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面战旗刘老庄连
授旗时间:1943年3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
批准领导机关: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司令部政治部
村前坚守交通沟
1943年3月16日,苏北平原春寒料峭,一片萧瑟。这天,侵华日军第十七师团五十四联队步兵、炮兵、骑兵3000余人,在联队长平岛周平指挥下,分11路进犯“扫荡”淮海抗日根据地,妄图消灭驻在淮阴县六塘河北岸张圩子镇的我淮海区党委领导机关和军分区主力部队,切断山东与华中两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新四军第三师针锋相对,一方面组织机关转移,一方面调动部队反击。七旅十九团受命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团长胡炳云命令二营四连在淮阴县以北老张集至刘老庄地区对敌军实施机动阻击。
17日,四连与日军在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在24岁的连长白思才、23岁的指导员李云鹏率领下,四连与敌军激战至黄昏后,突围转移至西北10公里处的刘老庄。18日凌晨,日军侦知我军动向后,再次向我军合击。日军过了老黄河、盐河,到了距离刘老庄2.5公里处。四连奉命在刘老庄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
四连前身是1938年11月在江苏丰县组建的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三营十连,1941年1月编入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四连连长白思才是一名老红军,参加过平型关战斗;指导员李云鹏是个老八路,在延安抗大学习过;四连的其他班排长和战士则大多是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的贫苦农民。经过几年的战斗洗礼,四连被锻造成一支政治思想好、军事素质高、战斗作风硬、战斗意志强的队伍。此次虽然面对强敌,可四连上下毫不畏惧,决心和敌人好好较量一下。
人口不足百户的刘老庄,是苏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战前,白思才、李云鹏在全连进行了简单的战斗动员,认为必有一场殊死的恶战,号召全连指战员一定要跟敌人拼到底,誓死掩护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一排长尉庆忠、二排长蒋元连、三排长刘登甫先后表示,决不能辜负上级期望,并纷纷请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白思才说:“我们可以凭借刘老庄的房屋、石墙等有利地形,与敌搏斗。但是,庄里还有尚未撤出的群众,为了减少乡亲们的损失,我们还是先在村前开阔地的交通沟里组织防御。”
李云鹏接过话茬说:“蜿蜒伸展的交通沟就是我们阻敌的最佳阵地,应迅速占领并精心做好战斗准备。”
白思才继续说:“我的想法,如是碰到小股敌人,就坚决就地消灭;若是遭遇大股敌人,则就地牵制。文书罗桥负责把重伤员安置在庄内较坚固的房屋内。”
村前交通沟也称“抗日沟”,是苏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通道,宽约5尺、深约4尺,在根据地内村连村、庄连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既可以作为转移的交通通道,又可以当成作战的战壕。
四连指战员同仇敌忾,早都把生死置之度外,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动员会后,白思才和李云鹏集中全连主力82人,将刘老庄村前仅有的交通沟作为临时掩体工事,并简单修筑,加固防御,准备抗击日军的攻击。与此同时,副指导员左书明带领炊事班挑着伙食担子,与十几个伤员和小战士先行一步,随乡亲们一起撤离。
逃难的老百姓在田野中竭力奔跑着,有的拉着牲口、有的带着包袱、有的抱着小孩。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在刘老庄不远处响起了敌人的枪声,枪声由远而近,一阵紧似一阵。不过,惧于夜战的敌人不敢太靠近,一直在庄外踟躇不前。
八十二勇士绝境杀敌
天亮后,一队日军骑兵突然从西南方向迂回而至,四连立即展开战斗队形阻击敌人。当敌人进入阵地前沿五六十米时,早已等候多时的白思才扣动驳壳枪,刘老庄阻击战就此打响。接着,全连火力有效射击,敌骑兵一个个应声落马,后续的敌步兵一阵乱喊乱叫,四散逃窜。敌人遭到意外的伏击,一下子死伤20余人,而四连则毫发无损。
这天上午,受挫的日军第五十四联队先后组织1000多名日军和600多名伪军,从四面八方向刘老庄迂回合围,并以野炮中队、机关枪中队和步兵炮小队配合作战。敌人首先用炮兵轰击四连阵地,随后敌步兵在十几挺轻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沿交通沟向村后发起冲击,骑兵从两翼包抄,企图将四连一举消灭。四连用步枪、机枪射击敌正面步兵,用枪榴弹射击敌第二梯队、机枪阵地和射程内的炮兵阵地,顽强地打退了日伪军接连发起的两次进攻。
战斗持续到中午,四连共打退敌人5次冲锋,歼敌近百名。此时,党政机关和群众已经安全转移。完成阻击任务后,四连撤出阵地,沿村庄边的一条交通沟往西突围,但由于敌人封锁严密,未能突围成功。
这时,日伪军集中全部火炮对四连阵地进行炮击,交通沟无法承受炮火轰击,四连伤亡了10人。为了坚守阵地,四连指战员迅速在交通沟的底部挖出单人掩蔽坑,继续与日伪军战斗。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李云鹏挥起拳头,放开嗓子大喊:“我们是新四军,是民族英雄,有红军的老传统,有光荣的斗争历史!同志们,鬼子是我们中国人的死敌,我们要坚决打到底!宁愿牺牲不缴枪!”
下午2时,趁敌人暂停进攻的间隙,四连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形成决议:坚持到天黑,再组织突围;如果突围不成功,则放弃求生的机会,全连血战到底!李云鹏坚持在炮火中写好了战斗报告,并由连长白思才在上面签了字。报告叙述了战斗情况,并请求批准火线接纳新党员。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趁着战斗间隙,一排排长尉庆忠还主动率突击队从敌人的尸体上抢回了一批弹药。
太阳西斜时分,日伪军派出汉奸翻译官申得瑞进行火线喊话:“新四军不要抵抗了,没有任何意义。”“只要你们把武器扔到战壕外面,都会得到优待。”白思才、李云鹏听到后,义愤填膺,异口同声说道:“同志们,坚决打!”于是,汉奸得到的回应是一阵愤怒的子弹。劝降无效之后,日伪军恼羞成怒,改变战术,集中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对四连阵地进行疯狂炮击。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数百米长的交通沟很快被夷为平地,四连指战员伤亡过半。随后,作为突击队的日军第九中队自西向东发起进攻,同时第一、二、三中队也从多个方向围攻上来。白思才被弹片炸伤右手,动弹不得;李云鹏在交通沟来回指挥战斗时,头部负伤;一排排长尉庆忠、连队文化教员先后牺牲。尽管如此,四连仍然向敌人全力开火,冲在前面的日军伤亡惨重,在交通沟前倒下了一片。其中,指挥冲锋的日军九中队中队长船越正,在挥刀冲进交通沟时,被四连勇士击伤后毙命。
激战一天的四连指战员,饭未吃一口,水未喝一滴,子弹也快打光了,但大家凭着比钢铁还要坚硬的革命意志,连续作战,顽强坚守阵地。连队干部伤亡了,排长代替指挥;排长伤亡了,班长顶上去;班长牺牲了,党员战士站出来,全连始终形成一个战斗的集体,拧成一股打不垮、摧不烂的钢铁力量,勇猛抗击敌人,击败了敌人的轮番进攻。
傍晚时分,日伪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以密集队形步步进逼,发起最后攻击。此时,四连只剩下20余人,机枪、步枪子弹不足千发。紧要关头,四连党支部决定,最后一次迎击敌人的冲锋,更多地杀伤敌人,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战士们焚烧了地图和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把零件埋进泥土里,为死难的烈士蒙上面容。紧接着,一场悲壮的厮杀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原野上展开。白思才、李云鹏高喊:“同志们,杀呀!”“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和敌人拼了!”战士们随即跃出阵地,端起刺刀扑向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负伤了,就用牙齿咬……激战中,白思才、李云鹏先后牺牲,二排排长和三排排长身负重伤,全连只剩下十几个人。日伪军稍作调整后,再次向四连阵地发起冲击。阵地上的四连官兵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后来,敌人又冲进庄里,把伤员全部残杀。负责照顾伤员的罗桥拉响手榴弹,与包围他的几个敌人同归于尽。
面对着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四连82名勇士孤军作战,硬是连续作战12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击毙日伪军170余人,击伤200多人,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烈士的遗容、身姿仍然令敌人胆战心惊:有的怒目圆睁,俯卧在战壕边;有的紧握枪刺弓着前腿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死死咬住敌人的耳朵……依然保持着英勇搏斗的姿态。
“刘老庄连”气壮山河
“扫荡”的日伪军撤走后,地方干部和乡亲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刘老庄。在寒冷惨淡的夜色下,他们冒着呛鼻的硝烟,流着眼泪,将战士们与敌人紧扣在一起的手分开,收殓烈士的遗骸。他们拿出家里的被子和土布当裹尸布。掩埋烈士时,专门派一个人用玉米粒计数,每埋一名,土瓷碗里就放上一颗玉米粒,最后共放了82粒。
在收殓烈士的遗骸时,大家发现一名战士竟然在血泊里动了一下。张集区民兵队队长周文忠和乡亲们急忙把他抬起来,放到担架上。只见他血肉模糊,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胸前有3个枪眼,右臂断了,身上有十几处刺刀伤痕,只有脉搏还在微弱跳动。过了一会儿,他慢慢清醒过来,还叫出了周文忠的小名周二虎。原来他是四连战士田执信。周文忠紧紧地握着田执信的手,激动地说,小田真英雄,好样的。田执信断断续续地简述了一天的战斗经过,不久,便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英勇牺牲了。乡亲们泣不成声,满含悲痛地掩埋了子弟兵的遗体,堆起一座三丈高的土墓。
战后,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以涟水独立团某连为主体,又挑选了当地部分优秀青年共82人重新组建了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使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连魂的四连浴火重生。与此同时,当地人民群众为四连82位烈士举行了公葬,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
四连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首长的高度赞扬。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
“刘老庄精神”浸入血液
“刘老庄连”处处当先锋、打头阵,取得了辉煌的荣誉。解放战争中,“刘老庄连”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新世纪以来,从长江大堤到汶川震区,从胶东湾口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维和战场,“刘老庄连”依然一往无前,勇当先锋。
在新的历史时期,“刘老庄连”充分发挥传统优势,把“刘老庄精神”作为建连之魂、固连之本,连队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成绩。该连先后出色完成了“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确山决胜”系列演习等重大任务,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9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08年被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2009年在全国“双百”评选活动中,荣获“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称号,2012年和2014年两次被集团军评为“红一连式先进连队”,连队先后有5人次荣立二等功,23人次荣立三等功。
“刘老庄连”的一茬茬官兵始终传承连队的优良传统,始终把红色基因融到骨子里、浸入血液中、刻在心尖上。在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全连官兵毫不退缩,用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
在“刘老庄连”,新兵下连的第一课就是参观连史馆,学习连史,将红色基因厚植于心。一把生锈的军号、一杆断折的步枪,是“刘老庄连”悲壮惨烈战斗的重要见证。红色血脉代代赓续,将先辈的英名永远铭记。全连官兵每天晚点名之前,会齐声喊出:“白思才!”老连长的名字气贯长虹。“三一八”烈士殉国日当天,现任指导员会喊出“李云鹏同志!”,向老指导员汇报连队工作。每逢清明节,连队党支部还专门组织纪念仪式,缅怀壮烈牺牲的82位英烈先辈。
历史是光荣而厚重的。现为第八十二集团军某合成旅四连的“刘老庄连”官兵,把红色基因当作练兵备战的“原动力”,把英雄精神当作谋战打赢的“强心剂”,面对改革转型,不断钻研合成作战的新模式,探索制胜战场的新密码,瞄准未来战场、苦练战斗本领,为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为伟大祖国的富强统一和人民的幸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