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个体-环境交互的视角出发,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激发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创业教育、家庭支持和政策环境组成的三维外部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乡土情怀不仅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返乡创业意愿间的关系,也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此外,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结果得出两种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前因构型,分别是内外协同联动型和外部环境助推型。本研究为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返乡创业;创业意愿;创业环境;个人特质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7-0096-11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7.01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新农业、新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作为优质人力资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可以整合乡村资源挖掘乡村经济发展潜力,也能够带来城市先进的技术、资源、管理经验等反哺乡村[1],对于巩固乡村地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衡量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和最佳预测指标,个体的创业意愿对其创业行为和创业结果具有直接影响[2]。受传统的思想观念、舆论压力以及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返乡创业大学生总量较少。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愿意”回乡创业成为学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返乡创业作为一种自发性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3]。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如何激发个体的返乡创业意愿。现有文献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发展的空间。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从个人特质或外部创业环境的单一视角来讨论,缺乏系统性,大学生个人特质因素和外部创业环境因素如何协同作用于返乡创业意愿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拟从个体-环境交互的视角出发,将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各要素进行整合,系统探究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激发机制。另一方面,现有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研究大多采用规范分析法,多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缺乏[4]。虽然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探究各前因变量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净效应”,但各条件变量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路径尚不清晰,尚未打开具体过程的“黑箱”。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深化认识内部个人特质因素和外部创业环境特征的搭配组合是如何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个体-环境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采用定量分析探讨外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关系的基础上,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乡土情怀作为调节变量,完善外部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同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深化研究结论,探索不同层面因素的搭配组合如何对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一)外部创业环境与返乡创业意愿的关系
在创业研究语境中,外部创业环境是指影响个体创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5],它不受创业者的主观控制,却能对创业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6]。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因素可通过改变创业者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和结果[7]。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直接影响[8],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促进返乡创业行为至关重要[9]。本文借鉴于晓明等[10]的研究,结合大学生这一主体的特征,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家庭和社会来构建三维外部创业环境,探讨其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
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最有效的机制之一[11]。创业教育可以从认知转变和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大学生的认知态度,从而产生返乡创业意愿。高校倡导的创业教育,并非仅限于传授创业知识,更注重超越个体经济利益,阐释创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教育形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2]。此外,创业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创业实践培训、举办创业竞赛或模拟创业等形式给学生更大的心理冲击[13],让他们觉得创业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进而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直接促成返乡创业意愿的形成。创业教育能够培育创新思维能力和积极主动、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有助于返乡创业大学生识别高质量的创业机会并加以利用[14],发现返乡创业可能性,从而激发返乡创业意愿。与此同时,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15],能够帮助他们减少外部创业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返乡创业,个体返乡创业的意愿也会随之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
2.家庭支持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崇尚“家”文化,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16]。创业者的家庭背景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支持和资源支持上。在不同家庭支持程度下,个体获得的情感支持和创业所需资源也会存在差异[17],进而对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一方面,家庭情感支持可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心理资本。当个体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时,就会促进个体产生动力、自信,提升对自身返乡创业行为的认可度[18],提高其心理资本。心理资本的提高会使大学生以平和的态度应对返乡创业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19],降低其风险感知,从而对返乡创业目标的达成产生积极的态度,提高返乡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家庭资源支持可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阻碍。相对于一般创业者来说,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较高收入来源的群体,其初始资源较少并且社会资源更为稀缺,资金是其返乡创业所要面对的主要困难。家庭资金支持所具有的可用性较强和成本较低的优势给予了其正规融资渠道无法比拟的优势[20]。因此,当大学生寻求返乡创业的启动资本时,家庭资金支持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家庭给予资金支持,不仅代表了家庭成员对返乡创业大学生个体职业选择的认同,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减少返乡创业过程中的阻碍,提升其返乡创业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b:家庭支持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
3.政策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
返乡创业鼓励政策的落实是激发返乡创业意愿的关键[21],通过促进返乡创业氛围的建立以及完善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政策环境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一方面,政策环境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创业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返乡创业氛围。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引导公众消除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固有成见。政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提升返乡创业大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优化返乡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措施在内容上不断完善,可操作性更强[22],能够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包括创业融资支持、创业培训和指导以及创业资源支持和平台搭建等服务。从政策的角度破解大学生返乡创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3],对返乡创业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使其“愿意”返乡创业。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c:政策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
(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来自社会认知理论,指个体对自身是否具备完成某种特定工作能力的判断。创业自我效能感是由自我效能感在创业领域中衍生和应用的概念,指个体在创业环境下对于开展创业活动的自我评判,是个体对于自身有能力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一定的影响[24],随着创业研究领域的兴起,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Bandura认为,实践的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和情绪唤醒会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25]。由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组成的外部创业环境可以通过提升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言语劝说以及提供示范性的榜样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首先,创业教育向大学生提供了必备的创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机会,以增强他们返乡创业的能力[26]。这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使得大学生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创业挑战,增强了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其次,家人的认可和表扬可以传递积极的信息和信念,发挥言语劝说的作用。家庭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能够给予返乡创业大学生肯定和鼓励,使大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创业的能力和潜力,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鼓足力量和勇气[27]去克服返乡创业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正确的事,从而提升自身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最后,政策环境可以通过创业平台搭建、典型榜样宣传等途径,发挥替代性经验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可以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28]。当大学生看到身边有成功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时,就会通过观察和学习榜样的经验和成功之道,建立自己成功返乡创业的信心。政府通过创业平台搭建、典型榜样宣传可以使大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与自己一样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能力,增强信心,进而提升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和动力。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归属等三项基本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29]。其一,当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创业,在决定自己是在城市就业还是返回家乡创业时,更有可能激发出他们的返乡创业意愿,产生返乡创业行为。其二,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相信自己具备返乡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于成功创业的信心,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和恢复力,提高其返乡创业的意愿。其三,返乡创业大学生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情感,父老乡亲是他们“反哺”的对象,农村是他们“落叶归根”的场域,这些成为他们到基层的“源动力”[30]。在归属感的作用下,具有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会更加愿意返回家乡创业。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外部创业环境的三个维度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意愿,即外部创业环境可以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b: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支持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c: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政策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三)乡土情怀的调节作用
乡土情怀是指大学生个体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家乡的认可和热爱,不仅包含了凝结在家乡的“宗法血缘”情结,也包含了对乡土的责任感与认同感[31]。尽管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乡土情怀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乡土情怀在带来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认同感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对于家乡的传统观念、社会期望和限制的认同,而这些方面的认同很可能会削弱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大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在传统乡村地区创业将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的限制,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更小的成功概率。此时即使大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出于对家乡更为匮乏的资源和创业支持的考虑,也会降低返乡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学而优则仕”“知足者常乐”“跳农门”等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当大学生通过学习走出农村迈入城市求学时,他们可能面临来自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强烈期望和压力,希望他们按照传统模式在城市寻求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带家人走出农村,而非返回家乡创业。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虽然乡土情怀可能会带来个体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强烈认同,但与此同时,强烈的乡土情怀所引发的地方观念、人际压力和社会认可等因素的阻碍也可能导致个体即使有较强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对成功返乡创业有信心,也会更愿意在城市创业或者谋求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创业自我效能感对返乡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乡土情怀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正向关系中具负向调节作用。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探索并构建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即乡土情怀可能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当乡土情怀越高时,创业自我效能感所起到的中介效应就越低。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乡土情怀负向调节了创业教育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即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在高乡土情怀的情况下要比低乡土情怀的情况下低。
H4b:乡土情怀负向调节了家庭支持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即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支持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在高乡土情怀的情况下要比低乡土情怀的情况下低。
H4c:乡土情怀负向调节了政策环境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即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政策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在高乡土情怀的情况下要比低乡土情怀的情况下低。
(四)个体-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联合效应
由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需要进一步厘清其影响机制。此外,单一的量化研究方法只能处理线性相关关系且往往是针对特定的研究情境开展,并不能确定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不同的研究情境当中[32]。为进一步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并对各个条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探讨个人特质因素和外部创业环境因素如何协同联动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组态分析。相比于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注重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组态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从整体视角阐述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33]。因此,本研究基于组态视角实证研究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以及乡土情怀等条件如何通过相互间的协同联动来影响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来源于个人特质和外部创业环境的协同影响,可以通过变量间的协同联动来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综上所述,本研究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乡土情怀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期完善外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解释个体-环境交互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激发机制,在保证回归结果稳定的情况下,探讨各条件变量如何协同联动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研究模型见图1。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来探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形成机理。一方面,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创业环境、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组成的三维外部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另一方面,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个体-环境交互的视角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前因构型和激发机制。在总结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定量分析基础上,采用QCA分析探索不同层面因素的搭配组合对因变量的协同作用,以期进一步深化定量分析得到的结论,提供更加情境化的解释。
(二)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62份,通过对问卷的作答时间长短、信息完整性、答案同质化等方面进行筛选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7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5.14%。
(三)变量测量
调查问卷主体部分分为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乡土情怀以及返乡创业意愿六个测量维度,本次测量主体部分的所有量表均采用国内外学者所开发并已经得到验证的成熟量表。
1.创业教育本文采用郭润萍等[34]所设计的创业教育量表对创业教育进行测量,包括“大学提供创业相关培训和指导”等在内的5个测量题目,该量表在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7。
2.家庭支持本文借鉴杨昊等[35]和刘立华等[36]对家庭支持的测量,从情感支持和资源支持两个维度对家庭支持进行测度,包括“家人会从精神上支持我的返乡创业想法,并经常给予我鼓励”等在内的6个测量题目,该量表在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3。
3.政策环境本文借鉴何晓斌等[37]的研究,采用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的满意度来测量政策环境,具体包括“创业培训”等在内的8个测量指标,该量表在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3。
4.创业自我效能感本文采用李爱国等[38]所编制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包括“我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充满自信”等在内的4个测量题目,该量表在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7。
5.乡土情怀本文借鉴黄美娇等[39]所编制的乡土情怀量表进行测量,包括“我对家乡的人和事有思念和眷恋之情”等在内的6个测量题目,该量表在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65。
6.返乡创业意愿本文借鉴Chen[40]开发的创业意愿调查问卷进行测量,结合大学生及其返乡创业的特征对量表进行适当改编,题项包括“我对返乡创业很感兴趣”等在内的5个测量题目,该量表在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3。
7.控制变量已有研究发现性别、学历、是否有学生组织或社团干部经历、家庭年收入、父亲职业等会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将这5个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并纳入研究模型进行讨论,以期更准确地解释变量间的影响关系。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同源偏差分析
为了检验同源误差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6.235%,未达到40%的临界值,这表明本文所获得的有效数据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较小。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价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乡土情怀以及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区分效度。假设模型以及替代模型的拟合情况如表 1 所示。结果表明,与其他五个替代模型相比,由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乡土情怀以及返乡创业意愿组成的六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χ2/df = 1.659<3,RMSEA = 0.049 < 0.10,RMR=0.034<0.05,CFI = 0.910 >0.9,NNFI = 0.902 > 0.9,IFI = 0.911> 0.9),表明研究所选取的这六个变量组成的模型区分效度良好。
(三)相关性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各主变量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与前文假设基本一致,适合进一步分析。
(四)假设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26.0软件,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1.主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验证主效应假设H1a~H1c,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的办法来进行检验。模型1~模型3显示了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直接效应,结果表明创业教育(β=0.604,p<0.001)、家庭支持(β=0.688,p<0.001)以及政策环境(β=0.540,p<0.001)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H1b、H1c得到了验证。为检验中介效应假设H2a~H2c,本研究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分别与返乡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模型7~模型9以中介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被解释变量代入模型,结果表明创业教育(β=0.606,p<0.001)、家庭支持(β=0.678,p<0.001)以及政策环境(β=0.569,p<0.001)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模型4~模型6在模型1~模型3的基础上引入了中介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返乡创业意愿,且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对返乡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的Beta系数分别由0.604、0.688、0.540降为0.311、0.434、0.232,p<0.001,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a~H2c得到了验证。
2.调节效应检验
为了验证乡土情怀是否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β=0.676,p<0.001)。模型2同时引入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乡土情怀,结果表明除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返乡创业意愿之外(β=0.348,p<0.001),乡土情怀同样对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579,p<0.001)。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乡土情怀的交互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由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调节变量(乡土情怀)组成的交互项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标准化的Beta值为-0.153,p<0.001。这说明交互项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乡土情怀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验证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存在,本研究在前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Bootstrap检验,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表5显示,当乡土情怀较低时,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间接效应为0.321,95%的置信区间为[0.148,0.451];当乡土情怀较强时,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间接效应为0.146,95%的置信区间为[-0.007,0.297],说明当乡土情怀的水平不同时,创业教育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间接效应的强弱不同,即乡土情怀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H4a得到验证。同理,从表5的检验结果可知,乡土情怀也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H4b、H4c得到验证。
(五)影响机制分析
在前文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个人特质因素和外部创业环境因素如何协同联动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1.变量校准
进行fsQCA分析时首先要对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校准,需要将原始数据校准为0~1。基于本研究的实际,选择前25%为完全隶属、50%为交叉点、后25%为完全不隶属作为锚定点对涉及的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校准。
2.单因素必要性分析
根据fsQCA的运算要求,在进行真值表分析前,需对前因条件逐一进行必要条件分析,本研究借助fsQCA3.0软件进行,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单个前因变量影响高返乡创业意愿和非高返乡创业意愿的一致性水平均小于临界值0.9,表明任一单个因素无法构成高返乡创业意愿和非高返乡创业意愿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协同效应,其原因往往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并非由单个前因变量决定。对此,本研究通过组态分析进一步探讨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前因构型。
3.组态分析
将返乡创业意愿作为结果变量,其他五个变量作为前因变量,采用 fsQCA 3.0 软件进行分析。一致性阈值和PRI一致性阈值分别设置为0.80和0.70,案例频数阈值设为3,得到三种解——复杂解、简单解和中间解,本研究采用中间解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共存在4条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路径,一致性分别为 0.906、0.883、0.888 和 0.880,均大于0.8临界值标准。此外,解的总一致性为0.861,大于0.8,说明4条路径均构成对应结果的充分条件。解的总覆盖率为0.701,说明4个条件组态在70.1%的程度上能够解释产生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原因,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基于组态结果,可进一步剖析个体因素(创业自我效能感、乡土情怀)以及环境因素(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驱动机制。
(1)类型1:内外协同驱动型。包括组态H1(创业教育*家庭支持*创业自我效能感*乡土情怀)和组态H2(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乡土情怀)。
组态H1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为核心条件,创业教育、家庭支持和乡土情怀为边缘条件时能够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认知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乡土情怀作为个体的特质,能够与外部环境因素协同,共同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创业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家国情怀,提高其创业思维和创业素质,而家庭可以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情感和资源支持,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乡土情怀,从而促进其返乡创业积极性的提高。
组态H2表明,政策环境和乡土情怀为核心条件,家庭支持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为边缘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高效的政策环境能够为大学生营造返乡创业的氛围,并优先考虑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利益、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与家庭所提供的支持相结合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乡土情怀,进而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高。
(2)类型2:外部环境助推型。包括组态H3(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乡土情怀)和组态H4(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
组态H3表明,创业教育、政策环境为核心条件,家庭支持、乡土情怀为边缘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在创业环境不佳、缺少信息和创业指导的情况下,即使大学生个体对自身返乡创业很有信心,也很难应用到创业实践上。因此,当高校进行了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家庭给予了高度的支持、社会营造了优良的创业氛围时,具有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的返乡创业积极性就会随之提高。
组态H4表明,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政策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都为边缘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归属感是人类三大基本需求之一。因此,当个体具有较高的乡土情怀时,外部创业环境支持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其返乡创业。
4.组态间的替代作用
如表7所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本研究存在两种替代作用,具体阐述如下:
(1)情境因素间的替代作用。
通过组态H1和组态H2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乡土情怀、家庭也支持其返乡创业时,创业教育和政策环境存在替代作用。即对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乡土情怀较高,并且家庭对于其返乡创业也表示支持的大学生个体来说,若没有政策环境的引导和支持,所在高校进行的优质的创业课程教育也可能促进其产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若高校创业教育缺失,政策环境也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提升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因此,对于个人特质较高的大学生个体而言,创业教育与政策环境之间存在相互替代作用。
(2)个体因素间的替代作用。
通过组态H3和组态H4的对比分析可知,当外部环境较为支持其返乡创业时,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乡土情怀存在替代作用。换言之,当高校、家庭和社会都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时,即使个体对于自身创业信心不够高,但在强烈的乡土情怀的作用下,大学生也会出于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选择返乡创业;相反,当大学生个体的乡土情怀不高时,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激发其返乡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让大学生“愿意”返乡创业。因此,对于外部创业环境较为支持的个体而言,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乡土情怀之间存在替代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将大学生所处的外部创业环境分为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三个维度,探讨了三者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并引入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乡土情怀作为调节变量来探索其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此外,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个体-环境交互的视角探讨了各条件变量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家庭支持以及政策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此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乡土情怀不仅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也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效果。最后,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出了两种共4条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前因构型,分别是内外协同驱动型和外部环境助推型。
(二)理论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乡土情怀作为调节变量,揭示了外部创业环境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第二,将内部个人特质层面和外部创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相结合,从个体-环境交互的视角揭示了不同层面的条件变量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协同驱动作用,弥补了传统定量分析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解释单一性问题,为有效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引入了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为学界深入理解如何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
(三)政策建议
1.提高外部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增强其返乡创业的动机与动力
首先,高校应当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通过政策宣讲和返乡创业意义阐述,使大学生意识到创业活动对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的作用;此外,高校应当通过典型案例讲解和宣传、开展模拟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大学生在校创业教育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资源,让学生真正将返乡创业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其次,家庭也应当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返乡创业作为一种新型职业选择也可以实现子女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和资源支持,让他们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最后,社会要充分发挥媒体的思想传导和舆论引导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破除国民对返乡创业的认知偏见和思想顾虑。正面例子的指引和宣传,让大学生切实了解到乡村的现状,看到返乡创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燃起返乡创业的激情。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结合当地情况,给予返乡创业大学生相应的政策补助,减少大学生启动创业和创业失败的成本,让大学生“愿意”返乡创业。
2.提高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返乡创业的信心和信念
对于大学生自身,要通过积极的实践和不断的尝试,积累创业经验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应注重团队合作,树立合作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创业自信,为返乡创业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校,创业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引导和创业素养的宣教也能够提升大学生成功返乡创业的信心,进而提高其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对于社会,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和创业平台搭建,让大学生意识到返乡创业是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一种新的选择,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
3.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乡土情怀,增强其返乡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广大青年要转变对乡村的固有成见和刻板印象,避免“眼高手低”,同时也要注意摒弃农村地区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将返乡创业视为新的职业选择,提高返乡创业意愿。然后,政府和高校可以通过思政教育、政策宣导等,培育并提升大学生的乡土情怀,树立大学生对家乡的正确认知,将之转化为返乡创业个体内驱力,用自身所学来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赋能乡村振兴。最后,为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广大乡村应当改善其硬件设施和创业条件,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道路、物流、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保障,营造返乡创业的“硬”环境,打破社会对于农村地区的刻板印象。同时广大乡村也要优化农村的乡风环境,通过乡贤文化建设,培育文明、和谐、尊重的乡风环境,破除农村传统观念给返乡创业大学生带来的压力,让其“愿意”返乡创业。
(四)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首先,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难以体现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返乡创业意愿会产生何种差异,未来可以多时间段收集数据以增加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力度。其次,本研究只选用了2个个体因素和3个外部创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未来可选择创业激情、资源拼凑能力以及同学和朋友的支持等个人和环境的变量进一步剖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激发机制。最后,本研究仅笼统地将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探讨,并未将大学生返乡创业进行分类,未来可将其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等类型来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9]胡祎. 中国特色返乡创业问题研究:框架、进展与展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8(03): 120-134.
[2]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13(03): 442-453.
[3]张栋洋.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 2020(12): 108-110.
[4]刘甲坤, 万利. 发展环境与乡土情怀并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13(03): 36-46.
[5]蔡莉, 崔启国, 史琳. 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47(01): 50-56.
[6]赵秀丽, 马早明. 创业环境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高教探索, 2020(11): 106-112.
[7]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9,2(01): 21-41.
[8]孙智宏. 农村创业环境动态性变革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J].农业经济, 2020(09): 109-111.
[9]于晓明, 刘静. 我国女大学生创业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5(A1): 27-30.
[11]Ayob. Institutions and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Conditions, Culture and Education[J].Educational Studies, 2021,47(06): 661-679.
[12]徐振浩, 王志军, 陶鹏. 长三角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创业价值观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3): 301-306.
[13]李琴, 齐文娥, 杨学儒, 等.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行为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 2018,16(04): 65-72.
[14]梅伟惠, 张玮逸.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制度理论视角下的跨国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41(02): 81-92.
[15]尹苗苗, 张笑妍.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科研管理, 2019,40(10): 142-150.
[16]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19.
[17][36]刘立华, 王炳成, 张士强. 离职创业会传染吗?同事表层相似性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家庭支持的调节中介模型[J].管理评论, 2023,35(04): 118-127.
[18][35]杨昊, 贺小刚, 杨婵. 异地创业、家庭支持与经营效率——基于农民创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管理, 2019,41(02): 36-54.
[19][20]董静, 赵策. 家庭支持对农民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兼论人缘关系的替代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 2019(01): 61-75.
[21]王亚欣, 宋世通, 彭银萍, 等. 基于交互决定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3): 120-129.
[22]顾辉. 政府角色定位、政策机制与返乡大学生成功创业[J].湖南社会科学, 2021(01): 87-95.
[23]高伟, 李丹. 破解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 2023(04): 119-122.
[24]梅云, 程可心, 刘建平, 等. 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成就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9,39(02): 173-178.
[25]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2,37(02): 122-147.
[26]黄莉. “四新”建设下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04): 183-188.
[27]李慧慧, 黄莎莎, 孙俊华, 等. 社会支持、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幸福感[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2,44(08): 42-56.
[28]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20(01): 91-97.
[29]张剑, 张建兵, 李跃, 等.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05): 752-759.
[30]陶自祥. 乡村振兴与农村青年群体类型的价值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21(03): 66-72.
[31][39]黄美娇, 李中斌. 乡土情怀对企业家返乡创业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9(03): 330-339.
[32]卢强, 刘贝妮, 宋华. 中小企业能力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基于信息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 2019,22(03): 122-136.
[33]杜运周, 马鸿佳. 复杂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研究:基于QCA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34(03): 1-9.
[34]郭润萍, 李树满, 韩梦圆.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愿形成机理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1,43(03): 135-152.
[37]何晓斌, 柳建坤. 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1(05): 48-63.
[38]李爱国, 曾宪军. 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撑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整合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40(04): 30-42.
[40]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04): 295-316.
Mechanisms for Stimulating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 among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is study employs a mixed-method approach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oroughly explore the mechanisms that stimulate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external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consisting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family suppor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influences the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is process. Additionally, local attachment not onl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adju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the intention of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but also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between the external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Moreover,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fuzzy sets, two causal configurations are identified as antecedents that 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s' intention to engage in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the internal-external synergy configuration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driven configur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effectively st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ntion to engage in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returne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personal tra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