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技术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学变革带来新契机。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识字、探究、诵读、拓展等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在线互动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实效,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数字化技术;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81-03
语文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工具,语文教育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石。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要涵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正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实效提供了契机。
一、数字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培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而数字化教学能够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数字化教学能摒弃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探究式学习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培养了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与同伴分工协作、头脑风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跨界运用知识,锻炼了实践应用能力。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促进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同质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数字化技术则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如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精心呈现基础知识,并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性和探究性任务,为他们的发展插上翅膀。个性化教学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实现持续优化
相比于传统教学,数字化教学的资源和手段更加开放和灵活。在资源层面,数字化教学内容存储于各类云端平台,能够随时补充、不断更新,具有较高的可及性;在方法层面,大规模的教学行为数据被记录存档,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在渠道层面,在线交流、网络研修等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总之,与封闭静止的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为优化教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培养新时代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审美情操、人文素养等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素养格外重要。通过数字化教学,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养成远程学习、在线协作的习惯,而且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信息搜集、甄别、加工的能力,为其未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同时,数字化教具形态多样、直观生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人文底蕴。
数字化技术为教学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数字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绘了圆明园昔日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的过程。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圆明园宏伟气派的建筑,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明园的建筑文物,引导学生从圆明园的毁灭中窥见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报国之志。
(一)导入环节:情境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虚拟现实技术为课堂导入注入了全新活力。教师通过VR呈现圆明园的现状,为学生创设一个临场体验的虚拟空间,突破平面图像和文字描述的局限,使枯燥单调的课堂瞬间充满生机与活力。身处虚拟空间,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圆明园中,那座曾经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面对此情此景,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诸多疑惑和思考。这时,教师有的放矢地抛出一些导向性问题:“看到这些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受?”“它们原来是什么模样?”“它们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摧残?”这些问题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这种基于虚拟场景的情境渲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认知反馈,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驱动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样的导入方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增添了乐趣,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呈现圆明园曾经收藏的一些艺术珍品的图像,如元青花瓷器、御制诗文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物也遭到了破坏吗?”“是谁造成了这一切?”这样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寻事物本质的欲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课文主题上。整个导入环节都是围绕课文主题展开的,这种由虚拟场景到具体实物的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后续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识字教学:多媒体演示,直观形象
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的基础环节。传统的生字讲解往往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将多媒体演示融入识字过程中,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课有不少较为生僻的字词,如“澜”“陵”“烬”等。对这些字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相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如讲解“澜”字时,播放海浪拍打岸边的动画短片,并呈现“推波助澜”“力挽狂澜”等词语,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理解“澜”字的含义;讲解“烬”字时,呈现一幅熊熊火焰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会这个字的本义。相较单纯枯燥的文字讲解,这种贴近生活实际、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方式,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牢牢记住生字的音、形、义。教师还可以设计个性化动画、游戏化互动界面等,为多媒体演示注入趣味元素,将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增强识字效果。此外,多媒体演示还具有以下作用: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具包容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呈现生字的构形特点、部首意义等,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汉字规律,促进知识内化。总之,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的识字过程变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进而提升识字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自主探究:线上资源,开阔视野
除了生字词,本课还有大量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如圆明园的建筑布局、园林景观、文物收藏等。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为学生拓宽知识视野。首先,教师可以整理一批官方网站、数字化资源库,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参考资料来源。相比于随手一搜得来的零散资料,这些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优质资源更加严谨权威,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知识支持,避免因资料质量参差不齐而产生认知偏差。其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自主查找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追根究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成立在线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交流心得、讨论问题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相互分享探究成果和想法,进行启发式交流互动,不仅能丰富探究内容,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的来说,自主探究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数字化时代,知识已不再由教师单向输出,而需要学生主动建构和内化。教师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和便捷的交流途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勇于质疑、乐于互动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教育功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合作探讨:在线协作,分享智慧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会议软件,开展远程实时交流协作,克服传统教学课堂空间有限这一困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通过随机分配或自主选择的方式,为每个小组设置1~2名组长。其次,将会议室划分成不同的讨论区,学生可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在不同讨论区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组长应发挥协调作用,进行合理分工,既要防止个别学生“搭便车”,也要避免讨论过程由个人主导。教师可在各讨论区之间灵活切换,通过文字、语音、投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完善思路。讨论结束后,全体学生重新回到主会议区,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这时,教师可启用屏幕共享功能,让展示者与其他学生实时交流。其他学生可提出疑问、发表评论,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此外,这些讨论内容也可以保存在云端,便于学生日后复习巩固。这一环节,不仅增加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避免了学生思维僵化,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观点碰撞,获得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同时,将协作探讨从线下迁移到线上,能避免资源浪费,彰显绿色环保理念。
(五)朗诵体验:音视频融合,情景再现
诗文朗诵是语文课堂的永恒主题。传统的朗诵教学往往存在教学方式单调、生硬等问题,而利用多媒体音视频技术,将语音播放、视频素材、图文呈现有机融合,为课文朗诵带来了全新体验。教学本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一段由圆明园景观与课文朗诵组成的声画同步视频。课上播放时,现场加入压声、渐隐渐现等多媒体特效,以充分渲染氛围,增强朗诵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可以邀请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借助现代摄影技术,运用漫游式摄影等手法,拍摄圆明园现状实景视频并进行朗诵配音。课上集中播放这些作品,并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还能让学生亲身感受视听融合之美。此外,还可以与专业演播室进行联动,利用虚拟摄影棚,使学生于园林景观中朗诵,并配合灯光、投影特效等,有效渲染氛围,加深学生的朗诵印象,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总之,通过音视频融合,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恢宏气象,在朗诵中领悟文化内涵,把握表达神韵,收获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
(六)拓展延伸:跨界融合,发散思维
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跨领域的主题拓展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拓宽视野。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教室等数字工具,让学生跨越空间距离,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线互动交流。如,邀请园林设计专家线上授课,讲述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园林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或邀请当代艺术家在线上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以及自己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付诸创作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或安排一节STEAM课程,通过虚拟现实引擎、3D建模等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模拟重建圆明园的建筑或景观,体验工程设计与艺术创作的乐趣。这样从课内到课外,将知识学习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拓展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延伸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广阔外延,构建起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持续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新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协作能力等。这样通过情境渲染、多媒体演示、线上资源、在线协作、音视频融合、跨界拓展等数字化手段,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知识内化更加高效,思维发散更加自如,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技术是语文教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拥抱数字化浪潮,探索更多数字化教学方式,助力学生知识储备的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瑞林.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130-131.
[2] 贾红斌.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1):72-75.
[3] 赵盼.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9(76):52-53.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