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2024-08-03 00:00:00杨芸芬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需要教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出发,为学生创设真实性的表达情景,引领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等,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单元文本特点、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等,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明确跨学科学习的方向,为学生搭建跨学科学习活动平台,并开展从过程到结果的评价。这样,能让学生深入单元的内核、知识的内部进行思考、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单元视域;跨学科学习;情境主题;任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2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同时,语文新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这不仅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为跨学科学习打好基础。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要求以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合单元资源,采取跨界融合的方式,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与思考。

一、从主题到框架,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由于单元教学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进行单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为此,教师要明确单元内部教学资源的价值,设定单元教学的整体靶心,以确定单元跨学科学习的方向、中心、主题,据此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任务和子任务,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确定评价的标准、维度和方式。教师要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揣摩编者设置单元板块的用意,在梳理单元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跨学科学习的核心主题,并由此衍生出彼此关联、逐层进阶的学习任务,以构建整体的学习框架。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为人文主题,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和“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为语文要素,编选了两篇精读课文——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威尼斯的小艇》和展现荷兰优美自然景色、人们悠闲生活的《牧场之国》,以及略读课文《金字塔》。它们都为最终单元习作“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范例。

基于此,教师以“赏魅力风光,做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题,统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三大学习任务。

【任务一】鸟瞰单元全貌,搜集相关信息。教师以一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本单元所编选的主要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和收集的资料,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中国地图,绘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的分布图。

【任务二】沉浸单元选文,习得表达方法。教师以四个课时的时间,根据单元的选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练习题,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1.阅读感知课文,感受世界各国不同的风情;2.聚焦典型语段,感受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3.统整对比,捕捉蕴藏其中的人文之美;4.搭建迁移平台,尝试片段式练笔。

【任务三】搭建多维平台,宣讲世遗文化。以六个课时的时间,要求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景点,通过绘制宣传海报、讲述相关故事、录制介绍音频、拍摄相关视频等方式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

这一跨学科的系列学习任务是对教材现有资源进行解读、统整之后进行的设计,明确了单元跨学科学习主题,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过程以及环节都有了清晰的了解。

二、从特点到目标,明确跨学科学习方向

单元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链接,推动课程资源的融合,以促进学生向问题的纵深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学业表现两个维度入手,制订多维度的学习目标,在落实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突破单一学科的固有限制,引领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方向。

基于这一单元的具体特点,教师确定以下五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其一,消除障碍,整体把握。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完成生字词学习,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描写对象的特点,体悟作者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二,借助范例,洞察表达。结合课文中的典型语段,以统整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其三,依托情境,展示成果。借助确定的“赏魅力风光,做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题,要求学生明确宣传内容,并以多样化的成果,历练表达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其四,梳理资料,撰写文稿。要求学生以单元最终的习作为方向,结合掌握的表达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归类、加工,必要时可进行适当补充,撰写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五,迁移方法,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介绍自己所选择的一处景点,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补充内容,完善习作。

三、从情境到平台,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

(一)根据真实需要,设置情境任务

基于单元内容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师确立了“赏魅力风光,做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学习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确定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能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以动态的形式分享成果。基于此,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任务:“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将在我市举行。请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参加,向外国嘉宾展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由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不仅有自然风光,还包含文化、精神等,仅依靠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需要学生将美术、数学、摄影、信息技术等不同的知识、能力融入学习活动中,进行内化与吸收,才能形成最终的学习成果。

(二)根据关联学科,组织实践活动

跨学科学习思维下,学生积累的知识与能力是彼此关联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明确学生在活动中要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展示成果的形式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完成任务一中,当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和任务要求有所了解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了我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景点以及相关概况,并完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阅读地图”。这就需要运用科学与地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提取相关信息、明确地理位置、标注地图位置等,学生对我国所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形成整体上的了解。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地理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2.在完成任务二中,教师要基于创设的情境,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作者视为情境中宣传自己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带着我们一起前往文化遗产景点游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就可以让学生将学习过程视为跟着宣传达人马克·吐温一起游历威尼斯,感受威尼斯作为世界水都的样貌、神韵……在这样的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生动,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这样,为学生后续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表达方法的支撑。

3.在这个单元中,略读课文《金字塔》是非常独特的文本,由两篇不同的文本组成:一篇是语言优美的散文《金字塔夕照》,一篇是表达严谨、准确且形式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教学散文《金字塔夕照》时,教师重点聚焦文本中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与生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形式上与《金字塔夕照》进行对比,以直观的方式感受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并茂的表达效果,理解金字塔不可思议的特点;接着,将这一篇文本的学习与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强化学生对金字塔特点的感知;最后,与单元习作进行关联,让学生思考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怎样进行表达。如何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结合的方式,展现自己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如可以用具体数字或者计算的方式,介绍中国长城每块砖头的体积和重量、展现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具体面积,让与会代表直观而具体地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4.对任务三中关联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现场,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在正式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将单元学习所形成的静态成果,以布展的方式进行直观再现,如宣传海报、具体图片、录音视频等;同时,将习作要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不断打开思路,丰富习作的内容。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口语表达的真实性,彰显单元学习的完整过程,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演讲PPT,将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实地考察等内容融入其中,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展示,这样能达成巩固和迁移表达方法的效果,为正式撰写文稿奠定基础。

四、从过程到成果,开展跨学科学习评价

语文新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对第三学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围绕发现的问题,搜集资料、整理相关的观点与看法……能主动梳理、记录可供借鉴的语言运用实例,比较其异同,积极运用于不同类型的写作实践中……”这为践行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指导。由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较长,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积极开展过程性、持续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跨学科学习。

针对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教学评价要从目标着手,充分观照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展开。对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评价,教师设置这样的评价标准:其一,遇到问题与学习需要,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主题,对资料进行遴选与甄别;其二,能够运用所筛选的资料真正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补充相关资料;其三,能够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和价值,多角度地进行表达,高效、优质地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评”一体化落实的关键是要将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下“以结果论英雄”的固有认知,将评价融入学习的过程,辐射到具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不同的维度。如针对上述的任务一和任务二,可采用交流访谈、查阅汇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情境任务中“宣讲人”的要求,可结合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的表现设定四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其一,介绍的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展现所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独有特点;其二,介绍过程中语气连贯、语速适当、节奏鲜明,能以相应的表情以及身体语言,强化介绍的整体效果;其三,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直观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四,主动运用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具体介绍;其五,能够针对现场观众的意见,及时补充和调整自己的介绍内容。

总之,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来看,每一门课程不仅有着自己独立承担的教学价值,更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打破传统理念下学科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达成所有学科共同育人的目标。这需要教师从语文课程出发,创设真实性的表达情境,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进行思考、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凌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场域、活动[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 (3):4-9.

[2] 刘巧亮.指向跨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跨界学习实践[J]. 小学语文教学, 2023(16):7-1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