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4-08-03 00:00:00李志远吴宏政
江苏高教 2024年7期

【摘 要】 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道德观升华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时代责任的继承者、担当者;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目标导向,同时,要建构全环节的培训体系、全过程的体制机制、全方位的教学科研,以及营造全覆盖的成长环境四个优化路径,从而促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青年思政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7-0115-06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7.015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战略高度,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新的时代使命。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师资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倾向和高学历化现象。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倾向

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2021年1月通过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在配套与选聘方面,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近年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积极响应号召,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N73OrccPAJSs4TvCPZp2afHubL60lz9CVVzQ0NfzgxA=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其中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招聘的思政课教师中大部分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整体出现队伍年轻化倾向,老中青比例不均衡甚至出现年龄上的断层;且青年思政课教师大多处于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极少。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接受能力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青年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更快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容易走进学生世界。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失衡、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势必会制约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现象

经过各地高校的持续努力,几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明显优化。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2021年,思政课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高达89%。由此可见,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导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正在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这也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以及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部分高校出现这样的现象:部分高学历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队伍稳定性差、学缘结构不合理、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等问题。

综上所述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同时,这也是当前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导向

(一)培育良好师德师风

师德即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即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青年思政课教师扮演着传道者、教学者、学习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近几年,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教师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升。在此契机下,加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2]。尤其是对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来说,虽然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使得其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出生于社会环境相对良好的时代使得部分青年教师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政治素养的要求。青年思政课教师作为党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必须做到政治要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对道德素养的要求。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品格修养方面,要做到热爱教育、甘于奉献、秉公持正、开拓创新等;在思想风气方面,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学风、严谨治学的教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三是对人文素养的要求。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一定程度上掌握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锻造过硬专业能力

过硬的专业能力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集中表现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实践、科研能力等方面。首先,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广度来看,青年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与教学直接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时事政治知识,还需掌握教育专业知识、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与教学间接相关的知识,如此才能在灌输理论的同时贴近学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从深度来看,青年思政课教师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熟悉度、实践性至关重要。其次,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在掌握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青年思政课教师还需具备精湛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加高效地应对线上线下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还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积极互动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再次,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优化教学实践的能力。实践教学更侧重于体验式教学,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思政课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最后,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青年思政课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科研者,提升科研水平的过程也是提升对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驾驭能力的过程。做好科研工作,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以帮助其突破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掌握理论新动态。因此,青年思政课教师应致力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进步而成长,时刻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因此,为顺应时代新发展和满足学生新需求,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媒介素养。“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的新特点,对学生系统、连贯、整体地获取和掌握知识造成一定冲击。青年思政课教师应科学应变,善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看待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系,贯穿历史、现实、未来,打破传统思维惯性,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权。此外,现代新型教学模式要求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媒介素养。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教学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线上教学代替线下教学,且呈现长期性、周期性特点。“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4]伴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深入应用,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智慧教学能力成为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改革。与此同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网络舆情及时做出判断,在教学中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总之,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丰富性和时效性。

(四)增强育人责任意识

青年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影响实践效果,责任意识属于认知范畴,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强烈责任意识影响和决定其对教学的时间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一方面,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引导至关重要。《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国内、国际形势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青年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躬身示范的模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教书育人意识。育人意识是育人责任形成的基础。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深化对思政课教学价值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增加有效教学投入;态度上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克服职业倦怠,跳出认识局限,自觉将自身职业发展和时代新人培育融为一体。此外,青年思政课教师还需增强教学改进意识和教学发展意识,通过强化教学主体意识和优化教学手段意识来自觉改进教学过程,以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教学和制定教学发展计划来增强教学发展意识。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探析

(一)部分青年教师授课经验不足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理论传播者、精神引领者、文化传承者等重要角色。然而,青年思政课教师踏入工作岗位不久,在知识点挖掘、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堂驾驭等关键教学环节存在经验不足问题。

(二)教研关系存在失衡现象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但是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来说,受多种因素影响,二者很难兼顾。长期以来,教研关系失衡成为制约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瓶颈。

(三)部分青年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

思政课独特的政治属性要求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职业信念。然而,从思想意识角度来看,部分青年教师职业意识模糊、缺乏政治认同,进而影响其自身的职业能力。

(四)培训体系不完善

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既需要内部因素,又需要外部因素。从外部来看,高校应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综合培训。虽然大多高校均有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但是往往在落实时不尽如人意。

四、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全环节的培训体系

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教龄短、经验欠缺、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职业自信等,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各个环节加强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系统、科学、全面地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首先,相关部门和高校必须加强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综合培训的重视程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都应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完善培训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努力使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推进其培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进程[5],激发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和丰富培训内容,有效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道德素养。关于教学能力提升,一是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定期开展课程培训、专题培训,强化青年思政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加强教学过程培训。高校应当开展教学语言使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等教学各环节的培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成为趋势,必须加强对青年思政课教师新媒体技术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广泛运用智慧平台,提高课堂吸引力。三是加强教学实践培训。高校应当整合校内外资源,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提供实践研修平台和机会。在校内,立足教学发展,建立教学资源库,助力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自主学习;举办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校内教学竞赛。在校外,拓宽实践平台,高校应开展校际合作培训,鼓励青年思政课教师与国外、校外同行增加交流。关于科研能力提升,高校应适当减少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为其科研投入提供时间和精力;另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外专题讲座,并邀请校外专家专门为青年教师开设项目申报方法、论文投稿流程、科研经验分享等讲座。关于道德素养提升,高校应当广泛宣传道德模范教师及其先进事迹,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发展。

最后,加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培训。当前,青年思政课教师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现象比较普遍,容易导致青年教师职业定位不清、职责使命意识不强。可见,加强职业规划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性。因此,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应当加强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培训,帮助青年思政课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引导青年思政课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传道与授业的关系,增强育人责任意识。

(二)建立全过程的体制机制

推进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引导、规范、支持、激励青年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首先,健全保障机制。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校要“在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具体而言,一是组织保障,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出台关于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文件;二是经费保障,增加青年课教师教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譬如提供实践研修经费、设置专项课题、支持教学培训、开展交流活动等。三是资源保障,合理配置场所、经费、基础设施等教学资源,为青年思政课教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其次,健全激励机制。高校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立体多元的激励机制,关注青年思政课教师多元化的激励需求,最大程度激发其工作热情。一方面,增加物质激励,高校可以根据班级规模和超额课时量给予青年教师一定课时补助;给予工作业绩突出、年度考核优秀、获得荣誉称号的青年教师一定经济奖励;给予科研成果丰富、科研工作突出的青年教师一定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增加精神激励,对道德水平高、学生评价好、工作主动性强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次,健全考核机制。对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价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部分高校实行长期聘任制,一部分实行“3+3”聘用制,而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特点、岗位要求、职业特点来制定考核标准。总而言之,对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应涵盖三方面。一是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突破传统的倾向科研成果的制度惯性,增加对师德和教学的考核评价。二是增加师德考核,畅通检举渠道,肃清不正风气。通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查摆青年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情况。三是实行准入和退出机制。高校不仅要健全准入机制,严把政治立场关、师德师风关和业务能力关,为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基础[6],而且要健全退出机制,清退违反职业道德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

最后,健全评价机制。高校应当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科学治理、严格管理,并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一是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领导、督导、专家、学生以及青年思政课教师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进而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是要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应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师德师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评价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又要评价科研态度、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等,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青年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优良师德、高尚师风进行评价。

(三)坚持全方位的教学科研

要着力解决青年思政课教师教研关系失衡问题,就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明晰职业规划,回归教学本位,坚持教学和科研双中心,推动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

首先,明晰职业规划以适应教学角色。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加强对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的组织领导,通过老教师发挥的“传、帮、带”作用引导青年思政课教师迅速适应教学角色。从个体层面来看,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自我调适,正确看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都是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其次,坚持教学和科研双中心。青年思政课教师应该摒弃二者对立割裂的错误思想,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合理分配时间精力,二者兼顾,实现双向互动。一方面,重视提升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发展意识。意识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实践的成败。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高校应当加大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某些科研项目上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师名额,并适当提供经费支持,帮助青年思政课教师树立科研信心。

最后,推动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一方面,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教学投入。青年思政课教师应落实教学反思,重视教学研究,积极申报教研项目,通过对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研究激发研究动力、提高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教学提出问题,科研解决难题,鼓励青年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四)营造全覆盖的成长环境

成长环境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为青年思政课教师营造师德、帮扶、学习、舆论全覆盖的良好环境,满足青年教师的多层次需求,提升队伍稳定性。

首先,创造良好的师德环境。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政策层面,中央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文件,大力支持。例如,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供了理论遵循。制度层面,各高校应当建立关于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情况的相关制度,对于违反师德行为进行惩处;对道德模范教师给予表彰。实践层面,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青年思政课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创造有效的帮扶环境。发挥“老帮青”“传、帮、带”的作用与价值,优化师资队伍。一是开展青年思政课教师和老教师的经验交流会;二是支持青年思政课教师跟随老教师进课堂观摩学习;三是鼓励青年思政课教师主动讨教;四是适当给予老教师一定奖励,激励他们真正带动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高校可以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以教研室或教研组为单位,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让骨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让青年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演练,团队内部进行评课。另外,还可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助教制等,对青年思政课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帮扶效果。

再次,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一是健全终身学习体系。高校应制定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鉴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定期开展政策文件和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锐性。二是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青年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物质支持,还需要图书资料、平台机会、教学空间等无形资源。因此,高校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从数量、种类、质量上增加思政图书规模;丰富网络思政资源,加大与具有权威性的学习平台的合作力度,助推科研生态建设;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支持青年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竞赛和项目申报,给予其更多学习提升机会。

最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媒体宣传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打破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尊重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投入和科研投入,增加职业获得感。通过展示道德模范事迹引领道德风尚,增加职业认同感。例如,公安院校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树立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榜样;再如,高校应大力宣传以黄大年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思政课教师产生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2-134.

[3]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王智超,韩喜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N].光明日报,2019-05-07.

[6]米华全.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32-35.

Research o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establishmen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young students' values and the sublimation of moral values. Young students are the inheritors and bearers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imes. The team of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s the key to running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eople for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of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rectly affects or even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an all-round and multi-level wa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mission of morality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you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have a clear goal orienta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four optimized paths: the training system covering all links,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hroughout the proces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ll direc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a growth environment with full coverage,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for you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