负责人及起义的骨干成员多次秘密召开起义筹备会议。从人员的串联,航务、机务、器材的准备到应变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作了具体的分工。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他们只将起义的日期通知了几位核心负责人和与北飞直接相关的员工。表面上,“两航”公司的业务运营一如既往。然而实际上,他们对飞机实施了“技术性停飞”的措施,将无法飞往北方的飞机关键部件拆除并妥善保存。此外,他们还组织了一支以工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纠察队,以控制机场的电话通讯,确保11月9日凌晨12架飞机能安全升空。
11月8日晚上8点左右,楼阅棅接到了中央航空总经理的通知,起义指挥部已经决定由领导成员乘坐“空中行宫”,并已将驾驶“空中行宫”的重任交给了飞行技术精湛的潘国定。根据指挥部的指令,楼阅棅与其他3位同志立刻前往机场,恢复了“空中行宫”的正常飞行状态,并对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查。11月9日凌晨,12架飞机顺利飞上蓝天,向北方飞去。途中,他们用无线电台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络,飞机抵达武汉上空时,向香港起义指挥部发出了胜利的电报。在香港的国泰酒店,楼阅棅与“两航”公司的负责人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公开宣布了起义的经过,并散发了“两航”公司全体员工签名的《起义宣言》。
当12架飞机先后在天津机场和北京机场着陆时,周恩来总理率聂荣臻总参谋长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自前往机场迎接,热烈欢迎这些英勇的飞行员和员工们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当晚,周恩来设宴招待两位总经理和所有同机起义回归内地的员工们。
最后的斗争
北飞的胜利,给了国民党集团重重一击。然而,大势已去的国民党集团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为了亡羊补牢,在尚未回到内地的2000多名起义员工中又展开了一场收买行动,妄图保住“两航”在香港的资产。
蒋介石在重庆急忙派“交通部长”“外交部长”直窜香港,伙同其驻港特派员四处活动,极力扼杀“两航”起义。他们一是搞所谓“接收”,匆匆宣布撤销两位总经理的职务;二是大搞收买,采用金钱诱惑“两航”员工前去“登记”,声称只要到他们那里签个名,每个人即可领到3个月薪水;三是采用威胁手段,要将“两航”员工赶出公司和机场,妄图劫夺“两航”资产;四是欲偷天换日,打算暗中将“两航”产权出售给美国。然而,“两航”员工并没有被这些威胁和诱惑所动摇,他们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坚决抵制各种阴谋活动。
国民党集团见以上阴谋没有得逞,便一计不成,又出第二计、第三计,但均告失败。最终,国民党特务开始失去耐心,气急败坏之下开始袭击和殴打起义积极分子,并与公司内部顽固分子相互勾结,四处散播谣言,制造混乱。他们还偷偷潜入机场,企图用炸弹摧毁飞机等。
为了应对国民党集团的卑劣手段和罪恶行径,周恩来总理指示,务必保持“两航”公司的飞机、资料完整无损,回归内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再次激励着“两航”广大员工,他们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很快组织起以工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数百人的纠察队伍,手持木棍、铁棍,日夜巡逻守护在飞机旁、厂房、库房等机场的各个角落,哪里有公司的财产,他们就日夜巡逻守护在哪里,凡不明身份的人一律禁止靠近。与此同时,他们紧锣密鼓将“两航”物资隐秘装箱打包,秘密运往内地。
由于“两航”在港的飞机、设备、物资、器材数目庞大,比如启德机场就有近70架飞机,再加上“两航”基地、仓库和车间也分布零散,使得将“两航”全部资产完整无损地运回内地变得非常困难。但是,“两航”员工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精心谋划,利用外国的货轮,秘密地穿过台湾海峡,经过东海、黄海,不惧风浪,历时10多天,终于将300多箱航空器材全部安全运抵天津。与此同时,中央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则通过另一条通道也将电台和大量电讯设备器材陆续运到天津。从1950年至1952年上半年,两家航空公司运回内地的器材和设备足有上千箱,重量近万吨。据统计,“两航”有3000余名员工,平均每名员工为新中国抢运回的器材价值高达2万美元以上,给白手起家的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摘自《军事文摘》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