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真实的情境任务,让语文学习更有意义

2024-08-03 00:00:00刘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及语文课程的特点,从意义联结、意义经历、意义迁移等方面,设置抛锚式情境任务、支架式情境任务和拓展性情境任务,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任务;语文学习;学习支架;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3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这可以看出,“情境任务”不仅是撬动学生学习的触发器,而且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情境任务设计盲目、缺乏对学习内容关联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设置出有意义的、丰富多样的情境任务呢?

一、意义联结,设置抛锚式情境任务

抛锚式情境任务指的是对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情境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设置适切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活动,能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与建构。抛锚式情境任务的设置,对撬动和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怎样设置抛锚式情境任务呢?

(一)联结语文要素,对接素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任务的设置要在对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精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为语文教师,要聚焦语文要素,围绕学习目标设置具有驱动性的情境任务,以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扁鹊治病》一课,有一位教师设置的情境任务是“故事会”“评论员”“小剧场”,“故事会”主要是引导学生简要复述,“评论员”活动让学生对扁鹊和蔡桓侯进行评价,“小剧场”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的情境任务看似很有创意,但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特点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情境任务在学生理解人物方面的助力作用,就要紧扣本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以及课文的时间顺序和详略描写的特点设置情境任务:“扁鹊在给蔡桓侯治疗期间,曾经给蔡桓侯的孩子们写过一封简短的信。如果你是扁鹊,这信该怎么写?”这样的情境任务,紧扣“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概括,对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要素设置情境任务,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在课堂的达成。

(二)联系文本语境,助推具身体验

情境任务、文本语境及情感体验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不同的要求,但都共同存在于阅读课堂中,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它们的融合走向深入呢?联系文本语境,设置情境任务,引领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以不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真实体验,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任务:“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我’,和父亲一起在树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中真正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爱鸟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联结文本语境设置情境任务,能帮助学生构建起文本知识图式,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三)搭建助学支架,助力难点突破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特点搭建适切的情境支架,能帮助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常用的情境支架主要有分析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评价型支架等。教师应把这些情境支架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以突破学习难点,助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如果你是这位耕者的家人或者朋友,面对耕者整天守在树桩旁的行为,你会如何对其进行劝说?”对这个情境任务,学生会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并从“天上不会掉馅饼”“一份辛劳,一分收获,不要心存侥幸”“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等方面进行劝说。这样的情境任务,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意义经历,设置支架式情境任务

支架式情境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种支架来撬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动态建构,以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一)设置具有密切关联的情境任务

统编语文教材的不少文本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教学目标指向多个方面,需要设置多个情境任务来展开实践活动。怎样才能设置出具有序列化的情境任务呢?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情境性和聚焦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牛郎织女(一)(二)》时,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设计了“精彩故事会”“创作连环画”“策划课本剧”等情境任务。在“精彩故事会”这个情境任务中,教师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适当地添枝加叶,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创作连环画”这个情境任务安排在两篇课文学完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设计连环画,使学生的连环画创作更加完整而具体。“策划课本剧”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并确定好演出人员,排演其中一两个部分内容。这样的情境任务既独立又具有关联性,促进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设置可以促进进阶的情境任务

在情境任务设置后,教师还要对这些任务内容进行梳理,适当调整任务支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助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其中的《跳水》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危险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是如何向前推进的?”这样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把水手、孩子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刻,船长的表现与其他人物有什么不同?”面对“水手全都吓呆了”的情形,船长之所以能够想到这个办法,除了他具有沉着、冷静的品质,还与他的创新思维是分不开的,这是本篇课文的最大亮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船长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写出来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说说船长的思维方式与《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中人物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让孩子“脱险”。这些情境任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思维过程的理解,而且把“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置情境任务时要注重任务之间的关联,用后一个任务来推进前一个任务的落实,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设置契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全面把握,注重对学习内容的辨析与评估,设计出契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情境任务,这样才能撬动学生的思维,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简单地读完课文以后就让学生把故事内容演一演,这样学生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如何设置情境任务才能使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呢?首先,教师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给每部分内容起个合适的小标题,并把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将廉颇和蔺相如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等表现出来?”这样,让学生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真正内化于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中,在设置情境任务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这样能让任务的驱动性更强,促进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意义迁移,设置拓展性情境任务

意义迁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有意义与生命的活力。拓展性情境任务的设置可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正迁移,引领学生从一篇到一类、从课内到课外,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空间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一)立足言语实践,设置情境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语文关键知识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设置情境任务,为学生言语能力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增强语文关键知识与学生关键能力的联系,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手指》一课时,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任务:“同学们,我们的五官各有各自的职责,你能由五官的特点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请仿照着课文的方法写一写,注意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的情境任务以文本语言为基础,着眼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现实生活,设置情境任务

教师在设置情境任务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情境任务为载体,帮助学生打通文本与生活之间的通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同时,这样的情境任务,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显得更加有现实意义。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教师以“走进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端午节就要到了,请你搜集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把这些习俗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情境任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把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我们的中国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在设置情境任务时,教师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实践,能帮助学生打通文本与生活之间的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

(三)引导创意表达,设置情境任务

拓展性情境任务应具有开放性,指向学科素养,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设置这样具有拓展性的情境任务:“同学们,地球上的空气、高山、河流、草原等,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的地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仿佛听到地球在哭泣。请你选择‘地球的自述’‘水的自述’‘空气的自述’中的一个,以此为题目,把它目前面临的困境写一写,并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这样的情境任务,帮助学生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保护环境等起到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拓展性情境任务具有独特性、典型性等特点,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识到情境任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能结合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设置出有意义的情境任务,以助推学生的语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玲.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8):57.

[2] 梁云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7(12):201.

[3] 魏焕丽.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34):78-79.

[4] 施建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模态学习情境的创设[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3):4-5.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