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抑郁症,不太想吃药,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可以试试心理治疗吗?”
“当然可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作用方式不同,副作用也是相对的。”
很多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心理治疗。我们都默认心理治疗不会有副作用,或者从未考虑过心理治疗有没有副作用。事实上,超过75% 的心理治疗师都会忽略心理治疗对来访者的副作用,甚至当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出现明显恶化时,治疗记录里也不会提及“恶化”二字。
心理治疗如果也像药物的说明书一样,明确标注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那么我们在选择做心理治疗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心理治疗会有副作用。
在药物治疗中,副作用如何定义呢?副作用是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在这里,我们暂时借用国外学者对心理治疗副作用的定义:心理治疗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治疗目的以外的非意愿性事件,这些事件会给患者或其周围环境带来负担。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像服用药物一样,心理治疗也会让人上瘾。比如,有的来访者会说:“医生,我不想出去交朋友,他们不会像你一样理解我。我遇到事情了,就想来和你说一说,心里感觉舒服多了。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心理治疗师为来访者提供了共情、接纳、尊重的人际互动模式,对于某些来访者来说,心理治疗室似乎成了避风港。这有可能导致来访者对现实失望,消极应对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心理治疗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副作用,就将损害来访者建立现实关系的能力。
没有人想要终身服药,同样,来访者走进心理治疗室的目的,是更快地走出心理治疗室。我们要警惕来访者依赖心理治疗师的同时又回避现实关系的时刻,它在提醒我们,副作用正在发生,我们要面对和处理它。
“我记不清了,好像有人把我按在沙发上,掐住我的脖子,我的脸上都是血,太可怕了!”
这个场面最后被证实是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来访者在小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这个场面一直在其记忆中挥之不去。
有些心理治疗师过于强调过去的体验对现在的影响,比如梦的解析、自由联想等无意识的探索,这有可能会让来访者出现错误的记忆。
心理治疗的过程需要来访者面对过去回避的问题,或者唤起埋藏已久的痛苦记忆。这样的时刻,容易诱发来访者的高情感表达。
“我觉得小时候我爸打我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自从我爸我妈离婚后,我就没有见过我爸了,他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现在的我变得和他一样,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这几乎让你不得不意识到他对你的影响,太难接受了。”
这位来访者在谈论父子关系时显得有些烦躁,不久后,他重新开始通过酗酒来排解情绪。
对于一些本身具有不良应对方式的来访者来说,情绪“上头”后,他们可能就会采取一些不良应对方式,如酗酒、滥用药物、强迫行为、暴食等。
虽然心理治疗的原则要求心理治疗师保持价值中立,但心理治疗师很难做到真正的中立。心理治疗师的经历、人格、价值取向,会对来访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何况,每个心理治疗流派本身就有不同的取向。
“我整天无所事事,只能躺在床上,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朋友。这些想法出现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不是事实,我只是生病了。我努力使用学习的技能,和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但我花了太多时间,一整天过去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部分来访者的反馈是,在行为认知疗法中,他们获得了一些新的观念,反而更加纠缠于新观念和核心信念的辩论,但这对生活的改变却很有限。对于这种情况,来访者一定要和心理治疗师讨论,看看自己是否能正确使用心理调节技能。如果这个技能不适合来访者,那么他就需要其他的情绪排解办法。
通过暴露反应预防、治疗强迫症的患者,也许会在强迫行为得到改善后又出现新症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一段时间内可以改善症状,但患儿之后也有可能出现黑暗恐惧和尿床等新症状。
比如,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正和一群小朋友玩耍,他的父亲突然冲过去,冲着这个孩子大声吼道:“你赶快跟我回家!”周围的孩子都被吓了一跳,然后跑开了。连我在旁边听着也很害怕,想让这个父亲闭嘴。只有这个孩子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他开始往家里走。
他可能长期待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已经变得情绪不敏感了。认知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确实能帮助来访者对某一事物逐渐变得不敏感,但也可能会降低来访者对其他事物的情绪敏感度。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心理治疗的副作用和药物的副作用一样,并不是总会出现。而且,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比如,具有低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援、拥有高经济负担和严重家庭问题的来访者,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恶化。自尊水平低、成长愿望高等特征的来访者,也更容易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副作用。
面对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一方面,来访者选择有经验的或者有督导的治疗师,可以帮助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另一方面,来访者和治疗师坦诚讨论副作用的发生,也有助于减少副作用。
本文源自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项目编号:JKKPZX-2023-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