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汉字的载体作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汉字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汉字是图像、汉字常“ 变脸”、汉字是故事、汉字有“基因”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转化智慧、理解字形演变的价值、体验汉字的朴素观念、发现汉字传承的力量。这样发掘汉字的文化基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13-03
中华上下国五千年文化的一脉相承与发展,得益于汉字。尽管时代变迁,但在汉字的经脉里,文化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定力和生命的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汉字的学习不只是工具的学习与运用,更是人文的体味与传承。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汉字这一文化载体,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汉字是图像,感受由图到字的转化智慧
甲骨文大部分是象形字,也就是说,汉字是因形而生的,象形是先人造字的根本方法。在汉字教学中,可利用该造字方法,将汉字还原为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甲骨文是图像与汉字的桥梁。学生徜徉在古汉字的桥梁上,发现先人认知事物、捕捉事物特点的过程,感受由图到字转化的智慧,建构起图像识字的方法,形成文字是图像的识字意识。
【案例】图像识字认识“人”
1.借图识字,关联特征
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中画了什么?
生:画了两个人在看风景。
师:(随机拿出“人”识字卡)看看我们的祖先最早创造出来的“人”字?哪些地方像“人”?
生: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弯着腰,伸出双手。
师,请同学们表演“人”。古人是怎么创造出“人”字的?
生:它像一个人,弯着腰,伸手做事。
师:后来“人”字变啊变,从原来侧身弯腰慢慢变成一撇一捺的“人”字。
2.放大特征,文字溯源
课件出示:
【案例分析】
“ 人”字教学,教师利用象形造字法,结合课文插图“ 两个‘人 ’在看风景”,将汉字还原为图像,引入甲骨文的“ 人”,引导学生发现“ 人”字的形状特点。由图到字的转化,正是“ 人”字的起源。这样,学生在汉字溯源中,感受到先人造字的智慧和汉字丰富的内涵。
二、汉字常“变脸”,探寻字形演变的价值
汉字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脸”。随着社会观念、审美、书写工具等因素的变化,汉字的字形、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汉字的意义会有所延伸和拓展。汉字教学中,关注字形的变化,探寻不同字形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对学生理解汉字、感受其背后的价值是有帮助的。
【案例】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绝句》中的“融”字。
1.语境识字,理解意思
师:(出示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请大家结合批注,说说诗歌的大致意思。
生:泥土湿软了,燕子飞翔着,河边的沙地暖乎乎的,正睡着鸳鸯呢。
师:从诗中的“飞”和“睡”两个字,你仿佛看到燕子与鸳鸯怎样的表现?
生:一个“飞”字,仿佛看到燕子活泼忙碌;一个“睡”字,仿佛看到一对春困中懒洋洋的鸳鸯。
……
师:一个“暖”字,写出了鸳鸯在春日里的恩爱与满足。那么“融”字怎么理解呢?
生:注释里说是“湿软”的意思,可是“湿软”和燕子的“飞”有什么关系呢?
2.汉字变脸,探究意蕴
生:“融”是从泥土里或房子附近爬出好多虫子。
师:为什么会爬出好多虫子呢?你们猜想一下。
生:泥土太潮湿,逃出来了。
师:我们来看一句节气的谚语:“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你明白了什么?
生:春天,天气变暖变潮湿了,冬眠的小虫子醒了,出来活动活动。
师:“融”和谚语中的节气“惊蛰”有关系。到了惊蛰,地面变得湿软了,虫子就能从地里爬出来。这么多的虫子,自然引来了燕子的忙碌了,诗人的观察好细致。
师:课文对“融”的注释是“湿软”,你观察“融”字的偏旁和前面变形的融字,认为还有什么意思要补充吗?
生:地面上爬满了很多的虫子。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紧扣“ 融”字开展教学。教师利用甲骨文、金文与楷书中“融”的字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寻意蕴,发现“ 融”的本义,并对诗句中的“飞”字进行解释,这样激活了“ 融”字的文化基因。探寻汉字的过程既是对汉字文化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汉字文化对话的过程。
三、汉字是故事,体验汉字“现场”的朴素观念
哲学家维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是经验的总和,语言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汉字作为语言的符号,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一套完备的符号系统,先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至今仍留存其中。大部分汉字叙述、承载并概括着我国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故事。把汉字当故事读,或回归汉字故事“现场”,学生就能体验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拓宽“我的世界”。
【案例】“餐”字的教学,回归汉字故事“现场”
话题切入:为何称好吃的、有档次的饮食叫“大餐”“美餐”?而一般街头巷尾的饮食不称“小餐”,却称“小吃”呢?走进“餐”字的故事“现场”就清楚了。
故事“现场”:一场大火之后,森林里一片狼藉。灰烬里有只野猪被火烧死,全身漆黑,一身肌肉成了黑炭。一群狩猎者,手持木棍。他们发现了这只被烧焦的野猪,欣喜万分,希望这是一顿“烤肉宴”。于是,他们迅速围过去,伸手去取。不料,“烤肉”一碰成了粉状的焦炭,只剩几根粗大的骨头。大家面面相觑,无奈扔下手中的骨头,准备离开。有个小伙子,发现扔下的骨头断成两截,骨头里满是嫩豆腐般的东西。小伙子手拿
,哇,好鲜美!他继续用木棍敲起来,骨头里的“美味”让他乐此不疲。同伴见了,也试了试,尝到了从未尝过的美味,享受极了。
话题延展:餐本义指“享用山珍海味般的美食”。街头的小吃能比得上如此美味吗?自然不能。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流传着这样的饮食习惯,如胴骨煲、胴骨火锅,很多“吃货”还会用吸管吸食美味的骨髓呢。
【案例分析】
汉字是有着朴素观念的抽象了的符号。“ 餐”字的教学,还原了先人对食物探寻过程和简单的饮食方式。故事是形象的,把汉字当故事读,或回归汉字故事“ 现场”,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让学生发现汉字及其部件中藏着的密码,这种密码正是汉字的文化因子。
四、汉字有“基因”,发现汉字传承的力量
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让它绵延几千年而愈加鲜活。汉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它的基因,并感受到它的“繁殖力”呢?
(一)部件“繁殖”
汉字的文化因子,就像家族的基因一样,非常强大。汉字的部件是最有“繁殖力”的基因。如汉字“学”“教”“觉”三个字依赖什么基因来“繁殖”的呢?
【案例】关联识字“学”“教”“觉”
4.师:再来看一个汉字“觉”。比较“学”与“觉”,你发现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是怎么理解的?(“学”后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得了真相就叫“觉”)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不难发现汉字不是独立的,其部件所表达的意义存在关联。这些因意义相同而关联的字存在相同的“基因”,这些基因让汉字不断“繁殖”,创造出新的汉字群。“学”与“教”因开蒙的那块“布”而“繁殖”,“学”在“教”的约束下开蒙;“觉”在自己的发现中开蒙,“觉”与“学”,因不同的力量而获得开化,开蒙成为这两个字的“基因”,即部件。部件“繁殖”,让汉字因文化而栖居。
(二)“基因”突变
在汉字“繁殖”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出现进化现象。有的形近字,虽然形相近,但文化基因完全不同。在形近字辨析中,如果不能发现它们的“基因”突变,就会混淆它们各自的特征、意义。形近字的“基因”突变,从另外方向上呈现出汉字因文化而存在的特点。
【案例】“皿”“血”“罒”
“皿”“血”“罒”是三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字义是区分形近字的法宝之一。皿,器皿,是碗、盘、杯、碟一类用器的统称。作为部件,称为皿字底;含有该部件的汉字,一般呈上下结构,出现在下部,如“盖、盛、盘、盆、盒、盏”等字,表现出器皿的承托功用。血,甲骨文写为,像祭祀的器皿中盛着一团牲畜的血液的样子,本来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含有该部件的汉字一般都是左右结构,如“衅”。罒,是“网”的变体,一般出现在“罩、罪、罚、罗、置”等上下结构的字的上部,充分体现了“网”的特点。
【案例分析】三个形近字中,“皿”与“血”有部件“繁殖”现象,但“ 皿”“血”与“罒”,意思完全不同,没有关联性。我们暂将其理解为“基因”突变。因此,形近字不一定都是相关的“基因繁殖”,也有完全不同的“基因”存在。
部件“繁殖”和“基因”突变,是关联识字教学的两种思路:一种是根据“相同基因”去寻找关联汉字,形成“汉字群”;另一种是根据“基因”突变而造成汉字没有关联的形近现象,可从意义的视角去辨析,感受文字背后的“基因”的传承与变化。在汉字教学中,关联识字让学生发现汉字的“基因”,并感受到汉字的传承力量。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自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撼山容易,撼汉字难。汉字的生命就是信息的生命和文明的生命。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掘汉字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吕俐敏.爱上汉字课[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