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内容链·知识链

2024-08-03 00:00:00姚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选编了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学习经典,提升文化自信。但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年代久远,语言表达形式和现在明显不同。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基于文本,适时链接关于背景、内容、知识方面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在诵读、对话、思考、浸润中联通文化血脉,形成文化记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本链接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09-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 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出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标同时强调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小学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基础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但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难度——文本年代久远,语言表达、人物思想等和现在有明显变化,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何跨越历史障碍,找寻“语”和“文”的契合点,实现当代学生与古典作品的顺利对接?GmY0d2SyHekT7PZGU9i1kQ==笔者认为可以立足教材,基于文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引入关于文本背景、内容、知识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在诵读、对话、思考、浸润中联通文化血脉,形成文化记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背景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背景链”即以文本为中心,选取有助于解读文本的参考性、提示性资料进行链接,包括作者生平、主人公介绍、写作时代以及事件的社会影响等。

(一)链“小传奇”,具体感知人物形象

文言文对人物的介绍往往是标签化的,如“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这些标签化的介绍,学生其实并不理解。教学伊始,教师可适时链接人物的一些传奇小故事,以帮助学生更立体、灵动地了解人物,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情境再现《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王戎是什么人?

生: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介绍。

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但是,对一个人的了解,光看注释里的介绍是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王戎的一个小故事。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可能会更了解他。

[人物小传奇之王戎看虎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大人去宣武场看老虎。老虎突然扑向栅栏,大声吼叫,惊天动地。栅栏旁边的大人、孩子吓得四散奔逃,有的狂呼乱叫,有的跌倒在地,有的号啕大哭,只有王戎镇定自若,面不改色。在看台上的魏明帝看见了,对王戎大加赞赏,认为他长大以后一定很了不起。

王戎为什么不害怕呢?因为他经过观察、推理和判断,知道老虎逃不出笼子,所以不用害怕。 ]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聪明,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师:对。王戎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也是讲他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文章,借助注释,看看文章中的王戎聪明在哪里。

【教学分析】

一个鲜活的故事,激活了一堂课。课堂伊始,学生就从《人物小传奇之王戎看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于是,王戎的形象就立体起来了。根据人物这一特点,学生回归文本,展开了有效的学习。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作者,都是教学的关注点。在教学时,适当链接作者或者文本主人公的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链“背景小故事”,助力解读文本主题

文言文写作时间久远,加上表达含蓄,学生往往只能读出浅层意思,而不能理解深层含义。在文言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背景介绍往往只是短短的两三句,导致学生对背景只是一知半解。笔者认为,适时链接背景小故事,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初步体会文本的基本情感,为学生更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情境再现《少年中国说》】

师:“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中的“今日”是什么意思?

生:“现在”的意思。

师:梁启超写的这个“今日”是什么时候?那时候又发生了什么呢?请看《背景小故事之戊戌变法》——

[背景小故事之戊戌变法

1900年,当时的清政府昏庸无能,国力衰败,面对外国列强的无理要求,只能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 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提倡学习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但变法很快遭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镇压,历时103天就宣告失败。

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理想。在日本,他创办了《清议报》,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下这篇《少年中国说》。 ]

师:读了这个背景小故事之后,再看“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梁启超写这句话时心中满怀怎样的情感?

生:对腐败的清政府的愤怒,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师:很好。结合背景小故事,我们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分析】

一个生动的背景故事,升华了一堂课。课前,学生对清末的历史其实是不甚了解的。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当课堂链接了《背景小故事之戊戌变法》后,学生了解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从而结合文本,深刻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借背景资料,了解作品的大语境,这样能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在教学中,只要背景资料引用得当, 学生就能很快地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二、内容链:进行迁移运用

“内容链”即以文本为中心,根据内容逻辑,引入不同的文言文本,进行拓展迁移的资料链接。这类资料主要以同一主题、同一要素为逻辑进行整合。适时链接同类文言文,让学生进行迁移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一)链“同类主题”,深度理解人文内涵

经典的文言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统编语文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主题非常鲜明,涉及经典故事、寓言传说、贤人语录等。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理解内容。拓展阅读文言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类主题的文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同类主题的文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情境再现《囊萤夜读》】

师:《囊萤夜读》是发生在夏夜借萤火虫之光读书的故事。其实,除此之外,古人在读书时遇到没有灯光照明的情况,还想出了很多办法。请看下面两则小故事。

[孙康映雪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师:请大家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则故事各讲了什么。

生:《孙康映雪》讲了孙康在冬天借助雪的反光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讲了匡衡在自己和邻居家墙壁上凿了个洞,借隔壁的烛光读书的故事。

师:两位少年与车胤有着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三人都是想尽办法“借光”读书,都是勤奋学习的少年。

师:是的,三人都是“追光少年”,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奋,才会在长大后学有所成。这也正是这些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分析】

一组同主题的小古文,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在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仅基于教材内容,就课文教课文,那么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会是单一的、肤浅的。当链接了《孙康映雪》《凿壁偷光》这两篇同类小古文后,学生在不同的“追光”故事中叠加感悟。这样,“勤奋造就成功”的深刻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在学完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适时链接同主题的小古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主题,获得丰富的文言知识。

(二)链“同类要素”,迁移习得文言之法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得法”。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有自己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制订教学方案,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鉴赏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不多,只有14篇。就数量而言,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学生缺少迁移运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同要素的文言材料,进行拓展链接,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情境再现《学弈》】

师:同学们,学完《学弈》这篇文章,你明白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吗?

生:作者阐述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这个观点。

师:很好,作者是通过什么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的呢?

生:作者没有空洞地讲道理,而是通过两个人同时跟弈秋学弈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这件事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师:是的。这就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你觉得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和讲道理来说明观点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呢?

生:我觉得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更能说服别人。

师:有道理。古人就很喜欢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下面这一篇《楚人学舟》的故事,也是这样来说明观点的。请大家来说说,这则故事的具体事例是什么?作者借这个事例又想说明什么观点?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

生:这个故事讲了楚国有一个人,他在开始学习驾驶小船不久之后,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所以就马上告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结果技术不过关,吓破了胆。 作者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有点小成就便骄傲自满。

师:你看,通过具体事情来说明观点,就更清楚、更具说服力了。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

【教学分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楚人学舟》这篇文言文,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迁移阅读中,学生运用、掌握了语文要素,巩固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学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适时链接同类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迁移运用所学方法。

三、知识链:积淀多元文化

“知识链”即以文本为中心,挖掘文章中学生不了解的知识点或需要思考辨析的地方,拓展“小百科”资料,进行文本资料链接。适时链接文本的知识让学生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链“知识盲区”,拓宽学生知识广度

文言文距今久远,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完全不了解的知识盲区。这些知识不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而涉及科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领域。在文言文教学时,遇到这些知识盲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知识“小百科”资料,展开跨学科资源整合,让学生在学科融合阅读中拓展知识面。

【情境再现《书戴嵩画牛》】

师:《书戴嵩画牛》是苏轼题写在戴嵩《斗牛图》上的一篇“题跋”。

生:什么是“题跋”?

师:题跋属于书画艺术的范畴。我们来看看关于“题跋”的知识小百科。

[知识小百科之“题跋”

在古代,人们看到一幅画或读一篇文章后,会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写下来,这就被称为“题跋”。题跋是写在字画、书籍、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是“题”,写在后面的是“跋”,“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尤其对书画鉴赏有重要的作用。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就是苏轼看到戴嵩的《斗牛图》这幅画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就是他为这幅作品写的题跋。

除了苏轼,清朝的乾隆皇帝看了《斗牛图》后,也写了题跋,看来《斗牛图》还真是广受读者好评啊! ]

师:阅读《知识小百科之“题跋”》后,你了解题跋了吗?

生:我知道了。原来这篇文章是苏轼写在《斗牛图》上的一段文字啊!我们的传统文化可真有意思!

【教学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一篇题跋,这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形式是学生生活中不大接触到的知识盲区。教学时,抓住题跋,进行知识链接,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就能清晰了解这种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适当的知识链接,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链“思辨核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文言文是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瑰宝,有许多能引发人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而这些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师可通过链接知识百科,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进行深度研讨,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情境再现《书戴嵩画牛》】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无论做什么都要请教这个领域的行家。

师:好一个苏轼,短短百来个字,讲一个故事,写两个人物,说明一个道理。故事中的小牧童是勇敢的,他敢于向大画家挑战、质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我们今天不妨来向这篇文章挑战,向牧童挑战,向苏东坡挑战,看看他们有没有“谬矣”。

[知识小百科之苏轼观牛

苏轼有放牛的经历,他在黄州时,在东坡开垦了一块地,每天都下地干活,还买了一头牛,称它“黑牡丹”。他发现:有一种水牛打架时,尾巴夹紧在两后腿间,一上场就发虚,把全身力气都用上了。这样的牛容易输。还有一种,打架时尾巴垂在腿后,或尾巴左右晃动,这样的牛很放松,比较凶猛,容易取胜。

知识小百科之张录诚观牛

画家张录诚也有养牛的经历,再看看他描述的斗牛场景:他曾在天山牧场生活了18年,对牛特别了解。他说:通常,阉割过的公牛比较驯顺,别说争斗,就是被人鞭打时尾巴也会夹起来。而未经阉割的牛野性十足,两牛相争,公牛尾巴何止是翘,简直就像挺拔的棍棒一般。 ]

生:我发现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也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师:结合资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牧童、苏轼的观点都没有错,但都不够全面,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向权威挑战,也不能“尽信书”,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学分析】

苏轼写这篇题跋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要善于向行家学习。但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苏轼认为的行家——牧童,他的观点也被发现是不正确的。在链接两篇知识小百科后,学生得出了“不盲从权威”的结论。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思想的启迪,还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在文本的思辨处进行适当的知识链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有助于学生形成共识,并产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

总之,教师通过“背景链”“内容链”“知识链”三个方面的链接,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或建构语言,或发展思维,或提升审美,或传承文化,为学生打开了文言文的文化渠道,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由文字走向了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程秀. 高中文言文“台阶状”教学设计运用研究[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9.

[4] 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2(29):29-36.

[5] 彭辉鳌,刘立芳. 小学文言文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2(12):14-17.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