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教材特点提升读写能力

2024-08-03 00:00:00苏碧颖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开展读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为单元读写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文本的特点,通过以问促读、以想促读、以辩促读、以写促读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思辨力、表达力,让学生在读写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读写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2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语言运用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完成。语文读写实践活动,要紧扣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合理选择单元板块内容,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中,逐步提升欣赏力、想象力、思辨力和表达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以问促读,提升欣赏力

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的方式统整单元内容,单元的不同板块既单独存在,也前后贯通,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单元课文,开展指向表达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问”与“读”的交互实践活动中,体会言语表达的秘妙,获得不pDR8od4vqb1nxDbOIzui+SjUg8wqe83B3XEe+OTfi5g=同的情感体验,提升欣赏力。

(一)单篇细节追问,丰富情感体验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深厚的文章,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能引发学生感同身受,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教学这样的文章,教师要抓住文本精彩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入思考、反复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体会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情感体验上。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呢?教师可采用细节追问的策略,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首先,教师以“醒来,枕边一片湿”这句话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梦中难忘的场景有哪些,并对特别有感触的地方进行批注。接着,让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细节描写的句子,如“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等,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哪些词语深深地刺痛了自己。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父亲对“我”的爱。最后,让学生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第二次受到情感的震撼。这样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父爱产生共鸣。

(二)单元整体追问,感受表达之妙

统编语文教材虽然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单元内容,但不同课文的训练要求和训练重点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梳理和对比单元内容中开展思维训练,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表达的精妙。例如,《太阳》和《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基于此,教师在学生学完这两篇课文后,开展单元整体追问活动:从这两篇不同的课文中,你可以学到哪些说明方法?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梳理介绍不同事物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于是,学生在整体回顾这两篇课文后,能准确总结出它们在表达上的相同点:都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主题鲜明、突出,有条理性。同时,学生还总结出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点:《太阳》这篇课文语言平实,容易理解,主要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松鼠》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松鼠的外形、性格和生活习性等。这样的追问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介绍不同的事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还让学生准确地体会到不同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以想促读,发展想象力

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开展跟进式想象阅读活动,让学生由所阅读的内容想象开去,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单篇猜测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开展猜测想象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猜测故事情节,顺着故事情节进行猜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是预测阅读策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语文要素之一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基于此,教师把“猜测与推想”作为学习主题,让学生一边阅读故事一边想象画面,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猜测: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这是一间怎样的老屋?……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插图进行猜测:图中的老屋为什么那么慈祥?老屋为什么要坚持下去?……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猜测:老屋为什么让动物们住在里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向老屋请求住进去?你为什么会这样猜测?…… 这样,学生根据课文的题目、插图、内容对故事情节和故事结局进行大胆猜测,不仅为单元习作“续写故事”打下了基础,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单元生活联想,拓展文本内涵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学其中的《观潮》一文时,如何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呢?教师先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再联系生活想象“闷雷滚动”“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通过想象,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内容,还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想象力的发展。

三、以辩促读,促进思辨力

语文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梳理材料、理性表达个人观点,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发展。

(一)单元阅读比较,促进辨别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中外优秀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凝聚着世界各族人民的智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如何让学生读懂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呢?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辨别不同的神话故事,提升学生的思辨力。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神话故事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等四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呢?首先,让学生初读这四篇课文,从整体上感受每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如盘古化为万物、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肝脏再生、女娲补天等;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尝试比较这几个故事的神奇有何异同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每个故事神奇的地方继续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故事的神奇。这样,在阅读比较中,学生获得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单元阅读梳理,促进理性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有意识地选编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课文,在高年级还专门编排思维单元,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理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说理文单元,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四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梳理性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是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说理方法运用到口语交际“辩论”中,在表达与交流中掌握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的方法,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四、以写促读,提高表达力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阅读是吸收,表达是倾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习得写作技法,实现阅读与表达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一)单篇拓展练笔,习得表达技法

学生表达力的提升离不开语用实践,是从文本发现向拓展延伸的实践过程。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由此可知,单元训练重点是“体会”和“表达”,也就是注重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个语文要素呢?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在比较、对话中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密。其实,课后的“小练笔”也提示教师:“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因此,教师这样设计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并说说这段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二是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写出了猫的什么特点,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三是让学生说说作者如何写出对猫的喜爱,即运用拟人和反语的方法进行表达;四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五是让学生回忆某种小动物,想想它们身上是否也有这样看似前后矛盾的性格特点;最后,安排小练笔——“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小练笔,就是拓展性的表达实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力。

(二)单元比较练笔,习得表达技能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引导学生展开习作活动。习作单元里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给学生提供习作范例。因此,教师要对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进行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这两篇课文,发现它们在写作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学生发现,前者选择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小鸟,后者选择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草地,虽然这两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选取不同的事物,但在“留心观察事物”这一特点是相同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密码,习得表达技能。这时,教师就可以安排练笔实践:从“校园的早晨”“与众不同的芒果”“过马路的蜗牛”等对象中选择一个片段来写,要体现“留心观察”的要求。此时的练笔,就是适时的拓展练笔,学生经历了“阅读理解—比较分析—表达习得”的实践过程,实现了阅读与表达的无缝对接。

总之,单元读写实践活动要紧扣教材文本特点,让学生在以问促读、以想促读、以辩促读、以写促读等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掌握语用规律,发展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许德斌,高正和.统编教材单元“写—读”要素剖解和教学实施: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21):61-66.

[3] 许德斌,郭仕红.统编教材单元“写—读”实践的四重学力[J].教学与管理(小学),2023(14):32-35.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