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种文化”的教学策略

2024-08-03 00:00:00罗树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6期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如何充分发挥“三种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采取“比”“习”“增”的策略;对革命文化,可采取“融”“传”“升”的策略;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采取“理”“扣”“联”的策略。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受到“三种文化”的熏陶感染,树立文化自信,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程;三种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6-0001-0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光明日报》2020年1月21日第1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高度重视课程、教材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上的作用,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种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

“三种文化”的内容是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三种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一、“三种文化”的内容分析

(一)“三种文化”在教材中的占比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高度重视。在语文新课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连用出现10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词出现25次,“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出现15次。从“三种文化”在语文新课标中被提及的频次,就不难看出语文课程在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上的重视程度。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据统计,现行统编小学语文12册教材中,一共有 95 个单元,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有 49 个,所占比例高达 51.6%,和之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单元的 27.7%相比,提高了近一倍。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统编语文教材,总计编入革命文化类课文69篇,其中小学选编40篇,初中选编29篇,约占课文总数的14%。据悉,2024年秋季修订的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科书,“三种文化”的内容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增补。

(二)“三种文化”的载体形式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革命文化“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

(三)“三种文化”的育人价值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成为那东西,/那东西成了他的一部分……”小诗充分说明学习内容对青少年的重要意义。之所以大幅度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占比,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吉林日报2019年3月25日)小学语文在课程思政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种文化”的育人价值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了解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解其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使学生体悟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旨在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旨在让学生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旨在培育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三种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成果丰硕。下面的三个策略,是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教学的点滴经验。

1.比——比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形式丰富,如古诗词、小古文、名言警句等。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可以是诗与诗的对比,如同样是写雨,《江南春》《春夜喜雨》《芙蓉楼送辛渐》,各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还可以是诗歌与名言的比较、诗歌与文章的比较。这样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2.习——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编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只是沧海一粟。如何让学生学一篇、知一类,教一篇、通一片?这就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一要关注首篇、首次教学。小学阶段,教学第一首古诗、第一首词、第一篇文言文等,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方法的渗透。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小古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积累、熟读成诵,还要把学习小古文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等,巧妙地传授给学生。二要常用常新。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之后,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三要融会贯通。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中,出现多个“之”字。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已经学了十多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自主去分辨“之”字的意思。

3.增——增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编入教材的内容犹如一扇窗,为学生打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增补、拓展等方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把《司马光传》中对应的文言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教材中呈现的只是节选《司马光传》中的两句话而已。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被司马光救起的人是谁吗?”进而增补“司马光与上官尚光”的故事,给学生讲一讲“感恩亭”的故事。这样的增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立体、丰盈又灵动。

(二)革命文化教学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求用好红色资源,以革命文化教育为核心,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推动革命文化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1.融——融入革命精神产生共鸣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处在幸福和平时代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革命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因此,教师一定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真实感受战争的紧张、革命的艰难。教师可以通过纪实的影像资料、电影、图画书等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祭扫烈士陵园,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军事博物馆等丰满革命人物的形象,让鲜活的革命人物形象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可以通过朗诵、课本剧表演、采访身边的英模人物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悟,激荡学生的情感。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时,教师抓住革命烈士方志敏的语言与独白式话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也可以抓住人物对话,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走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教师还可以通过背景资料、阅读链接、一篇带一本等教学策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同频共振。

2.传——传承革命精神形成共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是革命精神、革命理想的载体,它将革命年代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进行协调组织,让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情怀历经时代更替、历史变迁后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在经年累月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革命文化教育强调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对美好生活产生向往之情,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进而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这种文化传承站在整个民族的生命高度看待革命的价值,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以狭隘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生命。革命文化所体现的气节,代表了革命前辈、革命英雄独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与品质,是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传统。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为我们还原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对学生产生引领和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对革命文化产生认同感。回忆、认同、传承、延续,是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一种演进路径开展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

3.升——升华革命精神铸就品格

革命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开拓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的凝聚,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革命精神谱系在传承、延展中不断生长,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选编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进入语文教材,目的就是用革命精神谱系铸就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依托人民英雄纪念碑、军事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展开引导,让学生追随革命先烈的脚步,在现实场合中学习革命文化内容。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一文时,教师可补充资料,带领学生走进“一曼大街”。赵一曼在东北抗日前线从事革命活动,英勇就义后,老百姓为了纪念她,将当年她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命名为“一曼大街”。这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过去和现在联结,使学生感受到时空的交汇,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内心升腾起理想信念。除了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还要拓宽渠道、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阅读链接,升华革命精神。比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教师链接李大钊之孙李宏塔,了解他们一家清正勤俭的家风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的。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学策略

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而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教学研究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新快,教材在增删、修订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往往变动最多;二是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挖掘出它的独特价值。

1.理——厘清哪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既可以归入革命文化,又可以归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开国大典》等。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文内容归类上存有疑惑。厘清课文是否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方便划分内容的隶属,我提出两条标准:一是时间上,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界,凡是描写、叙述1949年以后发生的故事,均可考虑放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以此为标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就可以归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凡是反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课文,均可归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等,是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美丽富饶、繁荣昌盛的;《草原》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青山不老》反映的是保护环境,表达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赞美的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千千万万模范人物。厘清课文的归属,有利于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2.扣——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定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准则。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对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推进课程思政。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教师不仅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心如刀绞的内心世界,还要紧扣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为了守护新生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不受帝国主义的威胁,为了保家卫国,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连主席的儿子也不例外。这里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我们可以把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六年级上册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整合在一起,以“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学习主题,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群文阅读。

3.联——联结我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现实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教材的编审、修订有严密的内在学科逻辑与审订周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很难实时更新到教材中。如何及时将这些内容纳入教学,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时,教师可以把神舟十六号、十七号、十八号飞航等相关内容推荐给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或开展以“太空梦”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

除了联结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内容,我们还可以把一些传统课文与时代新思想进行联结。如将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联系;将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与“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相联系。这样与时俱进,通过链接、联结等策略,或进行跨学科学习,或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让鲜活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以文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体。它们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现课程育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思政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值得我们持续深入地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方德佺.小学语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12):22-24.

[3] 吴舒莹,黄丹怡.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3(20):25-28.

[4] 杨秋媛.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J].七彩语文,2024(41):54-56.

[5] 冯琛莉.指向提高学习“三度”的古诗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5):45-47.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