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微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03 00:00:00葛建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言简意丰、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开展“微阅读”教学。基于学情,教师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趣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文言文,让文言文教学更有意思。以“微阅读”为切入点,化大为小,充分运用全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谱写基于文言文教学的“微阅读”真学课堂的新篇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微阅读”教学;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5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教师的课堂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现有能力,要找准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带得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言简意丰、浅显易懂,教师以“微阅读”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来开启文言文教学,有助于构建文言文教学的真学课堂。

《司马光》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教学目标是朗读、读懂本篇文言文,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掌握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几种常见方法。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文言文呢?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协同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小步走”“慢步跑”,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一、创设探究情境,让识字教学更实在

识字与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创设汉字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识字写字教学在课堂落地生根。

(一)研究汉字书写,顺势揭示课题

语文课堂,生字教学往往都是第一个环节,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揭示课题时要特别关注生字 “司”的写法,先让学生说说汉字要怎么写正确、写美观,再引导学生回忆观察汉字的三个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第一,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观察汉字的关键笔画;第三,观察汉字的笔画位置关系。随后,教师带着学生研究书写“司”字时要注意的地方。学生齐声回答“横折钩”。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可以把汉字当作一个人,那么这个横折钩就是人的脊梁。‘司’字的横折钩就是这个字的主笔。写字只要把主笔写好,整个字就稳健、美观了。”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提醒学生在书写汉字时要做到眼到、心到,特别要注意观察主笔与其他笔画的位置关系。之后,每一个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规范地练写“司”字。教师巡视检查,相机点评。

这样教学,有的放矢,举一反三,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生字学习中都能找准每一个字的主笔,处理好各笔画之间的关系,能动课堂的构建初具成效。

(二)探究汉字源头,活化识字教学

汉字的演变形成了一个个神秘的故事,“汉字王国”里有许多的奥秘等着学生去发现。学习文言文就是引领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近中华古老的汉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源头来理解汉字的意义。如在教学“弃”字时,教师用PPT显示“弃”字的篆书,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篆书与现代简化字的差异,猜测两个字的前世今生。学生观察后,在小组里大胆猜想、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小组认为:“这个字里有一双手在扔东西。”有的小组认为:“好像u5AvXeGSsY8uN3Rz0XHBaw==古人从篮子里向外扔东西。”教师及时总结:“一双手、一个篮子,里面放着一个头朝上的婴儿。在古代,孩子出生时,如果是脚先出来,头后出来,这叫逆生,母亲是很痛苦、很危险的。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小孩被视为不吉利,会用篮子装着把孩子送出家门,所以就造出了这个字。‘弃’有抛弃、丢弃、放弃的意思,这就叫根据字的起源来理解字的意思。”听到这里,学生的笑脸瞬间冻住了,在理解字义的同时对古代的小孩产生了同情之心。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走近五千年汉字文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不知不觉将学习推向了更深层次,能动课堂的层级得到了提升。

二、巧设问题情境,让文言文理解更简单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不同,教师在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要找准一个基点,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读出文言味。

(一)温故知新,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古代人的精神成果,他们用特殊的言说方式表情达意,其实学文言文,和学古诗的方法很相近。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2.借助插图;3.联系上下文。初次接触文言文,古人的学习方法中非常值得借鉴的就是素读,好读书不求甚解,先读熟了再说,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调动学生亲近古诗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插图提出两个问题:1.故事里被弃的是谁?2.谁持的什么?学生很快找出被众小孩所弃的孩子,也发现了那个手持石头的司马光。再联系上下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学生明白了,“足跌没水中”是说有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缸里了。这时,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那个小孩子。学生根据插图很容易就理清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翻译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文旁的插图很好地再现了课文中的故事;文下的注释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提供了支架;面对不懂的词,学生还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学生平时还要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学习古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多背,培养文言语感。

(二)理解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是拥有“之乎者也”的文言味道。要让学生读出文言的味道,还要在“读”字上下功夫。古文素读不单单是熟读成诵,兴致高时还可吟唱。为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下番苦功夫。

文言文中除了有生僻字,还有很多多音字,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辨别正确读音。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读“足跌没水中”时,教师让学生讲讲其中“没”字的读音并说明原因。根据句子的意思,掉进水中,会被淹没,因此“没”是淹没的意思,读mò。在文言文学习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要根据语境来区分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与意义。

读出文言文正确的停顿与节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也是读出文言味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先范读,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谁发现了停顿的规律?

(生一脸疑惑,只知道这样是对的,却不知道原因)

(教师先请学生翻译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光”指司马光,“持石”指拿着大石头,“击瓮”就是砸缸)

师:你怎么知道“击瓮”就是砸缸的呢?

生:书上有注释。

师:“破之”指什么?

生:把缸砸破了。

学生根据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了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再根据意思去读课文,不知不觉中,停顿就读出来了。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根据句子的意思能够读出停顿,根据动作的连续性也可以划分停顿。

师:连续的动作如何正确读呢?

生:连续的动作,不要一字一词地念,既要有停顿,又要连贯,要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当时紧急的氛围和司马光砸缸的奋力一击。

正确的朗读又反过来帮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这时,学生已渐入佳境,能动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推促着课堂学习的不断深入。

三、趣设游戏情境,让文言文学习更有意思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涵,学生就会得到启发,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全脑记忆,演绎“今古传奇”

背诵与翻译是文言文学习中最重的任务,正如一位专家谈如何教学生积累文言文词语时所言,最笨的方法是教学生抄注释、背注释,最聪明的方法就是背诵译文,因为一篇译文往往包含了所有文言文词语的翻译。这种整体记忆,容易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如果只背背零散的书下注释,费时又容易忘记,无法达成好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的“今古传奇”游戏 ,就是让学生利用全脑记忆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看、口说、耳听、脑海里想等多感官运作,开展多维度的协作学习。如对字、对词、对句、对段、对文的理解与记忆,每上升一级,均要换一个对手,这样拾级而上,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对文言文译文的理解与背诵。

著名社交学习理论家维谷斯基认为,社交互动对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全脑教学方法创造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距。这样,“在能动学习中,作为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协同性的学习活动产生着关于学习课题的高密度的意识流”。经过全脑记忆、全脑思考,变被动记忆为能动记忆,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这样学生的文言文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会大大提升。

(二)发散思维,智慧浸润心灵

学习无止境,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因材施教,可以因学生而教,也可以因教材而教。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题,做到以一当十,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拓展学生的能力,体现大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师:人生时常要面对众多的困境,你是弃朋友而去,还是挺身而出,司马光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冷静和智慧去努力解决。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会怎么做?

生1:拿一根木棍伸进去,让他顺着木棍爬上来。

生2:喊大人来救。

生3:有的砸缸,有的去喊大人,有的去找找周围有没有可以借助的东西。不放弃,不逃避,才是真朋友。

这样的问题情境,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当朋友有难时该如何去做的现实意义,也为学生在现实中处理险情提供了应对的经验。这就是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上官尚光“感恩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上官尚光的高尚品质。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学会感恩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感恩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难的是世代子孙薪火相传,这种感恩精神将会浸润每一位知情者的心灵。

师:如果你在现实中受到别人恩惠,你会怎么做呢?

小组1:向上官尚光学习,如果是救命之恩,就要重谢。

小组2:心怀感恩,不忘恩情,但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去报恩。

小组3:可以将受帮助的故事写下来,永远记住恩人恩情。

冷静智慧、果断救人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都是这个世间最美好的品质。小组合作交流与展示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走进各自的内心,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能动记忆告诉我们要限时讲授,全脑思维告诉我们要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全脑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动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主动踊跃地展示自己和小组的风采。总之,学习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应以“微阅读”为切入点,化大为小,谱写基于文言文教学的“微阅读”真学课堂的新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赵华.德境心一体:体验式心育系统构建的儿童视角[J].江苏教育,2019(79):34-35.

[3] 克里斯·比弗尔.全脑教学[M].程茗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