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确保阅读教学过程的顺畅与高效,离不开“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元并举、以生为本、注重整体,积极探索与创新这一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以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49-03
“教—学—评”一体化,顾名思义,旨在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和谐整体。这一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磨炼,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内心体验,并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检验教学效果,进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尽管许多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方式刻板僵化、评价方式片面单一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地位被忽视
目前,仍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墨守成规,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往往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学生则沦为被动的接受容器。由于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课堂氛围往往显得沉闷乏味,学生的参与度普遍偏低,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依赖于传统的笔试、闭卷考试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单一、枯燥的评价方式不仅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而且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潜能发挥,难以培养出真正具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教学评价忽视整体性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考试成绩这一量化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就与“不能以成绩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理念相背离。此外,评价标准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忽视质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与真实教学情况脱节。教师过于重视卷面分数,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与考情相关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一是,有些教师在授课时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尝试,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脱节现象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二是,地方文化特色未能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融合,导致学生过于关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己身边丰富的人文文化。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实践应用,这使得学生在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评”一体化下语文阅读课堂的建构
(一)多元并举,全面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需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新时代。教师和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各学校都要高度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应该转换角色,以学生的心态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亲身体验知识的逐步积累与掌握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在这堂公开课中学到了哪些可以运用到自己课堂上的优秀教学方法。当然,吸收并践行优秀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追求创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
其次,善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打造多彩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同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支持教师的创新教学。互动讨论与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实践活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彩的课堂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再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自主学习。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从单一学习转变为多元学习。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学校应改变过分依赖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引入其他评价手段,如学生自评、互评等。在学生管理上,使用“成长档案袋”,用图片、影像和文字等形式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点滴。这种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另外,学校通过开展“我是小小科学家”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作为期末评价的参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以生为本,打造自然沉浸式学习场景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打造生动的课堂教学场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以《京剧趣谈》这一经典课文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教师特别安排了一场真实的京剧表演。那独特的唱腔、细腻的动作、华丽的服饰,无不让学生为之倾倒。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戏楼之中,与京剧大师们一同演绎着千古传奇。表演结束后,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感受,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学校还准备了一系列丰富的阅读材料。从京剧的起源到表演形式,从角色塑造到艺术特色,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探寻着京剧的奥秘。教师也适时引导,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在思考中启迪智慧。此外,教师还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京剧的魅力。学生或模仿京剧唱腔,或尝试京剧动作,或分组排练京剧片段,在欢声笑语中,不仅锻炼了表演能力,还发展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特意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或上台演讲,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出火花,观点在交流中得以升华。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了京剧文化,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三)注重整体,丰富教学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语文阅读课作为锻炼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借助“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连贯性,还能丰富教学活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语文课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测和反思,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以《草房子》一课为例,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建构这堂课时,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会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乡村生活。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首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流动。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调的把握以及情感的传达,及时给予反馈。这样的即时评价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加以改进。
其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是听众,更是评价者。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内容和形式的点评,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的乡村景象。在这个环节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字中。教师可以通过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也学会审视自己的创作。
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建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灵活运用评价方式,如观察、表演、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推动他们在语文阅读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四)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首先,要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导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和任务。例如,可以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生活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次,要更新教材内容,融入地方文化。学校应定期更新教材内容,确保其与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保持同步。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特色,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当地的人文文化。
再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此外,还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要提升教师的现实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现实意识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现实意识和教学能力。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参观等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可以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讲解了课文内容,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团队合作、智谋策划等实例,设计了一系列情境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策划一个“借助有限资源完成任务”的方案,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他们理解了团队协作、策略规划等现实生活中所需能力的作用。另外,在教材更新过程中,学校还可以选取与当地文化紧密相关的阅读材料。比如,在一篇介绍家乡特色的课文的教学中,融入本地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元素。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自豪,还能加深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迫切的内在需求,又是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响应,大力推广“教—学—评”一体化,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打造更加优质的发展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亦潘.教学评一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良策[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1):66-68,81.
[2] 郑昌灿.依新课标理念行大单元整体促“教、学、评”一体[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60-62.
[3] 赵飞君.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评”一体中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10):4-8.
[4] 魏忠凤.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