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汉字教学贯穿各个学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教育、人格塑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汉字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整合,包括音、形、义的整合,汉字教学与阅读、写作等的整合;第二重境界是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核心字词、陌生字词进行组合、运用;第三重境界是升华,引导学生理解汉字文化。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汉字教学;音形义;境界;整合;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96-03
汉字的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贯穿语文学习的各个学段,不仅能为学生的阅读扫除“拦路虎”,更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教育、人格塑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汉字教学有三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之中亦有他
第一重境界是整合。汉字属于表意文字,音、形、义一体、不可分割。但如今的汉字教学,存在“割裂”与“窄化”的倾向。这一点,从幼童的识字启蒙中就能初见端倪。幼童的识字启蒙者多为父母,方法无外乎加加减减,如“虎”字,就只说“外面一个虎字头,下面一个几,合起来就是虎虎虎”。进入小学,“割裂”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往往片面地将汉字教学与识字教学画上等号,引导学生孤立、机械地识记汉字,导致学生只是记住了汉字的字音,没有关注到汉字本身的特点,更不知道汉字的字形能表意,字音也能表意。这样教学,将汉字的音、形、义完全割裂开来,无法实现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统一建构,使得汉字教学徒劳无功。同时,小学阶段,汉字教学多在读文前开展,即所谓扫除“拦路虎”。这种与具体语境“割裂”的孤立识字,容易导致学生对汉字的单调、片面理解。“窄化”则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认为只有一、二年级才要关注汉字教学,年级越高,越不需要进行汉字教学。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汉字教学必须走向整合,走向音、形、义的整合,走向字、词、句、段、篇的整合,走向与阅读、写作的整合。
(一)整合音形义
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小小的船》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船”字时,不是简单地说“舟字旁的船”,而是这样描述:“‘船’字的‘丿’代表船头,下面的部分像船身,窄窄的;‘丶’代表船前面坐了一个人;中间的短横,将船身分成前后两个船舱;下面的‘丶’代表船上坐的另一个人,小船上坐不了几个人;‘船’字的右边,上面是一个‘几’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船头向上翘,我们读‘船’字时,舌头也要翘起来。”这样把“船”的字形和船的样子勾连起来,“船”字的音、形、义就能融为一体,完整地进入学生的心中。
又如“隙”字,左边表示墙;右边表示光线透过缝隙,两个“小”就像阳光从狭小的缝隙中透进来的样子。“隙”在发音上属于唇齿音,字形、字音都能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狭小,进而引申为时间短暂。
音、形、义相互统一、相互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字形、字音都和字义有关,对汉字的记忆自然更准确、更牢固,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自然也更深刻,从而养成由字音、字形联想字义的良好识字习惯,实现对汉字的真正掌握。
(二)整合具体语境
除了音、形、义的整合,汉字学习还要整合具体语境。斯霞老师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汉字教学一定要融入文本语境中。生字不是孤立的,随文识字不是机械地见一个字教一个字,而是要用一根“红线”——文章主旨,将一个个珍珠般的生字串联起来,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脉络读懂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整合着读、层层深入地读。汉字无声却有言,指引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向。汉字的音、形、义是完美的融合。我们的母语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学习母语就应该用整合的思想、整合的策略去学。汉字的学习与阅读、写作等是水乳交融的。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描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导致学生很难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汉字,并融入文本教学中。一个个生字就像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如“疼”字本指生病疼痛,“我”被臭虫咬,不仅疼在“我”身上,更疼在父亲心上。这样,将“疼”字的教学和父亲宁花“冤枉钱”也想帮我换房间的爱整合起来,使学生既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又对“疼”字有了整体的把握。又如,“粜”字指把米卖出去,父亲卖口粮为“我”凑学费。一个“粜”字把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启”字,本指用手推开一扇门。教师提问:“是谁为‘我’开启了艺术之门?”学生明白了是父亲为“我”糊万花筒,用手为“我”推开了一扇艺术之门。题目中的“舟”可以把人或物送到河对岸,而父亲正是用爱的小舟把“我”送到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情感正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表达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把看似毫无关联的汉字与课文内容巧妙整合在一起,使得浓浓的父爱在学生心间汩汩流淌,让学生在汉字中穿梭进入广阔的情感世界。
汉字与文本情境在文章表达生动处整合、在情感浓郁处整合、在含义深刻处整合,就是在凸显文本的有机整合。这样的整合,使得一个个汉字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二、第二重境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汉字的变化是无穷的。古人用简单的笔画创造了无数个汉字,字又可以组成无数个词语、造出无数个句子、连成无数篇文章。汉字教学的第二重境界即变化,引导学生在“变”中进行语言实践和应用,使得汉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一)“变”——抓核心字词
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生字词,我们不能每一个都“变”,而要抓住核心字词去“变”。低、中年段,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汉字组词造句。课堂上,要让学生对汉字理解到位,就要在指导运用时特别关注汉字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尤其要关注那些学生比较陌生的含义、用法。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文,文中的喜鹊多次“劝告”寒号鸟做窝。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劝”就是用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学生明确了“劝”字的含义,既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明确了核心字词的含义,在实践与应用中盘“活”了本文的核心字词。
(二)“变”——抓陌生含义、陌生用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核心词语——“仍然”。“仍”字是本课的生字,“仍然”的含义和用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只采用近义词理解的方法,用“依然”来理解“仍然”,就会导致学生理解不充分,不知道如何使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层层递进,深化对“仍然”一词的理解:白求恩大夫不顾他人劝说,在炮弹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仍然”一词凸显了白求恩大夫关爱战士、忠于职守的伟大品质。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仍然”指面对困难时依然选择去做某事,代表了一种坚持。
(三)“变”——针对不同文本、不同年段
中、高年段,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组词造句,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段落和篇章的练习。如,《盼》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长文,课题就是文眼。文中那份强烈的“盼”藏在“疯”“瓦”“喧”等生字中,藏在对话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中,藏在问号、省略号中,还藏在一波三折的结构中。教学本课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表现“盼”的字、词、句、段,再让学生尝试运用本课的字词和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强烈盼望的时刻或事物。这样的“变”让一个个静止的字词“活”起来,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使得汉字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三、第三重境界:穿有形汉字“慧见”无形世界
汉字教学对想象激发、思维培养、能力提升、人格塑造、文化传承等,都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激发丰富想象
汉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知道汉字的“前世今生”。当一个个汉字的音、形、义在学生心中整合时,学生就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引发丰富的联想。
以下是一个学生对“虹”字的理解与想象。
“虹”为什么是“虫”字旁呢?原来是古人看着它横卧天空的样子,以为是一种伸头到地上来饮水的、像龙蛇一类的神异动物,是能呼风唤雨的“大虫”。想想还真是贴切。我又想到把右边的“工”横过来拉长,像“n”这样,像不像一座拱桥?不管是悬挂在天空上的彩色拱桥,还是饮水的神虫,气势都很不一般,这就叫“气势如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只要努力,我们也会获得走上“彩虹桥”的机会,获得想要的美好!
前半部分是“虹”字的本义,后半部分是学生的联想,那这联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先从教师的讲述中,知道了“虹”在古人眼中是一种伸头到地上来饮水的、像龙蛇一类的神异动物,体会到了古人造这个字的想法与智慧,脑海里建立了“大虫”的形象;再看看彩虹的样子,发出了“想想还真是贴切”的感叹!彩虹弯弯的,“大虫”伸头喝水的样子也是拱起来的,这激发了学生思考,他的脑海里马上想到右边的“工”变形后可不就像一条拱桥嘛!大虫、拱桥,这两个生动的形象就此合二为一。最后,学生赞叹道:“不管是悬挂在天空上的彩色拱桥,还是饮水的神虫,气势都很不一般,这就叫‘气势如虹’!”他还想走上“彩虹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丰富的想象,是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二)紧密联系生活
如,以下是一个学生对“春”字的理解与想象:“‘三横’既像厚厚的泥土,又像融化的冰川河流。‘人’好像飘飞的柳条,长发上绑着嫩绿的蝴蝶结。下面的‘日’是圆圆的太阳,它温暖地照耀着大地。”学生将“春”字与生活中的春景图结合在一起,感受春的无尽美好。再如,学生由“芬芳”的本意——花儿的香气发散开来,想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散发着芬芳香气的人们。汉字学习中,一个个汉字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人文美,陶冶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不禁发出了“一个个汉字是一幅幅治愈心灵的图画”的赞叹。
(三)丰富精神世界
在感受汉字里蕴含的先人智慧,领悟汉字背后哲理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以下是一个学生对“落”字的理解与感悟。
我对“落”这个字十分感兴趣,上面的草字头是叶子或花朵枯萎了,从树上掉了下来。秋天,桂花凋谢后,纷纷从树上落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这时地面上就像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地毯;火红的枫叶落下来,让人感觉红红火火,就像是一片火海。而“洛”提示读音,落是第四声,读音也让我们感受到花叶往下落。秋天,许多叶子和花朵凋落了,但正因为它们的牺牲,明年春天才会有更绿的叶子和更艳丽的花朵出现。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适当放弃,不能一味地坚持,因为有舍才有得。
围绕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学生不仅勾连起生活中花叶凋落的画面,还从花落中感悟牺牲自己换来更多美好的伟大,领悟人生有得也有失的道理。
还有一个学生围绕“英雄”写了一篇习作。他先从《字说字画》中查找“英雄”这两个字,对这两个字的本意有了一定了解:“‘英雄’可不简单,‘英’除了指美好的花儿,也指才能出众、智慧过人、优秀杰出的人;‘雄’字的右边是‘隹’,是一只强壮有力的公鸡,左边的‘厷’像一个强壮有力的人的大臂。二者连起来,指那些肩负重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对英雄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在我知道了,不仅大人能做英雄,小学生也可以做英雄,为祖国作贡献。不仅在战争时期有为祖国做贡献的人,新时代也有很多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他们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对汉字的准确理解,学生对“英雄”的理解也不可能这么深刻,表达也不会这样生动。汉字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蕴藏了古人智慧和想象的汉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汉字,仿佛在与祖先对话。在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了,表达更生动了,思维能力、审美水平和文化自信都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汉字教学的第一重境界是夯实基础,经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之中亦有他”的整合,汉字在学生心中“立”起来;第二重境界是质的飞跃,学生在“变”中进行积极的实践与应用,汉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第三重境界是升华,学生穿过一个个有形的汉字,得到了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审美的熏陶,真正感受到汉字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的特点。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徐艳.字说字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2.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