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70

2024-08-04 00:00:00
读报参考 2024年22期

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70年前,中国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7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6月2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大会,发表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国与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始终是各国不懈探索的重大命题。70年前,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强权即公理”甚嚣尘上,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还表示,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彼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非殖民化运动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广大新生发展中国家渴望摆脱数百年来世界殖民体系的束缚,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

第一份明确写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双边条约则是1954年4月中印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公开发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发表,迅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并被纳入一系列双多边文件当中,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兼外长访问亚非13个国家,提出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对非援助的八项原则,实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也是万隆精神的发扬光大,为中国处理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具体准则。1970年代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扩展到拉丁美洲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国先后同智利、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圭亚那、牙买加、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国家。1970年代,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先后同中国建交。到2024年初,中国已同183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几乎所有建交公报或双边条约都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成为指导当代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苏亚雷斯所说,“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化解国际难题的良方”。

解答时代课题的“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巴以冲突循环往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加重,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表示,当今世界冲突不断,危机频发,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巴以冲突,本质上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等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遭到违背。从这一点来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仍将起到积极作用。

高飞认为,和70年前不同,如今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于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主张相互尊重,通过和平合作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决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决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在和平和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我们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以及涉及朝鲜半岛、伊朗、缅甸、阿富汗等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进一步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旨在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繁荣。 这次在北京举行的会议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宣言》。宣言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必然,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其中,很多国家正是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才有机会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设备、标准、管理,建成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

南南合作,则是中国深入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体现。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高度重视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促进现有南南合作机制发展完善,通过推动双边、多边、区域和区域间层面的协同合作,带动南方国家共同发展。

2023年,金砖合作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金砖+”理念得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率先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G20),以实际行动支持以非盟成员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努力提升南方国家在国际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

高飞指出,跨越70年,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平理念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给出了有力回答。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郑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