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有不少忧国忧民的觉醒者,为了追求真理、寻求光明,毅然加入党组织,历尽苦难、初心不改,曹重堪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后人敬佩和怀念。
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党组织
曹重堪,1901年10月出生于马鞍山市和县绰镇曹碾村(现马鞍山市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1907年2月进入私塾学习,后在新民小学、全椒县立中学读书,1918年9月进入位于宣城的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宣城四师”)学习。
1920年11月,恽代英受当时宣城四师校长章伯钧的邀请,从武汉来到宣城,担任宣城四师教导主任,并身兼修身、国文、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恽代英承担了曹重堪所在班级的教学工作,并且亲自组织学生活动及晚间谈心谈话、社会实践等。
在《大革命时期党在和县的活动》一书中,有一段曹重堪自己提供的材料写道:“正式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还是在1920年到1921年的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恽代英同志,风尘仆仆来到皖南,以雷霆暴雨的姿势,跋山涉水,深入城镇和农村,展开各种形式的组训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皖南大地上播下了可贵的革命种子。”在恽代英的直接影响下,曹重堪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逐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在199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恽代英萧楚女在宣城》一书中,刊载了曹重堪同班同学朱雪松所著《受人景仰的恽代英老师》一文,文中写道:“我们班有位叫曹重堪的同学,是和县人,平时也学习恽先生的精神,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书中还收录有《和恽代英、萧楚女在宣城四师的日子里——访问吴化之同志》一文,吴化之是随恽代英一起来宣城四师上学的三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对外友协顾问等职,他在文中回忆道:“1922年上半年,我在宣城四师组织S·Y(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英文缩写)小组,参加的主要是各社团的负责人,有李延瑞(李紫翔)、梅大栋、曹国云、曹重堪等七八人。”由此可见,曹重堪是1922年春在宣城四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的。而在恽代英离开宣城四师后,萧楚女对曹重堪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此后,曹重堪因闹学潮被反动当局开除。为继续学业,他通过考试插班进入浙江省立第三师范就读直至毕业。1923年7月,曹重堪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学习。第二年夏天,在恽代英的介绍下,他到江西萍乡安源学习,后中断学业。1924年6月,曹重堪前往安源学习如何开展工人运动。他先是在汉冶萍煤铁公司俱乐部工人子弟学校任教师,9月调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经江声远(李合林)、黄五一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曹重堪是近千人中的一员。
协助同志旌德播火种,参与创建皖南第一个党支部
1925年9月,湘赣两省军阀血腥镇压工人运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月惨案”。为保存革命力量,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梅大栋,接受组织指令回到他的故乡——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的安徽省旌德县三都梅村,他还携带了共产国际赠予中国共产党的编号为“6”的卡尔·马克思银像。
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斗争,组织上又指派曹重堪化名曹宣天,前往旌德三都梅村,与梅大栋共同组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学习安源经验,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先后吸收了40多名进步青年农民入校学习文化,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1925年11月,遵照上级指示,梅大栋、曹重堪决定在夜校学员中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入党。梅大梁(梅大栋的胞弟,后牺牲)、王士桢等7名新党员站在马克思银像前,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至此,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皖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人,梅大栋、曹重堪为支部负责人,支部直属中共中央局领导。党支部成立后,立即召开会议,决定开展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农民协会、打击土豪劣绅等工作。1925年11月25日,梅大栋、曹重堪利用赶庙会的机会,带领夜校40多名学员到县城进行宣传。他们高呼“马列主义万岁”“列宁精神不死”等口号,高唱《革命歌》《八平歌》《农夫四季歌》等革命歌曲,传播革命思想。这些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地土豪劣绅的恐慌,他们向官府密报:三都梅村“赤化”了。1926年3月,三都农民补习学校被反动政府查封,只得停办,但党支部并没有因此停止工作,而是转移到县城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3月,根据组织的决定,曹重堪调回芜湖承担新的任务。
落实组织任务秘密工作,创建马鞍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曹重堪回到芜湖后,又接到组织指派的新任务——筹建中共和县基层组织。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建立基层党部执行委员会。此后,曹重堪往返于芜湖、和县之间,与禹子鬯(中共党员)、齐坚如、温亚伯(团员,后加入党组织)等人协商,筹备组建国民党和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当时的和县仍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国民党的活动还不能公开。一直到1927年初,北伐军占领和县后,国民党和县执行委员会才正式宣布成立,组成人员为:齐坚如、曹重堪、马献龙、王超然、朱象山、王坤植、朱岱青、秦玉导(团员,后加入党组织)、温亚伯。
当时在和县国民党党部内,共产党员除了曹重堪之外,还有李筠仙、邓贤良,加上团员秦玉导、温亚伯,他们组成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6年4月,中共芜湖特支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禹子鬯为特支委员。1927年4月上旬,为了开展江北地区工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争取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禹子鬯回到和县,在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中共和县支部,他本人兼任书记,组成人员有曹重堪、李筠仙、邓贤良等人,隶属中共芜湖特别支部。这是共产党在马鞍山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但没有公开,而是处于秘密工作状态。
中共和县支部成立后,在国民党和县党部内进一步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每次在召开工作例会之前,禹子鬯都会提前召集共产党员讨论议案,使议案在例会时容易通过。如通缉和县十大劣绅的决议就是由党支部事先研究,以国民党和县执委会的名义函请和县县政府执行的。大型集会也是由党支部先做决定,再由共产党员协助执委会组织安排。中共和县支部虽然存在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共芜湖特支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如以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函请县政府下令通缉和县十大劣绅,迫使这些劣绅敛迹他乡,不敢再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积极组建工会筹委会、商会筹委会、妇女筹委会等各种人民团体,推动大革命向前发展。
中共和县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地区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在领导当地革命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党组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曹重堪作为禹子鬯的重要助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曹重堪回到家乡,一边在绰镇小学当老师,一边寻找党组织,但一直没有与党组织联系上。1929年春,在和县几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的推举下,曹重堪出任和县中心小学校长。他先是安排秦玉导来校担任教导主任,后又秘密发展校工滕德贵为中共党员。他们三人组成一个党小组,在得不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共产党员应有的革命状态,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的消息传来,曹重堪痛心不已。与此同时,曹重堪的言行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一些人公开说他是共产党,反动当局也经常到学校搜查。1932年6月,曹重堪主动辞去和县中心小学校长职务,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曹重堪先后在16个单位工作过。无论在哪里,他始终铭记自己曾经在党旗面前立下的誓言:努力工作、永不叛党。据《安徽省民主党派史》中的民盟章节记载,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之前,为使解放军炮火能准确地摧毁国民党长江防御阵地,“曹仲堪(曹重堪)、丁淘(盟员)侦察湾里、大桥直至当涂一带国民党布防情况,重点是炮兵和机关枪阵地等。这些军事情报由吕祖杰、俞锡恩汇整,交詹云青绘制成《敌军沿江(当涂、芜湖、繁昌一线)工事简要示意图》,由程效安送江北皖西军区四分区联络部。”
新中国成立后,曹重堪先后在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委员会、芜湖市二中、芜湖市职工业余学校工作。后在历次运动中,他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但是曹重堪始终相信党、相信政府,没有任何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1979年,在他逝世后的第十年,组织上为他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
〔2023年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sztsjh-2023-13-11);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研究(2023AH052473)〕
(责任编辑: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