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4-08-03 00:00:00廖文武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则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互补与拓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通过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强化实践体验等策略,将语文与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学科有机融合,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跨学科融合性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62-03

国外学者在跨学科融合性作业领域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方面。例如,美国学者提出了跨学科整合的模型,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欧洲学者则关注如何通过跨学科项目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些研究成果为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国内学者对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给予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设计原则、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例如,有学者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融合性作业设计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还有学者关注如何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增强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实施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在国内小学中高年级教育中推广跨学科融合性作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创造更为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作业的减量与提质?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和形式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而跨学科融合性作业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互补与拓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与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跨学科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够拓宽视野,提升核心素养。

一、跨学科融合性作业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设计,主要基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旨在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与迁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设计理念上,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它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在设计原则上,跨学科融合性作业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内容整合性原则

作业内容应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的互补与拓展;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互补和拓展。

(二)问题导向性原则

作业设计应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合理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提高作业的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的作业。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境多维性原则

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特点,创设多维的学习情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和创造;注重作业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评价多样性原则

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书面报告、作品展示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二、跨学科融合性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明确跨学科融合点

在大单元教学框架下,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明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内容,挖掘跨学科融合点。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融入作业设计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挖掘学科之间的融合点,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组合,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跨学科融合性作业。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编排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文体各不相同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本单元作业设计力求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作业设计以任务为驱动,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二是作业设计以助学系统为推手,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作业本》,解构重建,实现轻负高质;三是作业设计以成果为导向,逆向设计,呈现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表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单元跨学科融合性作业设计的理念在于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文学科与数学、英语、艺术、戏曲、历史等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能够拓宽视野,发展跨学科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设计应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生活实例或自然现象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跨学科作业,如制作跨学科主题网页、开展在线讨论等,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跨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教师以《宇宙生命之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和科学的知识,探究宇宙生命的可能性:“假设你是一名宇宙生命探索者,现在人类正在对某个潜在宜居星球进行深入研究。你已经获得了一些该星球的基本数据,包括其与地球的距离、公转周期、表面温度等。你的任务是运用数学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判断该星球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可以使用比例和百分数来计算该星球与地球的距离比例,或者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星球的公转周期和表面温度。”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初步判断该星球与地球的距离是否适合生命存在,公转周期是否稳定,以及表面温度是否适宜生命活动,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性作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

(三)强化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应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分享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教师设计与数学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收集潜在宜居星球的基本数据,包括与地球的距离、公转周期、表面温度等。学生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形成一份清晰的数据表或图表,以便后续展开分析。学生还要撰写一份关于宇宙生命探索的报告,报告中应包含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数据分析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论。他们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形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以“故宫一日游”为任务驱动,融合对称轴、圆形、比例等数学知识,打造以“云游故宫”为主题的研学课堂,实现对“文理融合”的尝试与创新。教师还可以设计跨历史学科的作业,让学生收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资料,包括其建造背景、历史变迁、重要事件等,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报告应包含对故宫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选择故宫历史上的某个重要事件或人物,创编一个简短的历史剧本,以体现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进程,并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背景。

三、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实施的策略

(一)教师引导,确保作业的有效实施

在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作业的有效实施。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作业的实施效果。

如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巧妙地将课文与数学问题相结合,设计出一道别具一格的题目,学生自发地组成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将所学的面积、体积、比等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跨学科学习不仅让学生习得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之情。

(二)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习主动性

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作业设计。(1)动手制作竹节人、优化竹节人、玩竹节人,在体会传统游戏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2)运用语文和美术学科知识为竹节人设计形象。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为竹节人设计不同的造型、颜色、装饰等,并绘制出相应的美术作品。(3)为竹节人制作宣传海报,包括介绍竹节人的特点、玩法等,并加入自己设计的竹节人形象。

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跨学科融合性作业。(1)与美术学科结合,根据自己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和感受,创作一幅与故宫相关的绘画作品,作品可以是写实风格的建筑物描绘,也可以是抽象风格的艺术表达。(2)与信息技术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动画制作软件等,编制一个针对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导览系统。系统应包含故宫的基本信息、景点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并提供地图导航和语音讲解功能。

(三)家校合作,共同推进作业的实施

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实施需要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网络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作业设计的理念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和成长。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实施。

如《竹节人》一课的跨学科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布置亲子互动作业,让家长与孩子对制作材料进行探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竹节人,如塑料、木头等,比较不同材料对竹节人性能的影响,并撰写比较报告。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跨学科融合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通过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强化实践体验等策略,可以设计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跨学科融合性作业。同时,通过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和家校合作等策略,可以确保作业的有效实施和学习成果的有效呈现。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海燕.跨学科整合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分析:以《宇宙生命之谜》为例[J].读写算,2024(2):14-16.

[2] 曾素林,钱明扬.“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23(9):41-48.

[3] 李燕.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3(36):64-6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