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提出“一年争取江西”计划始末

2024-08-02 00:00:00钟燕林
党史纵览 2024年7期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一路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几无立锥之地。1929年4月初,在革命形势尚不明朗之时,毛泽东以超凡的政治魄力和宏观的战略视角,提出“一年争取江西”计划,这为中央苏区的创建擘画了蓝图。

消极悲观:中央“二月来信”对革命形势的预判

革命形势的发展从来都不是见首而知尾的,总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变化,有时高昂,有时低迷。1929年初,红四军在赣南、闽西之间辗转作战,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由于没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处境较为艰难。同年4月3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接到中央交通员区寿昌送来的中共中央2月7日写给毛泽东、朱德并转湘贛边特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二月来信”)。

原来,自1928年以来,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领导人认为当时的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大规模开展武装斗争的条件尚不成熟。受此影响,在1928年春至1929年春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对军事工作和各地红军建设的关注也有所减弱,并发出了“二月来信”。指示信依据共产国际指示精神,对国内革命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主张“将红军的武装力量分成小部队的组织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中进行和深入土地革命”,并且提出“部队的大小可依照条件的许可定为数十人至数百人,最多不要超过五百人”,要求“这些分编的部队必须互有联络互相策应,且须尽可能地散在农民中间发动农民的日常斗争走入广大的土地革命”。中央强调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避免红军“目标的集中和便于给养与持久”。

“二月来信”还要求朱德、毛泽东两人必须离开红四军。信中说:“中央依据于目前的形势,决定朱毛两同志有离开部队来中央的需要。两同志在部队中工作年余,自然会有不愿即离的表示,只是中央从客观方面考察和主观的需要深信朱毛两同志在目前有离开部队的必要:一方朱毛两同志离开部队不仅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且更利便于部队分编计划的进行,因为朱毛两同志留在部队中目标既大,徒惹敌人更多的注意分编更多不便;一方朱毛两同志于来到中央后更可将一年来万余武装群众斗争的宝贵经验贡献到全国以至整个的革命。两同志得到中央的决定后,不应囿于一时群众的依依而忽略了更重大的更艰苦的责任,应毅然地脱离部队速来中央。”“二月来信”在红军部队中传达以后,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是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误判,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缺乏信心的表现。

拨云见日:毛泽东对“二月来信”的委婉批评

毛泽东具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面对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悲观的预判和看法,他始终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乐观积极。1929年4月4日至5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会议,认真讨论中央“二月来信”。会后,毛泽东以前委的名义给中央写了一封回信,就目前局势和“分兵”等问题,谈了前委多数同志的意见。

毛泽东在信中极为坦诚而又尖锐地指出:“中央此信对客观形势及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精神之下才能有可能……”

对于中央在来信中提出的“分兵”和朱毛离队问题,前委多数同志都持反对态度。毛泽东在信中说:“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大的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理想。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我们从前年冬天就计划起,而且多次实行都是失败的。因为:(一)红军(多)不是本地人,与地方武装的赤卫队来说完全不同,湘赣边界宁冈各县的农民只愿在本县赤卫队当兵,不愿入红军,因此红军简直寻不见几个湘赣边界的农民。……(二)分开则领导机关不健全,恶劣环境中应付不来,容易失败。(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四)愈是恶劣环境,部队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强奋斗,方能应付敌人。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的时刻不能离。此次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因为我们部队是集中的,领导机关(前委)和负责人(朱、毛)的态度是坚决奋斗的,所以不但敌人无奈我何,而且敌人的损失大于他们的胜利,我们的胜利则大于我们的损失。”

当然,毛泽东和前委其他同志不是一概反对分兵,他们认为分兵是一种游击战术,必须讲究策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对红军3年来积累的游击斗争经验,第一次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概括,如“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战术。

毛泽东在信中还指出:“这时候的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仗的东西,他(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仗的时间、分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关于朱、毛离开队伍速去中央的问题,毛泽东从党内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出发,提出“中央若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来,那是胜过我们的”。

毛泽东的回信理由充足、态度诚恳。红五军军长彭德怀也于4月4日在瑞金向中央写了报告,坚决反对中央所提出的红军“分兵”和朱毛离队主张。

党中央收到前委4月5日回信后,于同年6月1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周恩来在会上表示中央“二月来信”中让红军分散等问题“是有些毛病”;而对于红四军前委批评中央对形势估计悲观,则认为“是不十分正确的,因为站在全国来分析不能如此”。朱、毛离开部队前来中央一事,事实上中央在当年4月7日致毛泽东、朱德的指示信中就说:“润之、玉阶两同志若一时还不能来,中央希望前委派一得力同志前来与中央讨论问题。”这说明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在未收到复信的情况下,认识也在改变。

擘画蓝图:毛泽东提出“一年争取江西”计划

毛泽东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革命领袖,具有打破时空、地域局限的政治远见。在革命形势尚不明朗之时,他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眼光,敏锐地发现创造红色割据区域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

1929年3月下旬,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后,便给福建省委和中央写了信,提出:“福建全省,浙江全省,赣东赣南两地,统治阶级的军力非常薄弱(在全国来比较),未知中央曾讨论以此三地方为目标,首先创造公开割据的计划否?三地统治势力既弱,又通海,只(这)是值得注意的。”毛泽东的意思是应在敌人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闽、浙、赣三省边界创建红色割据区域。

4月5日,在瑞金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出在闽、浙、赣三省边界建立红色割据区域的问题。毛泽东在4月5日写给中央的信中,详细地分析了闽、浙、赣三省敌我力量形势,提出了以一年为期争取建立江西红色政权的战略计划。他在信中说:“我们建议中央在国民党混乱的长期战争期间,我们要和蒋桂二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造成以一年为期完成此计划。”

毛泽东后来将这个建议概括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对于这个计划,红四军前委多数同志都表示认同,认为切实可行。之后,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正式向中央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为中央苏区的发展擘画蓝图,揭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如愿以偿:“一年争取江西”计划如期实现

按照计划,红四军和红五军于1929年4月初离开瑞金,分兵游击,先后在于都、兴国、宁都等县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为前委“一年争取江西”计划的实施开了个好头。5月初,红四军二次入闽、三克龙岩后,闽西红色割据大局已定。陈毅为此赋诗“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随后,红四军各纵队分兵在龙岩、永定、上杭、连城、长汀、武平等6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帮助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呈现出“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及“一年争取江西”扫清了障碍。

1930年2月7日至9日,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红四军前委,红五、红六军军委参加的联席会议在江西吉安陂头村正式召开(即“二七会议”)。会上,毛泽东作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党的任务的报告。他分析了全国和江西革命形势,认为“中国苏维埃将继俄国苏维埃而出现,成为世界苏维埃的有力支柱。而中国之内首先出现的将是江西苏维埃。因为江西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力量都比各省要成熟”。这次会议对于推动赣西南地区革命斗争,迅速开创新的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二七会议”的决议,1930年3月22日至29日,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吉安县富田村召开。大会把“夺取江西全省政权”作为总的行动目标。

以上两次会议后,各地党组织在主力红军帮助下,领导革命群众向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发起猛烈进攻,展开了赤白拉锯斗争。经过激烈较量,各地小块红色割据区域逐渐扩大,至1930年秋,赤色区域“由南丰到永新,由寻邬(今寻乌)到峡江,横断江西半壁;由赣州到吉(水)峡,围绕赣江流域纵横数千里,联系到闽西、东江、湘东、鄂南等几大块赤色政权,如综合赣东北(只隔着临川、金溪)赣西北之修铜武(可以联系)以面积计算,实占江西全省百分之八十左右”。

随着红色割据区域的扩大,赣西南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也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组建了红六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二军、红三十五军和各地方红军部队、地方游击队,先后组织了“八打吉安”和“五打赣州”等一系列战斗,并于1930年10月初攻克了重镇吉安。随后,红军乘胜占领了吉安附近的吉水、峡江、新淦(干)等县城。从此,赣西南赤色区域连成一片,从寻邬到峡江,由南丰到永新,纵横700余里,人口400余万,横断江西半壁。江西全省近70%的区域被赤化,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条件业已成熟。

10月7日,有13万工农群众和红军将士参加的“庆祝吉安暴动胜利大会”在吉安城中山场隆重召开。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正式宣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使江西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并为中央苏维埃区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经过党和红军近一年的不懈斗争,毛泽东在1929年4月提出的“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至此已基本实现。

面对暂时低迷的革命局势,毛泽东敏锐地察觉了中国革命运动积极的发展趋势,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彰显了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与政治胆略,以及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