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2024-08-02 00:00:00吴跃农
党史纵览 2024年7期

1935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不久,蒋介石就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开赴陕北对红军进行“围剿”,蒋介石自任“剿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张学良以为不足万人的红军劳师远征、立足未稳,而自己的东北军十倍于红军,必能旗开得胜。哪想到东北军一跟红军交手,便被打得丢盔弃甲、望风而逃,还有大批官兵被红军俘虏。

在被俘的军官中,有一位叫高福源的团长是张学良的得力干将。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了解到高福源的情况后,便从他入手,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亲自做高福源的工作

高福源(1901—1937)自小立志武备救国,后来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被张学良亲自挑选送往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学成回来后担任张学良的卫队长。

1935年10月25日,红十五军7000余人分东西两面向东北军六十七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所在的榆林桥进发,与之交战。至下午,全歼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及其下属1800余名官兵被俘。

高福源与其他被俘东北军官兵被送往党中央和红军司令部所在地瓦窑堡。毛泽东对高福源的被俘十分重视,指示红军派出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他疗伤,在生活上对他照顾,并亲自打电话给彭德怀,说:“我把他送到你们那里,你们要好好优待,住一定时候,他愿意回去,就让他回去。”

红军对待东北军就是这样的政策:你若进犯我就痛打你,抓了你教育之,要留下欢迎,不愿留下就再放你回去,总之,就不信你东北军会为蒋介石搭进自己的全部家底,就不信东北军不会觉悟。所以,彭德怀清楚得很,这是毛泽东要他做统战工作了。彭德怀自己也有句名言:“做统战工作是和消灭敌人的战斗任务一样重要的任务。”

高福源到彭德怀那里后,彭德怀待之如宾,多次同他谈及抗日救国的道理,还请他参观红军军部,观看抗日演出。面对高福源对共产党抗日的诸多疑问,彭德怀同他谈了两天一夜。除了自己与高福源谈心,彭德怀还安排了政治部的程子华陪着他,与他沟通,做他的思想工作。

在同红军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高福源更深切地感受到这支军队是仁义之师。红军对被俘的东北军官兵坚决执行统战政策,不打不骂不搜腰包;对受伤的官兵,给以治疗,还专门腾出西岭一排较好的砖窑洞让他们居住;红军本身粮食相当紧张,但对他们的供应给予保障;红军战士还穿着单衣,却给他们送来了棉衣……

高福源还参加了学习培训班,并担任了学习班的班长。这是专门为东北军俘虏办的做思想转化工作的学习班,叫“东北军军官政治学习班”。

毛泽东、周恩来都先后到这个班去讲过课,他们透彻地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道理。高福源对共产党领袖由衷敬佩,他感受到共产党的磊落光明,看到红军官兵之间亲如手足的关系,看到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又通过政治文化的学习,了解到红军为了抗日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可歌可泣事迹。

通过与红军的这段接触,高福源的思想被转变了过来,决定做共产党和东北军的沟通者,用自己的行动推进团结抗日。

同意高福源赴甘泉和谈

36b71726d0aa6fc9b2c54f1224f9156ca97136e698a3ea074cf26ce9659cc9cb此时,东北军在陕北与红军作战已无优势可言,屡战屡败,但他们却占据着甘泉镇——这座半山腰上突入甘陕苏区的小镇,由于地势上易守难攻,双方战得难解难分。指挥前方各部围攻甘泉的正是彭德怀。若此时首先从甘泉下手,实现红军与东北军的停火合作,再以此为契机实现全线停火,瓦解蒋介石的“剿共”政策,便可推动全国团结一致抗日局面的实现。

为促成停火,一方面红军给东北军甘泉守军写信劝降,指出东北军与红军作战前景可堪,更重要的是东北军不能为蒋介石去当炮灰打内战了,应与红军合作抗日才对;另一方面,包围甘泉的红军部队向守军喊话“放下武器,优待你们”。守军营长周振声(又名周祖尧)回话说,放下武器,必定杀头,高福源就是例子。

得知此事后,高福源决定现身说法,亲自去甘泉劝说守军停止与红军作战,得到彭德怀的同意。高福源临行前,彭德怀在司令部召见他,听取了他的具体行动汇报。彭德怀表示,高福源到甘泉,红军司令部将给予积极的配合,力促他此行成功。彭德怀还说,现在甘泉城内的守军可以说已经弹尽粮绝了,为了表示红军停战谈判合作抗日的诚意,我军采购了30垛猪肉以及牛羊肉和柴米油盐,由高福源一起转送甘泉守军。

3天之后,高福源和红军战士带着贴有“打回老家去”标语的补给物品,来到了甘泉。周振声从城里出来与高福源见面。高福源说,红军确实是优待我的。周振声看着高福源身边的红军战士,脸色僵硬地说,你这是寄人篱下,不能不说红军好,若你能进甘泉城,再说这话我才会信。高福源笑着说,没问题,我可以进城的。双方约定第二天高福源只身进入甘泉城。

第二天16时,高福源果然只身前来。他右手高举白毛巾,被守城营士兵用绳吊进甘泉城去。高福源戴着红军的八角帽,身穿黑色对襟长棉袄,完全是红军打扮。周振声打趣地说,你变成红军了,不像是国军了。高福源回答说,是呀,我的思想已经变红了。高福源到营部住下,与周振声边喝酒边谈,一共在那待了3天。周振声劝高福源别走了,留下来指挥大家继续抵抗。高福源说,甘泉根本就守不住,我可不想第二次当俘虏,这样的话,我又有什么脸再见到待自己像兄弟的彭德怀呢?高福源接着说,红军真正是为了革命,他们确实是一支抗日的队伍,东北军只要放下武器,就是红军的朋友。东北军今后应该与红军合作,只有红军是真心抗日的,也只有与红军合作,才可能收复东北失地。现在没有红军监视我,我说的是我真心的想法,蒋介石“攘外”是假的,“安内”才是真的,共产党才是真心抗日的政党。

周振声见说服不了自己的长官,只能喟然叹气。高福源临走前真挚地说,东北军的出路只有与红军合作,否则,会越来越困难,不要听蒋介石那套欺骗的说辞了,我们为什么要与红军为敌?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问题,可以直接去找红军,或者派代表去也行。

在彭德怀的指示下,高福源回去后很快又给周振声去信,表示红军愿意与甘泉守军和平谈判。周振声在征求师部意见后,派出了副营长郭绍宗到彭德怀的指挥部内商谈双方停火的事。

经过和谈,双方约定就地停火,甘泉成为东北军和红军之间的缓冲区。而且在双方协商之下,在甘泉城北门外约二里地设立市场,守甘泉的东北军部队可以在那儿采购粮草,解决粮食危机,而红军也可通过这个市场得到国统区的钞票,银货两讫,对双方都有利。

这是彭德怀严格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高福源从中穿针引线,积极奔波,功不可没。

同意高福源去做张学良工作

有了甘泉的成功合作,高福源主动提出要去联系有抗日愿望的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进而面见张学良。只有实现红军与“剿共”的东北军之间的全面停战合作,才能逼迫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这样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策。彭德怀立即表示可以这么办。彭德怀为此专程向毛泽东和周恩来作了汇报,毛泽东、周恩来都表示同意。周恩来还特别指示,要把准备工作做充分了,高福源在出发前,可以在红军司令部多住几天,多看看、多听听,回洛川之后,多讲讲红军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在高福源动身去洛川前,彭德怀又一次在司令部召见了他。彭德怀对高福源说:“福源同志,你此去洛川,任务不轻啊!”高福源心中充满了抗日的激情,他对彭德怀说:“抗日救国要依靠共产党和红军,共产党和红军是爱国爱民的,能为红军与东北军的谈判奔走、效力是光荣的,请彭总放心。”彭德怀说:“对,你讲得好。只要是抗日,不管是什么政治力量,我们都欢迎都联合,红军愿意与东北军在抗日的旗帜下联合起来。”高福源对彭德怀说:“据我的了解,东北军中不仅是下层官兵,就是张学良、王以哲也有抵抗日寇、不做亡国奴、打回老家去、尽中国军人天职的正义感,他们与红军作战是被逼的、无奈的。如果张学良、王以哲了解了红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他们是会同意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彭德怀哈哈一笑,说:“我们真诚地希望能与张学良将军、王以哲将军合作。”

高源福上次去甘泉,毕竟是深入红军包围的一个孤城,这次去洛川,则完全是放虎归山,如果一去不回,红军也是鞭长莫及,拿他没什么办法的。高福源再次问彭德怀:“你们真的相信我,敢放我回去?”彭德怀还是哈哈一笑,拍拍高福源的肩膀,说:“高福源同志,你在红军待的时间也不短了,对我们还不了解?军中无戏言,我们一言为定!”高福源心里很激动,动情地说:“我这次回去,一定不辜负红军对我的优待,一定不虚此行。”在一旁的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说:“福源同志,见到张学良、王以哲将军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沉着冷静,要时刻想到自己的使命。”彭德怀又叮嘱道:“在洛川有什么消息,回来后如果我不在,你可以直接向我的政治秘书周桓汇报。”高福源临上路之前,周桓奉彭德怀的命令,交给高福源200元路费。

此时,张学良也正在苦闷中。他背着不抵抗的罪名被蒋介石派到陕西“剿共”,不到3个月,便被英勇的红军消灭了3个师。他去了一趟上海,专门去见了爱国实业家杜重远和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李杜,向他们寻求摆脱困境的对策。这两人一致的看法是停止“剿共”、联共抗日。更令张学良不满的是,蒋介石对自己这些“杂牌军”弃如敝屣,自己丢了3个师,死了2个师长,南京方面不但不予补助、慰问,还要取消他两个师的番号、减发军饷。张学良气得大骂,我张某人连20万补助都不值,都要不来,这仗还怎么打,还打什么打!

张学良想起东北军开进陕北与红军作战时中共发的一则通电,那是1935年11月,毛泽东和彭德怀共同署名发表的《告围攻陕甘宁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提出只要东北军不打红军和陕甘宁苏区,红军便愿意和他们互派代表,订立抗日作战协定。是该寻找机会同红军沟通一下了。

这时,张学良收到王以哲的密电:“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即日回到洛川,据云有重要事情要面陈少帅。”

经多方考虑,张学良决定自己来洛川“审问”高福源。张学良之所以不要高福源来西安接受他的“审问”,是考虑到西安国民党特务太多,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见面,高福源毕恭毕敬地向张学良行军礼,从口袋中掏出毛泽东、周恩来给张学良的信,双手呈递给张学良。面对张学良的试探,他慷慨陈词:张司令、王军长,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诚心诚意地要帮助我们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人家的好意。我们东北军再继续打内战就快要被消灭完了。我们在这儿枪口对准抗日的共产党,与红军打仗,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我们不能这么干下去了!

张学良、王以哲和高福源三人一谈就谈了一个通宵,高福源把在红军那里的所见所闻全部向张学良详细描述一番,并转达了中共中央对张学良的愿望。张学良听得很认真,最后站起来握着高福源的手,说:“你谈得很好,王军长安排你好好休息两天,你就赶紧回红军那儿去,请他们派一位正式的代表来,我们与他们正式商谈一下。你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个工作,不必顾虑,你的家属生活和子女教育,由我和王军长负责,我们全力支持你,希望你把事情办好。”

考虑前往洛川与张学良谈判代表的最佳人选

1936年1月15日,高福源从洛川回到甘泉,先向彭德怀的政治秘书周桓汇报了情况。彭德怀紧接着召见高福源,详细了解高福源与张学良会见的全过程,并将情况电告党中央,请求中央确定谈判人选,另一方面派人去通知因要务暂离的李克农火速赶回,要与他商量进一步行动的办法。

中共中央很快作出了决定,要彭德怀在周桓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第一科科长伍修权两人中选一人去洛川与张学良正式谈判。彭德怀接到电文,心里一沉,显然,人选与自己想的距离太远,这个谈判的规格低了。在彭德怀看来,派周桓或者伍修权去打前站是可以的,但正式谈判得派像李克农这样具有丰富的白区工作经验的同志去才更能游刃有余,身份上也更为匹配。

李克农接到彭德怀的电话后,立即策马而归。彭德怀见到李克农,直言不讳地说:“中央的决定,我觉得不妥,我认为不应再打前站了,就应该直接派出谈判的全权代表。”李克农同意彭德怀的分析,认为自己就是做这项工作的,周桓、伍修权不必去了,自己可以由高福源陪同,前往洛川与张学良谈判。

于是,彭德怀决定立即向中央发电,将他的人选想法向中央提出来:谈判人选改派李克农,由他带发电密码本同高福源去洛川。中央同意了彭德怀的意见。临行前,高福源在李克农的带领之下,去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周恩来对他表示褒奖。同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联名给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发电报并请他转张学良,通知他中共全权代表李克农已经出发,希望能够携手抗日。

1月19日,李克农随高福源赴洛川。鉴于两军正式接触已经开始,为了显示红军的诚意、促使谈判成功,毛泽东于20日明确指示彭德怀解除甘泉之围,并要彭德怀迅速将此消息通知李克农以便转告张学良与王以哲。当晚,张学良与李克农见了面,进行了初步的交谈。21日,李克农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详细汇报了与张学良、王以哲谈判的情况:张学良表示愿意为成立国防政府奔走,东北军中同情抗日主张者不乏其人,对“剿共”态度消沉,愿意目前各守原防,恢复通商。

此次会谈后,彭德怀从多方打探到王以哲表现出高昂的抗日情绪,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其中机会,便多次致电王以哲,试图对其多做争取工作。而王以哲因张学良尚未回陕,无法具体答复彭德怀。

2月,张学良返回西安,迅速电联彭德怀,“要李克农去洛川面商大计”。

2月25日,李克农再次抵达洛川。到达之后,李克农即与彭德怀用密电联系,讲了自己的初步谈判意见,请彭德怀转给中央并作进一步的请示。彭德怀为了让张学良放心,表明红军没有吞掉东北军的意思,也为团结国民党一起抗日留下更大的合作空间,在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电告李克农4条谈判意见:一、凡对抗日有诚意、积极参加者,不问党派、军队、团体以及个人过去的行为如何,均表示欢迎;二、中国共产党目前在政治上领导中国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领土完整,不是政权机关的专政;三、我们推选张学良任抗日联军总司令,并设法接济军饷械弹;四、凡属友军抗日行动者,红军须以实力援助。

经过李克农先与王以哲、后与张学良的谈判,使红军与东北军达成了停火的意向,并约定双方领导人尽快于延安进行面对面的谈判。谈判结束时,张学良握着李克农的手,激动地说,请转告毛主席、彭德怀司令、周恩来副主席,我张学良愿意为合作抗日尽力。

这年4月上旬,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会面谈判,中共与东北军增强了了解,增进了共识,实现了全面合作。

彭德怀军事统战两手抓,把对张学良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做得十分充分,为日后西安事变的发动埋下伏笔。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