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建立健全“全量评估、典型评估、专题评估、专项评估”的四级项目后评价工作体系,以电网基建项目全覆盖后评估全覆盖为切入点,以提升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率效益为着力点,构建契合公司管理实际的“SDP”项目成功指数评价体系和标准化项目分类、标准化指标定义、标准化评分规则、以标准化权重矩阵和多维化成功指数为核心的“5+N”评价模型,挖掘大数据分析支撑作用,开发项目中台“电网智慧评价管理微应用”,实现项目线上智能评价与分析;依托全量后评价成果,拓展后评价业务应用范围,开展典型项目后评估和专项指标后评估,建立“问题清单、措施清单、预警清单”的后评价清单制管理机制,深挖项目投资规律和管理业务短板,推动典型问题整改和辅助投资决策,为提升公司投资管理水平夯实基础。
一、以“SDP数智赋能”为核心的电网基建项目智慧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主要做法
电网基建项目智慧评价体系以项目成功指数(SDP)为核心,搭建“项目中台+SDP”智慧平台,通过数智赋能聚焦智慧评价落地应用,重点分析电网基建项目前期决策流程、建设关键环节和投产运营情况,梳理制约精准投资的关键问题指标,提出细化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支撑后续精准投资辅助决策。
本成果构建了一个体系、一个应用、四级评估、一套机制,即SDP评价体系、项目后评价智慧管理微应用、项目后评估全覆盖下的典型项目评估、专题评估、专项评估、项目后评价全方位成果反馈机制及人才支撑保障机制。SDP评价体系依据项目实施成效评价项目总体成功程度,量化投资成效;项目后评价智慧管理微应用开发了项目评价及报告生成等功能,解决后评估分析不全和实效问题;四级评估因地制宜开展分类延伸评估研究,以此制定解决措施和建议,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保障投资项目闭环管理;成果反馈机制通过在市、县单位深化开展专项评估,建立“三清单+两循环”的管理机制,评价结果实时反馈至市、县单位。
(一)明确思路,建立项目后评估管理体系
1.坚持问题导向,确定整体推进工作思路
主动适应外部监管新考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转型升级新挑战,积极应对投资需求旺盛和投资能力下降的矛盾,充分挖掘存量资产效益,提高投资效率效益,公司以项目后评估发现问题为切入点,完善后评估管理工作体系,以项目为主体、以投资为主线,以数字化为抓手,以项目成功指数(SDP)为着力点,通过构建契合公司管理实际的标准化评价模型。
2.建立组织体系,明确各层级后评价职责
建立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后评估管理组织架构,印发《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界面、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在省公司组建由总经理任组长的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工作,把握任务总体方向和进度,协调决策任务的重大事项。
3.完善制度保障,为后评估提供管理依据
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法律和管理根基,公司坚持制度先行,基于《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实施规定》,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吸取外省管理经验,研究制定《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管理实施细则》,填补公司投资管理制度空白。该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后评估工作基本原则,完善线上全覆盖后评估、典型项目后评估、专题后评估在工作模式、评估内容、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4.充实工作内容,明确四级评估工作范围
以电网基建项目全覆盖后评估为主线,延伸开展典型项目评估、专题评估和专项评估。
全量评估:建立“投产三年必评估,逐年滚动全覆盖”的常态化后评估工作机制,开展2018-2019年投产项目全覆盖线上后评估。从决策执行评估、建设管控评估、效率效益评估三个方面,分别构建35~500千伏项目、10千伏及以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差异化设置项目标签和对应权重,量化不同类型项目成功度指数(SDP)。
典型评估:在全量评估的基础上,遴选目标指标得分低等典型电网基建项目进行深化评估。重点关注项目投资决策、建设时序、投入产出和投资风险等,主要包含项目全过程回顾、项目实施过程评估、项目运营情况和经济效益评估、项目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评估、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和持续性评估、项目输配电价监管规则合规性评估、项目评估结论。
专项评估:在全量评估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在市、县公司层面的深化落地及闭环反馈,通过全量后评估指标分解,深入分析影响指标得分的根本原因,定位项目管理薄弱环节,反馈至各相关专业部门,分类、分级差异化制定解决措施,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专题评估:在全量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某类型项目成功度指数(SDP)横向(同一年度各单位间排名)、纵向(不同年度同一指标排名)分析,遴选典型区域、典型类型项目开展专题评估,以提升精准投资管控水平为目标,深入评价项目或区域投资目的是否实现,管理薄弱环节和投入产出水平,为后续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优化流程,贯通项目后评价工作链条
1.明确流程优化原则
全面梳理项目后评估工作流程,融合项目储备、项目预算发布、项目创建、项目实施等分项业务流程,整合再造项目后评估工作流程,深化细化、专项规范,贯通项目后评价管理链条。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建议,明确关键节点和争议环节,使流程制度更具体化、定量化。同时,加强业务人员宣贯培训,确保市、县管理人员严格执行流程操作标准,实现从制度约束到责任意识提升转变。标准流程将项目后评价流程整合为一个链条,明确职责分工,涵盖业务工作各项流程,打通业务壁垒,实现项目后评估由条块化管理转变为全链条管控。
2.打通全量评估链条
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年度后评价工作统一部署,制定并印发公司年度后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省、市、县后评估工作。公司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利用公司信息化平台,完成全覆盖线上后评估设备关联、数据贯通、项目评估、结果分析、经验分享、报告生成等工作。市公司结合年度项目后评估工作成果,开展年度专项后评估,制定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预警清单。组织编制省、市公司年度后评估工作总结报告,将项目后评估成果及时反馈至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3.畅通外部支撑渠道
公司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开展典型、专题项目评估,省经研院、各市县公司根据工作计划委托符合业绩要求的独立咨询机构开展典型项目和典型专题评估。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各、市县公司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评估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咨询机构开展典型项目和典型专题评估基础资料收集、项目调研、报告编制等工作,编制评估报告。省经研院、各市公司按照职责分工,审查典型项目和典型专题评估报告,出具审查意见,上报公司发展部。咨询机构根据审查意见,优化完善评估报告。
(三)数字化转型,构建“项目中台+SDP”智慧平台
公司创新提出项目SDP指数概念,“项目成功指数”(SDP)是根据项目决策情况、建设管控情况、运行成效情况,通过系统标准化评价得到的项目总体成功程度,用于量化评估三级管理单位项目管理状况和投资成效水平,挖掘项目投资规律,辅助公司投资决策。
1.构建“5+N”评价模型,健全后评价指标体系
SDP指数核心是按照科学、合理、易用的原则,构建“5+N”评价模型。其中,“5”是5项标准化模型,包括项目分类、指标定义、计算公式、评分规则、权重矩阵。“N”为成功指数模型。
2.集成“项目中台+SDP”,实现智慧评价管理
依据项目SDP评价体系模型,完善项目中台评价中心服务,开发建设“项目中台+SDP”电网智慧评价管理微应用,实现全量电网基建项目评价、统计、分析、反馈等作用。依托“项目中台”建设后评估信息系统,开发单体项目评价、评价报告生成、典型经验成果库等六大功能,解决传统后评估“以典概全”、耗时耗力、问题展示不直观、难以发挥评价实效等问题。
3.迭代完善系统功能,实现智慧评价落地应用
按照试点先行、快速迭代、全面应用的工作思路,推动项目后评价智慧管理微应用落地落实。
试点先行。在淄博公司试点开展35千伏及以上项目全覆盖后评估管理;在潍坊公司示范开展10千伏及以下项目全覆盖后评估管理,严格规范计划执行流程,广泛应用智慧评价管理平台,强化在线管控,扎实开展项目后评价,实现精准投资全层级管理。通过试点示范,积累可复制经验,迅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快速迭代。在试点运行过程中,广泛征集试点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建议,根据精准投资工作业务需求,迭代完善系统功能。
全面应用。在省、市、县三个层级全面推广电网基建项目全覆盖线上后评价,基于后评价微应用实现2018年及2019年投产电网基建项目全覆盖后评估,完成省市县三级线上后评价报告,形成报告成果体系,提升投资管理数字化水平。
(四)多维评价,精准定位投资管理薄弱点
按照公司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部署,公司依托“项目中台+SDP”电网智慧评价管理微应用,全面开展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工作。根据后评价结论和重点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延伸评估研究,提出细化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实现投资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
1.立足投资总体规模,开展项目全量评估
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重点评估电网基建项目前期决策流程、建设关键环节和投产运营情况,从项目决策、建设管控、效率效益三个方面,以单体项目为颗粒度,开展年度投产的电网基建项目全量、全流程评估,依托微应用实现自动生成标准化报告,深化SDP结论应用,提出投资计划优化建议。
充分利用项目评价指标和SDP结论,将SDP评分较低、负载率得分的区域列为“投资限制区域”,在投资计划编制阶段,详细论证该区域新增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将SDP评分较高、负载率得分较高的区域列为投资优先区域,相应区域新增项目优先安排。同时,基于各市公司SDP,建立评价结果与投资计划安排挂钩的工作机制,引导投资向项目SDP高、对电网整体效益贡献大的单位倾斜,提高电网投资效益。
2.细化分解评价指标,深入开展专项评估
基于全省、全量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结论,根据指标定义进一步细化、分解评价指标,在市、县层面深入分析影响指标得分的根本症结,将问题诊断深度向项目全链条、各专业延伸,确保全量评估结论在市、县公司层面落地应用,发挥实用、实效。
以10千伏及以下项目投资资偏差指标为例,通过开展全量项目后评估,2019年全省10千伏及以下项目估算与决算投资偏差率为19%,较2018年偏差率(15.1%)增长3.9个百分点。分单位看,济南、莱芜、青岛公司项目投资偏差率较大,分别为29.8%、28.8%和26.2%;临沂、滨州、潍坊项目投资偏差率较小,分别为14.6%、13.3%和13.2%。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0千伏及以下项目资偏差整体较高,仍需提升项目可研设计内容深度,加强造价过程管控,降低投资偏差。
3.差异化区分项目属性,开展典型、专题评估
在全量评估的基础上,遴选目标指标得分低等典型电网基建项目进行深化评估,解决“盲选、盲评”的典型项目后评估现状,提升项目甄选的针对性,提高典型项目后评估工作质效。重点关注项目投资决策、建设时序、投入产出和投资风险等,主要包含项目全过程回顾、项目实施过程评估、项目运营情况和经济效益评估、项目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评估、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和持续性评估。
在全量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某类型项目成功度指数(SDP)横向(同一年度各单位间排名)、纵向(不同年度同一指标排名)分析,遴选典型区域、典型类型项目开展专题评估,以提升精准投资管控水平为目标,深入评价项目或区域投资目的是否实现,管理薄弱环节和投入产出水平,为后续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2022年,公司自主开展德州、淄博公司煤改电专题评估、枣庄、潍坊公司集中式光伏接网项目专题评估,优化完善项目评估标准,重点评价政策性项目投资目标是否实现、投产及时性等,通过政策性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辅助制定公司投资策略。
(五)闭环管控,建立全方位成果反馈机制
建立高效的全量后评估结论反馈机制,将全量项目评价结论及时反馈至各市、县单位。通过在市、县单位深化开展专项评估,建立“三清单+两循环”的管理机制,确保后评估结论发挥实效。
1.建立问题清单,针对性落实整改
细化、分解全量后评价问题指标,分电压等级、分项目类型深入剖析影响项目各项指标得分低的根本原因,准确定位管理薄弱环节,建立问题清单,及时反馈相关专业部门,督促制定提升措施并严格落实执行。总结问题治理措施并固化管理,编制《进一步提升精准投资管控实施方案》《配电网设备效率提升指导意见》,切实将后评估成果完整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建立投资安排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对偏差率分为高、低两级,偏差率较高的单位进行重点管控,持续跟踪后续该区域SDP变化趋势,评估问题整改成效。同时,在微应用“典型经验分享”模块中共享优秀管理制度、问题改进措施,推动管理水平提升。
2.应用评价结果,支撑辅助投资决策
一是项目优选。充分利用项目评价指标和SDP结论,将SDP评分较低、负载率得分的区域列为投资限制区域,在下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中,相应区域新增项目需详细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将SDP评分较高、负载率得分较高的区域列为投资优先区域,相应区域新增项目优先安排。如2018年评价样本中,淄博国泰输变电工程最大负载率27.51%,平均负载率10.1%,投产三年后仍未达产,投资效益较低,所在的淄博直供区列为投资限制区,下年度投资建议计划中将淄博西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暂缓纳入投资安排。二是区域投资分配。基于各市公司SDP,建立评价结果与投资计划安排挂钩的工作机制,引导投资向项目SDP高、对电网整体效益贡献大的项目单位倾斜,提高电网投资效益,实现能效最大化投资。
3.深化评价应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应用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价结论,总结提炼电网基建项目事前防控、事中管控、事后整改的工作措施,形成“1+3+N”(一个风险防范手册、三个工作方案,N类工作措施)一套成果体系。形成基于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的风险防范一个手册:结合电网基建项目后评估基础数据和评价结论,以项目全过程关键节点为主线,分类总结项目规划、可研、计划、开工、建设过程、投产、运行以及项目造价等关键节点典型投资风险,并提炼项目所处阶段与重点关注风险点的对应情况,提高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编制三个工作方案:低效配变治理、项目决策、项目建设管控。制定事前防控N类工作措施:放缓部分区域投资力度、框定立项的边界条件、强化投资偏差率考核、宣贯落实投资管理制度、检测计划与执行偏差+形成预警体系+辅助投资计划科学调整、构建项目协同管理数据资源库、变革设计费取费方式。
三、以“SDP数智赋能”为核心的电网基建项目智慧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效果
(一)管理模式变革,实现了精准投资闭环管理
以“SDP数智赋能”为核心的电网基建项目智慧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搭建了智慧评价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规划投资线上精准作业、电网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管控,推动了投资管理精益化。通过推广应用电网智慧评价管理微应用,解决了传统后评估“以典概全”、耗时耗力、问题展示不直观、难以发挥评价实效等问题,实现了项目后评估有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慧模式的变革,保障了项目管理的闭环管控。2018-2019年投产的8751项电网基建项目全覆盖后评估,提升投资管理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基建项目后评估工作效率。
(二)经营效益提升,增强了电网持续投资能力
公司通过全量、全流程项目后评估,倒逼电网精准补强,提升了项目投资精准性,电网效率效益持续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均大幅提升。相较2021年,公司综合线损率由3.36%降至3.17%,降低0.19个百分点;单位资产售电量由0.74千瓦时/元提升至0.76千瓦时/元;资产负债率由63.58%降至63.53%,下降0.05个百分点。拓展渠道增加公司投资能力,公司促成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政府配套管廊等外部建设资金,电网投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公司电网投资能力。
营商环境优化,提高了电网投资社会效益
公司着眼经济转型发展,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可研设计内容深度研究等10余项专题研究,超前研究并试点应用。理清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关系,提出“五算”纠偏措施。锚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发力新基建,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桩、5G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站等接入用电需求,彰显央企责任担当。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持续加大电网基础建设投资,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开展业扩配套重点项目,保障工业园区、低压小微企业、零散居民等业扩配套接网工程投资,践行“你用电·我用心”服务理念,服务实体经济,释放改革红利,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