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四元五环” 教学模式紧扣语文新课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导入、自学感悟、交流互动、质疑问难、应用拓展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四元五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4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近几年来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深入研究了“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该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导入、自学感悟、交流互动、质疑问难、应用拓展五个环节来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教学品质。
一、“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的内涵
“四元”指读、悟、议、用,即读懂、悟透、议深、用活。“五环”指情境导入、自学感悟、交流互动、质疑问难、应用拓展五个环节。“四元五环”教学模式是指,在导入、自学、合作、深究、应用等五个环节中渗透读、悟、议、用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读懂内容、领悟透彻、深入议论以及灵活应用。五个环节与教学内容之间连接成环,又有层层上升的梯度感,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先自主感悟学习内容,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互动、质疑解疑,最后应用拓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多元的阅读方式,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能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悟”是对阅读理解的深化,是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义。“议”是对阅读理解的拓展和深化。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用”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导入环:结合学生实际,巧设情境导入
语文新课标要求:“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互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教师要设计能让学生充满好奇并迫不及待想去寻找答案的关键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搜寻、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时,教师从课题入手,抓住“治”字,让学生想想课题的意思,并提问:“西门豹是怎么治邺的? 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对课题产生了好奇心,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快速投入课文阅读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运用多媒体技术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时,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同时播放相关音频,让学生感受潮水的涌动和观潮时的热闹氛围。此环节旨在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如潮前、潮中、潮后的观潮者。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和体验,以及对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让学生将文章中所描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以及观潮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创意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结合学生学情而设计的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探究环:自学感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实施“四元五环”教学模式,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学感悟环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交流互动环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特的语言经验。
1.以问题为纽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生自学感悟环节,教师可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时,教师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观看后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会说些什么。这样,用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一双双渴望答疑解惑的眼睛闪闪发光。
2.归还学习主动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如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梳理段落大意等,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如“燕子的外形特点是什么样的?”“燕子为什么要从南方飞回来?”等,并自主思考与感悟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与燕子有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与燕子零距离接触,而后让学生向同桌介绍自己喜欢的燕子,通过同桌互听互评的方式,使学生悟透课文内容。
(三)互动环:交流互动,促进知识理解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交流的过程,让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优等生与后进生相互交叉、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交流更加充分。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交流的主题或目标。由于是生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语段及作者情感的个性理解和感知,从而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体会雨来的爱国、机智、不怕牺牲的精神。由于雨来生活的年代距现在比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雨来的性格特点,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雨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有的学生说:“雨来最大的特点是勇敢、不怕牺牲。”(学生的回答仅达到“四元”中的“读懂”层次)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雨来热爱祖国、爱护亲友的精神——他宁愿自己冒险,也不说出李叔叔的位置。而后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结尾部分,引导学生从描写雨来逃脱的语句中,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在小组内深入探讨,生生之间互帮互助,不仅学习了课文知识,还深挖了课文的内涵。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对学生产生的分歧和遇到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 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重点语段、思想情感等,直面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从而有效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时,对“阅读文章时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个难点,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做批注,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整理问题。教师出示整理好的问题清单,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这几个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再让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最后利用微课进一步讲解这个学习难点。
(四)内化环:质疑问难,分析与解决问题
在质疑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各种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部分学生可能对汇报者的观点或课文知识存在疑惑。此时,教师可增设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而自己则及时地答疑解惑,或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小马第一次独自过河的段落时,在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设计质疑环节。学生一开始比较迷茫,之后陆陆续续提出了问题:“小马为什么开始时不敢过河?”“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教师先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出来;再引导学生仔细读小马第一、第二次过河时“为难”的语句,体会小马为难的心情;接着,抓住老牛、松鼠、小马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小马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阶层发展,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最后,对学生实在听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五)运用环:应用拓展,提升语文素养
“四元五环” 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悟透、议深,还强调知识的“活用”。应用拓展是再次理解、巩固知识的过程,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在应用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优化,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强。教师应该把写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感受课文的主旨及表现手法,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为了让学生对母爱的体会更加透彻,教师先出示《舐犊情深》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再用多媒体播放“大狗欺负小猫,母猫勇救小猫”的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屠格涅夫细致描写的方法,即把小动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刻画出来,从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用自己的妙笔写下了一句句富有情感的话语。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讲故事、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之后,教师组织“七夕诗会”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通过精彩的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交流、朗诵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了“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之后的写作铺平道路。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上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之后,结合课后“资料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这样教学,有效落实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教学目标。
三、“四元五环”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一)增强展示机会,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小组合作中大胆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变多了,学习的成就感自然提高了。
(二)增强交流意识,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教师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方式从“单兵作战”变为小组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发展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学生愉快学习,学习效率提高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快乐地学习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设置问题,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有利于大单元教学,便于课程内容整合
语文新课标的内容整合程度越来越高,“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紧扣语文新课标要求,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重视合作交流、应用拓展,将大单元教学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与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融合和归类,将每一篇课文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渗透,将核心素养目标与教材的单元训练目标融合衔接,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华忠.“四元五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0(34):30-3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