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在激发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成效及存在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问卷中,对收集到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析出的四个成分的特点,将其分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成分,并计算出每个成分的权重。分析表明,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因素,再次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普遍不高,许多家长对子女创业持保守态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并不显著,社会创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是当前制约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高校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环节,并为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7-0107-08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7.014
一、引言
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整体比例仍然较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条件仍然不足。2023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最新版就业蓝皮书中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只有1.2%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专科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仅占比3.2%。尽管部分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整体上对创业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大学生所需要的创业支持也亟待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创业的流程、风险和挑战,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和心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然而大部分的大学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往往在于获取学分,缺乏对创业行为的长远规划[1]。他们认为在面临创业的时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弥补这些知识和技能准备上的不足,这就导致部分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2]。因此,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 文献综述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当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维度展开。在微观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卢东祥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做富有启示性的探索[3]。朱晓妹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运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研讨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和模拟企业情境,来触发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寻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构建学生“素质型”创新创业能力结构[4]。Simovic等对DEC EmDigital能力框架的第一个能力领域(机会识别)及其三个子能力领域(信息搜索和分析、创造力和创新以及勘探)进行了评估,并使用逻辑回归研究了DEC水平与高等教育学生各种社会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5]。Nugraha等采用结构方程建模(SEM)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并检验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关系的结构模型[6]。由此可见,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框架层面,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应注重知识教育为基础,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提供动力支持。
在宏观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王建华研究发现,创新创业需要融入类似于生态而非市场或科层的系统当中[7]。创新创业活动要转化成“地区优势”需要构建一个基于大学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只有在一个类似生态的系统中,大学的创新与创业精神才能充分释放,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才具有可持续性,并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李韵捷等基于质性数据编码分析,探索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治理体系,为促进其成为真正的可持续价值共创系统提供参考[8]。张蕾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9]。仿真的结果表明,政策、高校双创文化培育、原生家庭、官方双创服务平台等因素对创新项目量产生正向递增效应;技术因子和资金因子对成果转化量起到促进作用。秦斐和温珂以高校双创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将中观层面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与微观层面的创业企业理论相结合,从创业人才培育、创业机会实现、创业资源配置三个细分维度深入探讨中观层面的生态系统如何在微观层面成功地作用于创业企业,提出构建有效的高校双创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10]。回顾以上研究,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研究主要关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政策、高校双创文化培育、原生家庭、官方双创服务平台等因素对创新项目量和成果转化量的影响,以及中观层面的生态系统如何在微观层面成功地作用于创业企业。
综上所述,目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侧重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将这两个层面的研究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结合,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仅受到个人因素(如创业意识、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如政策、高校双创文化、家庭支持等)的制约。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创业动机理论和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政策两方面展开。
创业动机理论层面,梁春晓等基于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11]。于博从社会认知趋同视角提出了个体认知、社会认知和创业情境共同作用于创业意愿的分析框架,构建出就业压力受教育认知异化影响负向冲击大学生创业决策的概念模型[12]。杨道建等基于创业动机理论和创业成长理论,构建创业特质、创业能力、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动机和创业成长的系统化理论模型,并基于大学生创业者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假设[13]。李爱国等基于认知动机理论,修正现有创业动机理论与创业认知理论,提出了创业认知调节因素整合个体因素和创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创业动机的认知创业动机理论分析框架,并构建出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撑经由创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概念模型[14]。Anwar等借鉴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通过创业激情(EP)和动机(EM)的中介,评估了创业教育(EE)对大学生创业意向(EI)的直接和间接作用[15]。创业动机理论层面主要探讨了不同角度下的影响机制,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体认知、社会认知、创业情境、创业特质、创业能力、创业环境、成长经历、社会支撑、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激情和创业教育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层面,黄安胜和刘亚引入MOA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大学生创业行为理论模型,剖析创业政策作用于创业行为的路径机制以及大学生创业意愿转化成创业行为的内在机理[16]。江英和欧金梅在阐述大学生创业特征基础上,用MO-S模型,提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构建出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框架[17]。廖中举等采取共词矩阵分析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重点、政策类型等进行了系统分析[18]。李宏岳通过政策内容分析法,对筛选出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了政策分析框架及网络图谱[19]。Zhuang J和 Sun H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和PLS-SEM分析,探讨制度环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20]。Huang Y等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三个层次的6个政策制度因素进行分析[21]。在此基础上,实证探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路径及优化机制。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层面,不同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方法,包括MOA理论、MO-S模型、共词矩阵分析、政策内容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LS-SEM分析、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旨在探讨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优化路径。
综上所述,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业动机理论和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少有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分析的结果,细分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类型。为此,本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调查问卷中,通过主成分分析,析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从每个维度得到相应的结论,并根据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给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政府的教育政策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模型构建
(一)问卷设计
首先根据研究目标将调查问卷设置为个人基本信息、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三个维度。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和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部分是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并且在问题设计上先易后难,从简单的基础信息开始,逐渐过渡到更深入的问题。同时,保持逻辑清晰,使参与者能够顺畅地完成问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对来自全国各个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卷的回收。共回收6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达95.24%。
(二)问卷分析
1.一般资料描述性统计。在性别方面,男生占比略高,为53.67%,女生占46.33%。就年级而言,以大一、大二和大三为主,分别占26.00%、24.67%和26.17%。在专业方面,以经管类和理工类为主,分别占21.67%和20.50%。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占54.33%,略高于农村。关于家庭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000~9999元,其中3000~4999元占38.33%,5000~9999元占31.33%。父母的最高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初中及以下占35.83%,高中或中专占32.83%。有创业经历的家人或朋友占比仅为15.50%。在兼职或实习经验方面,1~3次的占比最高,达45.17%。本年级的成绩排名分布符合整体结构。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占18.33%。
2.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在理论教育方面,整体维度的均分为3.16。经统计发现各个题项中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比较低,这表明整体而言理论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实践教育方面,整体维度的均分为2.18,经统计发现各个题项中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比很低,这表明整体实践教育效果较差。在教师素质方面,整体维度的均分为3.44,经统计发现各个题项中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不算低,这表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师的素质相对较好。在教育支持方面,整体维度的均分为3.06,经统计发现各个题项中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比偏低,这表明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主成分分析
1.信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与信度系数法对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出,问卷整体的α系数值为0.920,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的α系数值为0.901,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α系数值为0.894。这些α系数值均大于0.8,表明问卷具有较为良好的信度。
2.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在进行问卷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检验这些变量的问卷效度。采用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进行评估。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出问卷度量的KMO值为0.901,大于0.8,说明问卷的效度较好。同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显著性小于0.05水平,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变量的问卷效度良好,能够进行后续的分析。
确定公共因子数量。根据图1的结果,横轴代表各因子编号,纵轴代表各因子的特征值。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筛选标准,能够观察到图1中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因子5以后曲线开始逐渐放缓。因此,初步推断这4个因子可以作为公共因子。但是,要确定它们是否适合作为公共因子,还需要通过因子贡献率来进行进一步判定。
3.确定因子贡献率。依据表1中的总方差解释表,可以观察到各个因子对原始数据的解释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表1中因子1的解释方差为18.493%,表明因子1能够单独解释原始数据18.493%的信息。同理,因子2可单独解释17.846%的原始数据信息,因子3解释的贡献率为17.637%,而因子4解释的贡献率为16.982%。这四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0.958%,说明它们可以解释原始数据70.958%的信息。因此,可以得出,这四个因子符合标准,可以作为公共因子用于对原始数据进行解释。
4.主成分计算。根据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表2,可以对各公共因子进行归纳命名:
将6-11命名为第1公共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820、0.824、0.717、0.781、0.785、0.761,这些指标反映了个人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因此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个人因子。
将12-16命名为第2公共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908、0.825、0.838、0.833、0.826,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社会因子。
将17-21命名为第3公共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是0.877、0.811、0.845、0.835、0.832,这些指标反映了学校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故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学校因子。
将1-5命名为第4公共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是0.818、0.766、0.832、0.845、0.830,这些指标反映了家庭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因此将公共因子F4命名为家庭因子。
根据表2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计算得到各成分得分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则4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F1=-0.021X1+0.004X2-0.035X3-0.043X4-0.040X5+0.236X6+0.236X7+0.196X8+0.217X9+0.222X10+0.217X11-0.028X12-0.027X13-0.025X14-0.027X15-0.020X16-0.023X17-0.015X18-0.020X19-0.025X20-0.030X21(1)
F2=0X1-0.023X2-0.029X3-0.028X4-0.034X5-0.023X6-0.029X7-0.013X8-0.024X9-0.020X10-0.035X11+0.263X12+0.237X13+0.238X14+0.241X15+0.236X16-0.027X17-0.013X18-0.022X19-0.012X20-0.019X21(2)
F3=-0.023X1-0.023X2-0.032X3-0.038X4-0.022X5-0.006X6-0.004X7-0.033X8-0.050X9-0.016X10-0.018X11-0.018X12-0.015X13-0.015X14-0.022X15-0.022X16+0.257X17+0.236X18+0.248X19+0.242X20+0.243X21(3)
F4=0.243X1+0.227X2+0.262X3+0.269X4+0.261X5-0.058X6-0.053X7+0.001X8+0.010X9-0.036X10-0.023X11-0.035X12-024X13-0.017X14-0.024X15-0.022X16-0.028X17-0.035X18-0.032X19-0.025X20-0.022X21(4)
综上所述,指标权重经计算整理得到一级指标权重,个人因素权重为0.239,社会因素权重为0.221,学校因素权重为0.218,家庭因素权重为0.203。
F综合=(18.493*F1+17.846*F2+17.637*F3+16.982*F4)/70.958(5)
根据表3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出,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权重最高,社会因素第二,学校因素第三,家庭因素则排在最后。这表明大学生创业意愿受个人影响最大,受家庭的影响最低。在个人因素中,F1中的系数最大的两个因素是“选择创业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和“我对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很认可,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这说明在个人层面,认同自己具备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在社会因素中,F2中系数最大的两个因素是“经济形势景气,科学技术发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业市场逐渐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成功”和“我认为社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这表明在社会层面,经济形势的繁荣、科技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以及创业市场的完善对大学生创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社会能否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学校因素中,F3中系数最大的因素是“我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与现实世界的商业环境相匹配”。这说明在学校层面,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主要受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实际商业环境是否相匹配的影响。在家庭因素中,F4中系数最大的两个因素是“在家庭中经常听到关于创新创业的话题”和“家庭成员有成功例子会影响我对创业的态度”。这表明在家庭层面,经常听到创新创业话题是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家庭中是否存在创业成功的案例。
四、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实践经验尚欠缺,创业能力待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知识背景、技能掌握、心理特质、创业动机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源于教学模式的理论偏重,这种偏向理论的教学模式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创业实践和经验积累方面的发展。尽管学生可能对创业充满热情,但他们在关键技能如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缺乏必要培训,使得他们在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时无法应对,在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就业压力时,他们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而不是冒险进行创业。
2.实施效果不理想,课程体系待完善。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不够系统和全面,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创业阶段的差异化课程。这导致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难以获得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创新创业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创业当中。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但部分高校可能在这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此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责。然而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领域仍面临着教师队伍的不足,特别是教师缺乏创业经验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局限性可能降低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进而未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实践导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3.社会氛围待形成,创业支持需强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尽管创业活动已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但仍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将创业视作风险较高、不稳定的职业选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面对创业挑战的大学生不仅要应对外界压力,还需面对自身的恐惧与疑虑,社会对创业失败的不宽容态度更是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社会资源和网络的依赖,反映出他们急需外部支持以跨越创业障碍。然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及对创业文化认知的不足,成为他们实现创业目标的制约因素。
4.就业观念较狭隘,家长理念需转变。在当前的教育与社会环境中,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家长对创业的态度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不少家长由于对创业环境的不熟悉或对创业风险的担忧,倾向于鼓励子女选择更为稳定的职业路径,这种偏见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持有疑虑和担忧。此外,家长的过度干预可能会限制学生探索个人职业兴趣的自由,尤其是在追求创业梦想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家庭资源和经验的缺乏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资源和经验对于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二)建议
1.培养创新、自由的个体思维能力。个人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性个体因素。第一,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大学生在参加课堂内外的创业训练、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需学习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之中,持续增强自我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保持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第二,增强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韧性。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将遭遇各类挑战与难题,因此,理解并接受创业的固有风险,准备相应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是确保创业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参加案例分析、模拟创业活动和专业化培训,提升对创业风险评估、管理及缓解能力,以此增强面对失败和挑战时的心理韧性。因此,保持积极进取与乐观的心态是应对困境的关键,与此同时,通过综合性的教育与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其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多维、灵活的创业教学体系。为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趋势、学校发展方向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确保其教育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对接,进而推动创业教育效果的持续优化和实效性提升。第一,完善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应在教学模式及课程种类上进行升级和多样化的扩展转化,搭建和充分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职能。此外,在课程设计上紧密跟随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创业趋势,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术背景和创业经验上的差异性,遵循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强化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市场洞察力及管理实践等关键能力的培育。第二,建立跨学科平台、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创业导师制度。高校应制定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拥有实际创业经历及教育背景的专家进行创业成就、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全面评估,选拔优秀的人员加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力于建立和完善创业导师制度,精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专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第四,设立创业基金、完善创业资源配置。第五,构筑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培养模式。构筑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框架,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确定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双向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质性创业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允许学生直接融入企业运营及研发流程,提升实战本领。
3.促进创新创业社会生态系统的完善。为有效提升创业率,转变传统观念,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需提供政策支持并在社会层面加强创业的正面普及和科学宣传,以提高公众对创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第一,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为有效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政府与社会组织需采取相应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包括提供创业指导、税收优惠以及创业资金支持等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健康发展。第二,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协同建立包括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创业网络等,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技术支持和网络资源等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成长的环境。第三,全方位宣传创新创业精神。利用多平台媒体(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宣传,进行正面的创业故事报道和创业重要性的教育,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贡献,通过策略性的信息传播,提升公众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价值的正确认知,为创业者创造稳定、透明、友好的政策环境。
4.搭建科学、理性的家校合作平台。要想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不仅涉及对学生本身的专业教育和指导,同时涉及向家长传递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及其内在意义。第一,组织教育研讨会,提供了解创新创业的平台。定期举办教育研讨会和信息会议,邀请拥有丰富经验的创业者、教育专家和经济学者分享他们的洞见和经历,帮助家长深入理解创业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技能以及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第二,实施家校合作项目,展示创新创业成果。通过分享研究报告和成功案例,直观地展现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过程,展现创新创业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贡献方面的积极影响,有效增强家长对学生创业过程的理解与支持。第三,提供丰富的创业资源和在线学习课程。为家长提供包括书籍、文章和在线学习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创业基础、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环境的变化,促进家庭内部对创业价值的共识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洪才. 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石[J].江苏高教,2023(09):12-20.
[2]高卫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0(03):92-95.
[3]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07):85-88.
[4]朱晓妹,李燕娥,张靖风,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24(05):87-96.
[5]Simovic V,Domazet I,Bugarcic M,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Levels of Their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s[J].Heliyon,2023,9(10):e20897.
[6]Nugraha R,Sutisna NA,Santoso AS,et al. A Sem-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Freshmen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 Student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23,216:406-414.
[7]王建华. 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硅谷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9(12):9-16.
[8]李韵捷,梁静鑫,王明亮. 价值共创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08):118-126.
[9]张蕾.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sd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1):69-75.
[10]秦斐,温珂. 构建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度安排与动力机制[J].科学学研究,2018,36(04):601-608.
[11]梁春晓,张青根,沈红. 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3(04):29-37.
[12]于博.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演变趋势、驱动因素与效能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05):38-52.
[13]杨道建,陈文娟,徐占东. 创业动机在创业成长影响因素中的中介作用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6):103-112.
[14]李爱国,曾宪军. 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撑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整合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04):30-42.
[15]Anwar I,Ahmad A,Saleem I,et al.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Passion and Motivation in Augmenting Omani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A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23,21(03):100842.
[16]黄安胜,刘亚. 创业政策是否激励大众创业意愿与行为?——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调查数据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128-141.
[17]江英,欧金梅. 基于M-O-S模型的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江淮论坛,2018(01):175-179.
[18]廖中举,黄超,程华.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1):79-84.
[19]李宏岳. 大学生创客创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大学生创业政策情报分析[J].情报杂志,2017,36(01):82-86+107.
[20]Zhuang J,Sun H.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23,21(03):100863.
[21]Huang Y,Bu Y,Long Z.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Provinces Based on fsqca[J].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2023,8(01):100307.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Based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tegrates the elemen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questionnaire, conduc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the collected valid sample data, and classifies the four components into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alculates the weight of each componen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personal factors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followed by social factors, school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nthusiasm is generally not high, many parents hold a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ir children's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s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social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has not been fully formed, which is the key factor restric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universities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