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皖南游击队

2024-08-02 00:00:00李运动
党史纵览 2024年7期

1949年8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在向新政协筹备会议代表作报告时介绍了渡江战役等情况。在分析其胜利原因时,邓小平对皖南游击队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江南地下党、游击队配合了渡江作战”,皖南游击队为渡江战役胜利立下奇功。

那么,这支皖南游击队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抗战胜利后我们党在皖南下的这步“先手棋”说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中共中央确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新四军七师和苏浙军区主力北撤,留在当地的一部分干部和部队,组织游击队坚持皖南、苏南革命斗争。其中皖南一带囊括现今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黄山等地。这一带较早就有党的活动和武装暴动,特别是1934年方志敏率领的抗日先遣队曾在此转战。全民族抗战初期,新四军军部曾驻泾县云岭3年,皖南事变后,皖南幸存的革命力量仍然坚持斗争,还创建了沿江游击根据地。

当时的皖南、苏南敌后游击队有3支武装力量:一支是以胡明为书记的皖南山地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一支是以杨明为书记的沿江中心县委领导的部队,另一支是熊兆仁、倪南山领导的苏浙皖边区部队。

1945年9月,已经北撤到巢湖的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根据上级决策,决定抽调297人,由皖南支队三团政委杨明率领重返皖南进行游击战争。南返部队于10月4日晚乘船南渡,几日后与朱农、陈爱曦等地方干部在铜陵顺安城山冲会合。

10月10日,根据皖江区党委的指示,杨明主持召开沿江中心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成立了中共沿江中心县委,领导沿江数县军事政治军事斗争,杨明任书记,朱农为组织部部长,陈爱曦为宣传部部长。会议还确定了沿江中心县委的坚持斗争的方针,即“背靠山区,面向平原,隐蔽精干,积蓄力量,开展游击斗争”,并将所属部队改称为皖南人民自卫军,成立人民自卫军总队部,辖第一、三、五、七、九、十一共6个区队。

1945年11月,国民党对皖南党组织领导的沿江部队发动“清剿”,企图一举消灭沿江主力。在集中领导、分散坚持的原则下,自卫军总队部决定留一部在铜(陵)青(阳)南(陵)边区活动,一部在南(陵)繁(昌)芜(湖)边区活动,一部由朱农率领进到泾(县)青(阳)南(陵)交界地,建立隐蔽基点,作为沿江部队进山和胡明会合的跳板。

1946年1月1日,杨明率领沿江部队到达泾(县)旌(德)太(平)根据地樵山,与胡明部队胜利会合,部队改编为皖南新四军沿江总队。2月,根据华中分局指示精神,以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沿江中心县委为基础,组成中共皖南地委,胡明任书记,杨明等任委员。沿江部队恢复新四军番号,成立新四军沿江总队。此后,皖南地委研究决定:胡明率领的部队在黄山以东发展,杨明率领的部队在黄山以西发展。1946年10月,活动在皖南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以熊兆仁为首的苏浙皖边区游击队骨干,到达皖南宁国与胡明部会合,皖南和苏浙皖边两个根据地连成一体。

在艰苦斗争中,皖南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粉碎敌人疯狂“清剿”。朱农、杨明等人后来回忆道:为隐蔽力量不让敌人发现,战士们搭盖山棚长期住在山里,烧饭则趁大雾,雪地泥地走路则故意倒穿鞋子和反手拄棍。人民群众则是采取各种方式与部队保持紧密联系,想方设法让部队能吃上饭穿上衣。游击队员在山上庙里放上几枚松果,老百姓看见了就知道有多少队员、需要准备几份饭食。

1947年,皖南各地游击根据地斗争开始由隐蔽走向公开、由积蓄保存力量走向积极发展力量、由单纯游击战争走向广泛多样的群众性革命斗争。

如青(阳)贵(池)交界处,开辟初期只有一个班十几个人几条枪,1947年8月迅速发展到60人40余支枪,还发展了民兵组织。他们武装攻打杨街乡公所,镇压少数坏分子,建立起以贵池汪河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范围包括青阳庙前、九华、黄石溪,贵池梅埂、马衙、汪河、刘街、源溪、梅街、曹村等地,使得九华山、宾山、茗山三块根据地呈“三足鼎立”之势,彼此遥相呼应。

全国革命形势也在不断发展。1947年10月,得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消息后,黄西工委(1947年3月由沿江中心县委改称)书记杨明决定率部北进贵池沿江地区,计划与主力部队取得联系。他们到达贵池杉山、肖坑后,率部攻克了七里、杨坑和高坦等地国民党乡公所,摧毁了沟丁、七里、丁香、南坑一带的国民党基层政权,此举引起国民党江防驻军疯狂“进剿”。于是杨明派马文杰、钱秋育及左克南率部进入皖赣边牯牛降一带,不久打下占坡乡公所。之后,黄西工委按上级“暂不要与主力部队联系”要求,于隆冬之际也全部从杉山撤出,进入皖赣边,以牯牛降为中心开展斗争。

1948年5月,以杨明为书记的皖赣工委建立,活动于青(阳)、石(埭)、贵(池)、祁(门)、浮(梁)地区。1948年秋为迎接革命新形势,杨明率部继续向南进军,朱农、孙举东等也先后率部进入皖赣地区。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胜利,大军渡江的日子越来越近,江北部队开始派小股武装来皖南协同开展斗争。考虑到策应大军渡江需要,9月,沿江地区成立沿江工委,孙宗溶为书记,依靠山地较大武装支持沿江铜(陵)繁(昌)一带的小规模武装斗争,为配合大军渡江做好准备。

1948年底,平津和淮海两大战役即将胜利,皖南革命斗争也出现大好局面。11月,皖南地委决定将皖浙赣、皖赣、黄西3个工委合并成立新的皖浙赣工委,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为了迎接大军渡江,皖浙赣工委连续发出指示,号召“动员一切力量,配合解放军作战,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皖浙赣人民”。

1949年1月,这支浩浩荡荡的南进部队在“打到浙赣线去”的命令下,冒着纷纷大雪,向浙赣线奋勇进发。时任工委组织部部长的罗白桦,在杨明的笔记本上激情写下一首诗:皖南人民三英豪,挥师南下指赣饶。飞马扬鞭驰万里,归师欣会乐陶陶。

1949年3月,当皖浙赣支队接近闽北武夷山时,接到粟裕“挥师北上配合渡江战役”指示,部队上下一片欢呼雀跃。

为策应大军渡江,皖浙赣支队复回皖南,配合沿江与皖南游击根据地党政军民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开展政治宣传攻势瓦解敌人;随时向江北报告敌情;开展群众运动扰乱敌人后方;做好准备渡船、筹集粮草各种支前工作;破坏敌人江防工事;物色向导;配合渡江先遣大队活动;率先解放婺源等数座县城。

1949年春,大军渡江迫在眉睫,皖浙赣工委策动了国民党石埭县自卫队方培芝率部起义。起义胜利后,罗白桦与苏帅仁率部进驻雷湖村时说:起义成功让石埭县城成了一座孤城。青阳地下党组织也成功策动青阳常备队在陵阳起义。

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鲜艳红旗插上皖南大地,各地得到陆续解放。

皖南游击队依靠人民坚持斗争,开辟了长江以南、浙赣线以北面积广大的游击根据地,最终成功策应渡江战役,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