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改住”禁令破冰之后

2024-08-04 00:00:00
读报参考 2024年22期

商办公寓即产权性质为商业或办公,但却做成公寓的居住产品,过去它的优势很突出——不受限购、限售等政策影响,在户型上有自主发挥空间,而且价格一般低于同区域普通住宅产品,这意味着居住在城市核心区域的成本更低。但它的劣势也同样明显——仅有40年产权、执行商用水电收费标准、部分项目不通燃气、无学位。

从2017年开始,核心城市陆续出台严厉的政策,禁止“商改住”,这些措施规范了商办房地产市场,但也加大了商办产品的库存压力。近日,海南万宁、湖南长沙陆续突破“商改住”禁令,转而支持“商改住”,甚至要将符合条件的商办公寓产权性质转为住宅,给予购买者一系列住宅业主才拥有的权益。

政策破冰

6月25日,海南省万宁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促进商业办公类商品房去库存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该方案称,在设置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商办类商品房参照住宅管理,购买此类商品房可享受购买住宅的同等待遇,比如家庭子女就近上学,用水、用电、用气等与住宅同等收费标准等。这一方案的印发,表明海南实施了近3年的“严禁商改住”政策出现破冰迹象。

在海南楼市最火热时期,海南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严控房地产开发,也堵上了“商办改类住宅”的口子。2020年,海南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加强了房地产宏观调控;2021年10月,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称将商业办公类项目改造为具备长期居住功能的“类住宅”的行为,影响了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功能。因其产品不受海南省房地产限购政策影响,存在开发企业违规销售、虚假宣传、误导购房者等现象,冲击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影响了房地产政策的执行。因此,坚决抑制各类以建设名义变相开发“类住宅”的房地产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当时意见中规定,商业办公类项目可产权分割销售最小单元建筑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不得按照住宅类房地产进行登记;严禁旅馆用地分割销售和不动产登记,坚决禁止借康养、总部经济等之名圈地,变相开发商品住宅。

而海南万宁最新出台的方案,相比3年前的政策,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反转,不仅不再禁止,还要求全市多个部门配合“商改住”,购买商办类商品房的购房人所获权益几乎与购买住宅无异。方案中称,商办类商品房项目不再受“产权分割销售最小单元建筑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的限制,由市营商环境建设局牵头,联合住建、资规、消防、环保、水务、电力等部门对商办类项目进行综合查验评估,认为兼具住宅使用功能的,提请市政府认定,在不得改变用地性质、规划指标的前提下参照住宅项目管理。此外,新政还规定,在万宁市购买商办类商品房,购房者子女还可以就近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针对商办类住宅水电气费用高的问题,万宁市新政还规定,对个人购买商办类商品房且实际个人自用的,可享受与住宅同等的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标准。

万宁发布新政一周后,湖南省会城市长沙也出招了。7月3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公寓等类住宅商品房调整为住宅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述通知主要说了两点,一是长沙在市辖区范围停止新的公寓等类住宅项目规划审批;二是对于已完成项目总平面图审批,但开发、去化存在困难的公寓等类住宅商品房,在确保满足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承载力的前提下,经论证可行后可依规依程序调整为住宅。和万宁的理由类似,长沙称此举也是为支持企业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加快推动存量公寓等类住宅商品房去库存。

市场起落

商办存量过剩源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对发展“楼宇经济”的重视。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各线城市商业地产都经历了2005-2008年和2010-2013年两个高速发展阶段,而楼宇经济成为了地方政府最关注的一张牌,对经济数据的渴求使得各地建造大量的写字楼。2013年时,全国办公楼新开工总量达到6887万平方米,是2008年的4倍;相比之下,同期的住宅新开工量增幅仅为74%。

然而,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因缺少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商办类项目客户群体不足,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去化这些写字楼,开发商绞尽脑汁,开始进行产品调整,比如改造成服务式公寓、公寓住宅或养老住宅。在这个过程中,商办类公寓出现了很多产品类型,既有适合单身人士、年轻夫妻的小面积Loft(带阁楼)公寓,也有顶豪大平层。

在2016年开始的那一波楼市上涨中,各城对于住宅类产品出台了许多限制性措施,比如限购、限售、限制户型面积等,这时候商办类公寓开始“逆袭”,展示出其优势。当购房者手中已经没有购房资格,或者因楼市太火爆而摇不到“入场券”,却又想投资一套区位还不错的房子,商办公寓就成了首选。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酒店式公寓成交42306套,约占当年新建商品房成交总量的四分之一,全市酒店式公寓成交均价24937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3.6%。

2017年时,由于出台住宅限购,长沙的商办公寓行情火爆,售价甚至达到周边住宅项目的1.5倍,核心城区的酒店服务式公寓达到2万元/平方米。同样的情况也在成都发生过,2018年时,成都楼市转热,当年5月出台“最严限购令”,在这之后,许多没有购房资格却又需要买房的人就把目标转向了公寓产品,豪华大平层公寓在成都市场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当时的价格是普通商品住宅的好几倍。

一名长三角大型房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商办公寓销售火热的年份,房企更青睐做公寓项目,因为这种项目拿地成本低、利润高,未来公寓卖出后每平米所收物业费也比普通住宅高不少。

然而,就在商办公寓交易火热之际,这种畸形的土地供应错配关系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多城开始禁止“商改住”。2017年,上海宣布清理整顿商办项目,停止审批公寓式办公项目,重新审核尚未上市销售的项目。同一年,广州要求商服类(商业和办公)房地产项目应当严格按规划用途开发、建设、销售、使用,不得改变为居住用途,最小分割单元不得低于300平方米,个人不可购买商办公寓。

在这之后3年,北京、天津、深圳、厦门等16地相继发布政策禁止“商改住”,不得擅自将商服用地改变为居住用途逐渐成为基本原则,商办公寓产品从此“一蹶不振”。

现在,如果越来越多的商办公寓类产品转变性质为住宅,那么对广大购房者来说,这是否是入手公寓的好时机?购买时又该注意什么问题?“千万不要看到性质转变成住宅了,总价便宜了,就去盲目购买,商办公寓的水比想象中深。”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对记者表示。他认为,人员混杂是影响商办物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因素,需要考察项目是否有统一的经营管理公司,或者服务质量较高的物管公司;一般来说,商办物业收费标准高于民用住宅,因此,“商转住”以后物业费应当按照民用住宅标准重新制订价格;此外,还要关注“商转住”后对应的学区,若对口好的学区,则更值得购买。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马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