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语文新课标的落地,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负增效”。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妙用课前预习单、课中研学单、课后拓学单,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能够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单;研学单;拓学单;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52-04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研究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视作业设计,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要求和统编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师妙用课前预习单、课中研学单、课后拓学单,优化作业设计,做到减量不减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前预习单是教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自主预习。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单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情,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前预习单包括生字词的识记读写、课文精彩句段的朗读、学习资料的搜集等。学生围绕课前预习单进行学习和探究,自主梳理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我们设置的课前预习单包含“做一做” “评一评”两个任务。“做一做”任务立足教材,内容涉及字词句等的积累与运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判断,并设计书信格式的相关习题,勾连旧知,为习作任务的推进做好充分的准备。“评一评”任务依托评价量表,推动学生学习表现的进步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前预习单——基础素养大考查
师:同学们,扎实的基础是情感体悟与表达的助推器,快来参加“舐犊之情”专场素养大考查吧,看看你能为自己积累多少爱心值!
【任务一】做一做
1.请把下面的字写正确,写端正。
2. 根据拼音写词语。
爱是什么?爱是母亲在酷暑yán xià( )中仍戴着kǒu zhào( )忙碌的瘦弱jǐ bèi( );爱是父亲摇着小yú chuán( ),送我离开家乡去bào kǎo( )学校的身影。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
(1)《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怂恿”是褒义词,写出了作者很想要《青年近卫军》。 ( )
(2)“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 ( )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是因为作者同时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 ( )
4. 选一选。
关于书信的格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行顶格写,写上称呼,后面加冒号。
B. 正文写完后,结尾要写上祝福的话。
C. 问候语和正文都要空两格开始写。
D. 结尾写完后,在右下方先写日期,再另起一行与日期对齐署名。
【任务二】评一评
这样的课前预习单,能基本扫清基础知识的学习障碍,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单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单,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发现自己的困惑与不足,从而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课中研学单,变“教我学”为“我会学”
课中研学单应紧扣语文新课标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学习单,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课中研学单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同时教师还应适时进行指导。在“双减”背景下,把作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中研学单。
【学习活动一】我是摄影师
根据课文的介绍,你会拍摄哪些画面呢?自读课文,想一想,给画面取个名字。
【学习活动二】我是配乐师
如果给风光片配上音乐,你会为这些画面配上怎样的音乐旋律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学习活动三】我是讲解员
为风光片配上解说词,有声有色地讲解《威尼斯的小艇》。
以上课中研学单,基于课堂教学,凸显了教学重难点。“我是摄影师”指向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找文中的相应描写,并给画面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我是配乐师”活动,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并结合课文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音乐和文字邂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是讲解员”活动则是将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和课文进行整合,结合我校“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对威尼斯风光进行讲解。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有层次地内化所学,习得具体技能,完成深度理解,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这样的课中研学单,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实践与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当小小摄影师、配乐师和讲解员,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全情投入、创意表达,培养了创新意识,变“教我学”为“我会学”。
三、课后拓学单,变“我苦学”为“我乐学”
课后拓学单是在课堂学习之后,教师围绕学科知识及学情,设计的形式多样的课后拓展作业。拓学单融入灵活有趣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个性化主题活动等元素,让学生在有趣的拓学活动中运用学科知识,培育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素养。
(一)跨学科拓学单,形成能力转化点
语文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出要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设计拓学活动时,教师应巧用教材,以语文学科为主,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多学科融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跟一门或多门学科的教师进行联动,采用开放的方式,进行跨学科拓学单设计。这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时,我们设计了以下跨学科拓学单。
【任务一】我是金牌编剧——编剧本
同学们,请你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
【任务二】博求小剧场——演剧本
剧本编写完毕,让我们试着演一演,并根据评选标准选出“最佳剧组”。
[评选项目 评选标准 星级奖章 剧本编排 紧扣教材,主题鲜明 情节清晰,台词恰当 创编合理,富有新意 舞台表演 语言清晰,情感真切 台风得体,动作自然 演员配合,效果理想 ]
这样有趣又新颖的跨学科作业,既基于课堂教学,又凸显了单元人文主题。任务一中,学生结合本册教材中关于剧本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杨氏之子》剧本的编写。编写结束后,教师把各组剧本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剧本评价表”的评价标准,在自己心仪的剧本上贴上星级奖章。经过全班同学历时一周的共同评议,得到星级奖章最多的三个小组获评“金牌编剧”。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二。三个获评“金牌编剧”的小组分别在班级中进行演出。小组成员通过布置场景、扮演角色等再现剧本故事,观众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再识人物。同样,舞台表演获得星级奖章最多的小组获评“最佳剧组”,得到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演上展演的机会。
这样的作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实践和创新,通过编剧本、演剧本的活动,为学生开辟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跨学科作业单还有多种形式。笔者结合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了十份语文跨学科作业单,分别是“造字记”“我‘绘’玩”“为你读诗”“开讲啦”“自然笔记”“最佳电影”“跟着课本去旅行”“博求小剧场”“舌尖上的作文”“导图助阅读”,让语文作业既具有情境性,又体现综合性。
这样的跨学科作业单,既融入了单元教学的目标,又有多学科的拓展活动,打破了学科教学的壁垒,使学科知识在一项项作业中“活”起来。这样“好玩”的语文作业,学生一定能“玩好”,在感受语文作业乐趣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分层自选拓学单,提升学生学习力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家庭环境、学习习惯、学习动机都不同,导致其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作业设计必须以生为本,顺应学情,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分层设计。分层型拓学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作业更具针对性,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在教完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后,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做减法”,精简作业数量,精选典型题目,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民俗实践”“民俗探秘”“民俗阅读”三种项目式拓学单;在选好题目的基础上“做加法”,将题目进行层级变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什么层级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选菜单自主决定。
1.民俗实践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吗?想了解有关春联的知识,就来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每逢春节,中国民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其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中国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作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请你积累一些有特色的春联,查找资料研究春联的形式与语言特点,并试着创作一副春联吧!
2.民俗探秘
我国历史悠久,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民俗活动,其中许多流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贴福字、舞龙舞狮、吃饺子、逛庙会、贴窗花等。传统的节日仪式及相关的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我们将在班级里举办一次民间风俗文化艺术展。请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民俗活动,展开研究,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以个性化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3.民俗阅读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纪念传统节日,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书选取了16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分别介绍了节日名称、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内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书,读完后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分层拓学单,带领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民俗实践”“民俗探秘”“民俗阅读”三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文学艺术作品背后的民间文化,增强民间文化与语文学习、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创新探究、展示,促进学生对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实践”“民俗探秘”活动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探究春联、窗花等春节习俗,开展练写春联、写“福”字、剪窗花等实践活动。这项作业历时一个月,全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内完成,需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美术教师协作达成,学生也要独立进行研究、创作。
这样的分层拓学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完成。上面的作业设计尤为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不同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有助于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分层拓学单为学生的能力培养适时、适度地搭建了适当的支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能力升级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贴近每一个学生。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抓住“双减”这一契机,结合语文新课标,对语文作业进行多元设计,辅以贴合学生实际、切合教学重难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单。妙用“三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蒋欢.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实践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20.
[2]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蒋银华.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3(1):12-14.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