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十足的“总设计师”

2024-08-02 00:00:00孟红
党史纵览 2024年7期

邓小平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毛泽东曾给邓小平起了个雅号“钢铁公司”,意指邓小平作风硬朗、原则性强,在涉及根本问题时毫不退让,有时甚至严肃到令人心生敬畏。事实上,邓小平在工作和生活中随和谦恭、平易近人,是一位亲和力十足的“总设计师”。

访日时散香烟、品尝烧卖,向新婚伉俪贺喜

1978年10月,邓小平出访日本。10月23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携400位各界人士在国宾馆举行盛大仪式欢迎邓小平。双方共同参加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换文仪式。在日本外相园田直和中国外长黄华签字并交换了官方文书之后,邓小平出乎意料地同福田拥抱了一下。一时间,福田反应不及,看上去有些慌乱,姿势也颇为僵硬,但很快恢复常态。邓小平郑重地说:“《和平条约》通过促进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其他交往,将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友好关系和合作是亿万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让我们代表两国人民将我们的友谊世世代代继续下去。”

仪式结束之后,福田赳夫在首相官邸会见了邓小平。落座后,邓小平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熊猫”牌香烟,按中国的礼节递给在座的每人一支,顿时,会场气氛变得轻松起来。邓小平说:“多年来一直希望访问东京,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早就想认识福田首相,这个愿望实现了,我感到高兴。”福田赳夫回答道:“持续将近一个世纪的非正常的中日关系终于结束了。(签订)条约的目的就是建立两国长期和平友好关系。条约的缔结是邓小平副总理英明决策的结果。”当福田表示自己只了解战争前的中国,希望有一天能得到访华的机会时,邓小平立刻回答:“我愿意代表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邀请福田首相去中国。任何方便的时候,都欢迎。”福田当即接受了邓小平的这一邀请,表示“一定要访问中国”。

在访问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时,邓小平应邀来到一间展示微波炉等新产品的展览室。当讲解人员把一盘烧卖用微波炉加热后请邓小平观看时,邓小平拿起一个烧卖看了看,随后便放到嘴里,边吃边说味道不错。这一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无不赞叹邓小平敢于尝试的精神,并被他随和的言谈举止所折服。

10月28日,邓小平一行从京都乘坐特快电车前往奈良参观访问。中午,奈良县知事和奈良市长联合举行宴会欢迎邓小平一行。宴会厅隔壁恰巧有一对新婚夫妇正在举行婚礼。于是,邓小平在午宴后新增了一项活动:他和夫人卓琳出现在热闹喜庆的婚礼现场,向新郎新娘和双方家人表示祝贺。

新郎的朋友松田作为新婚仪式的摄影师,有幸抢拍下了这意外一幕。新郎新娘是临时得到通知邓小平夫妇将来到现场表示祝贺的,听到这个消息,婚礼现场的人们顿时兴奋起来。等候在饭店外的记者也获知这一消息,但无奈不能进入饭店。当邓小平夫妇到来后,松田一口气拍下了20多张照片。邓小平一行离开饭店后,记者们立即冲进婚礼现场,《读卖新闻》的记者向松田索取了胶卷。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若当天晚报刊用,只能是黑白照片。松田坚持以彩照见报,照片遂发表在次日《读卖新闻》早报上。这张题为《友好的巧遇》的照片,当月获得读者摄影作品一等奖,并获得《读卖新闻》摄影作品1978年年度大奖。当年读卖新闻社摄影部部长田中秀男评价这幅照片说:“邓副总理与新娘握手时,新娘面部略带红晕的笑容、新郎沉浸在意外荣幸之中的姿态、廖承志夫人经普椿注视着令人欢喜的情景都拍摄下来了,这幅照片有力地说明了邓副总理坦率的人品。”

时光飞逝,1997年2月,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到日本时,整个国家为之震动——他去世当天,日本北海道发生地震,震级不大,可却有人说这是“巨星陨落”造成的天地感应。那些天,日本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邓小平,究其原因,日本人明言:邓小平打开了中日邦交之门,邓小平是可与之推心置腹的“知日家”。

据一位曾驻北京的资深日本记者回忆,他多次和邓小平见过面,还对邓小平进行过单独采访。在和其他各国记者聊天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邓小平从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压迫感。他很谦虚,不是总强调自己、否定对方,而是经常站在对方角度为他人着想,这点对领导人来说很不易,他是个能够折服世界的领导人。”

访美时出席布热津斯基的家庭晚宴,观看牛仔竞技表演并戴上受赠牛仔帽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之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美发生在中美建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

邓小平一行抵达华盛顿后,首先出席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家庭晚宴。美方这一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在正月里有去朋友家串门的习惯,客人来了总要摆家宴接待以示热情。而且,布热津斯基是邓小平的老朋友,这次邓小平访问美国,首先由布热津斯基以家宴招待,显得更重礼节,也更加温馨。这顿家宴起源于邓小平和布热津斯基的一个小约定:早在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华时,邓小平曾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品尝了可口的中国菜后,布热津斯基邀请邓小平有机会到美国品尝一下美国家庭的饭菜。这晚,邓小平就是来践约的。

宴会开始后,觥筹交错,笑语声声。酣畅之间,布热津斯基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其他所有文明。

邓小平反应很快,不置可否却又颇为自得地接过话头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这话自然获得了一致赞成。在所有在座的人们中间,恐怕再没有谁能像邓小平那样同时对两国都有那么长时间的真切了解。

在谈到中美两国关系时,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你在政治上也碰到了不少困难吧?”

邓小平哈哈一笑,随即答道:“是呀,我也碰到了困难,在台湾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对。”这一机智的回答,引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邓小平的光临,给布热津斯基一家带来了极大的荣耀。此前,由于国务卿万斯抱怨布热津斯基的一些公开言论妨碍了他有效地发挥国务卿的作用,因此卡特要布热津斯基待在幕后,这种情况直到布热津斯基参加了中美建交谈判后才有所改变。这次邓小平出席他的家宴,就是在公开赞扬布热津斯基对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几天后,布热津斯基在办公室会见记者时,异常激动地说:“在你想到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惊奇,一个有十亿人的国家的领导人在到达美国后仅两小时就到我家里赴晚宴!”“我是说,这的确相当令人惊奇!”

1月29日,欢迎仪式后,邓小平和卡特走进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进行两国最高级别会谈。会谈前,卡特和邓小平照例寒暄了几句。卡特说:“1949年4月,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曾经在青岛待过。”邓小平听后风趣地说:“我们的部队当时已经包围了那个城市。”这时,坐在一旁的布热津斯基插话说:“那你们早就见过面?”邓小平笑道:“是的。”

随后,正式会谈开始。卡特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他同邓小平首次会谈的情况:“我们计划进行3次工作会议,并决定双方首先谈谈各自对世界事务的分析。邓要求我先谈。我根据提纲谨慎地每谈一点就停下来让译7e972b73d7d89c14d1b36139c827bbea员把我的话翻译给邓和中国其他官员听。邓身材矮小,坐在内阁会议室的一把大椅子上,几乎看不到他这个人了。他在出神地听我讲话。他接二连三地吸着烟卷,一对明亮的眼眸常常东转西看。当译员把我的话译给他听时,他时而发出笑声,时而对其他中国人员频频点头。后来我要邓对我讲的话发表些意见。他谈了他认为是重要的问题,指出现在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许多共同利益。邓小平强调中美双方都有反对苏联称霸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在正式会谈之外,邓小平在其他交流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亲和力。这次访问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邓小平在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上牛仔帽的瞬间。那是在2月2日,邓小平来到了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顿小镇,在那里观看牛仔竞技表演。竞技场的主人向每位中国来宾赠送了一顶当地产的牛仔帽,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将这顶宽边牛仔帽戴在头上,这一入乡随俗的举动引来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登山过程中巧遇群众,拉个家常合个影

1979年7月11日至16日,邓小平视察黄山,对如何发展黄山的旅游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他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在上山前,他同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约法三章”:不清场,不能妨碍群众游山;步行上去;这次是利用休假时间游黄山,不对外宣传。不扰民,是邓小平外出视察、游览始终坚持的一项原则。正因为如此,在这次黄山之行中,不少群众甚至有些海外朋友,都有与邓小平邂逅的奇遇。

当时,正在黄山游览的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见到邓小平,喜出望外。邓小平应学生们的热情要求,爽快地答应同他们一起照相留影。他还为闻讯赶来的杭州大学学生签名留念。

此外,邓小平还遇上了正在黄山取景的香港电影《白发魔女传》剧组,剧组热烈邀请邓小平同该剧两位主要演员鲍起静、方平合影,邓小平欣然接受。这是邓小平生前唯一一张同电影演员的合影。这张珍贵的相片现在存放于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

1980年7月5日,邓小平视察家乡四川时,登上了峨眉山。此前,他为了不影响游客的正常游览、不给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对于接待工作提了几点要求:一是这次上峨眉山是参观休息,不谈工作,不要影响地方上的工作;二是不许封山,以免影响别的游客游览;三是大家都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互不干扰。

12时30分,邓小平乘坐的列车驶进火车站,随后他换乘普通的小面包车,驶出车站前往景区。按他的要求,前面无警车开道、后面无车队尾随。

当时景区公路还是十分简陋的土路,面包车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颠簸得很厉害,而且只开了两三公里发动机就熄火了,司机只好停车紧急修理。邓小平走下车来,在红砂路上踱步,欣赏路旁景色。正在这时,在山上实习的四川林学院的师生们发现了邓小平,大家纷纷从密林中走出来向他问好。邓小平亲切地问道:“山上生活是艰苦的,和城市里不大一样,还习惯吗?”几名年轻师生回答说:“能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我们更高兴。”邓小平听后高兴地勉励大家:“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来到山脚下,邓小平开始徒步上山。他对于家乡的山自然有一种亲切感,在健步登山的过程中,沿途游山群众不断用家乡话跟他打招呼:“得福,得福!”他也非常高兴地用浓厚的乡音回应道:“大家得福!”

峨眉山山路陡峭,加上前一天晚上还下过一场大雨,道路泥泞湿滑,走起来格外费力。邓小平的额头上不断冒出汗珠,陪同人员一再劝他歇歇再走,但他边走边用坚定的语气说:“要登山不止嘛!”

邓小平在大家的陪同下向白龙洞(寺)走去。一位正在祈福的老大娘见到他后十分激动,不禁称赞说:“你老人家才是活菩萨啊!”邓小平亲切地问道:“老人家高寿了?”老大娘喜滋滋地回答:“我今年满76喽!”他听后兴致勃勃地说:“哎呀,我们两个人还是‘老庚’(四川方言,指同龄人)哩!日子过得好吗?”老大娘笑着回答道:“比以前好到哪儿去了!土地到了户,任务落实到人头上。现在政策好,大干大发、小干小发,哪个还不甩开膀子干哟!”邓小平听后,连连点头称好。

一路上,邓小平与碰见的游客笑容满面地打招呼,向当地农民问长问短。晚上,峨眉山工作人员准备了简朴而有地方特色的便餐欢迎他。菜品简单,只有四川豆花、红烧雪魔芋、苦笋酸菜汤、凉拌红椒嫩姜和峨眉泡菜等。他举起筷子对服务人员说:“四菜一汤好,什么也不再要了。”他住下来后,还不忘让工作人员去看看游客住下否、有没有饭吃。得知游客们都吃上面条、住宿安排好后,他才放下了心。

游泳后与工作人员聊天合影,还是个“追星族”

1979年7月26日至8月6日,邓小平在青岛和烟台视察。数日里,摄影师们定格下了许多难忘而珍贵的历史瞬间。

当时负责摄影工作的是孟庆林,邓小平的朴实、从容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是7月28日的上午,地点在八大关小礼堂门前,他穿着白色短袖衬衫、深灰色长裤,步伐矫健,一直面露笑容。”

“小平同志非常喜欢游泳,在第二海水浴场我用相机记录了他与同志们亲切相处的情景。”孟庆林介绍说,邓小平身体非常健康,完全不像75岁的老人,每天坚持游上千米,上岸后喜欢跟工作人员交谈聊天。对于工作人员提出合影的要求,他也是有求必应。“当时我给大家拍完照,小平同志关切地问我,辛苦了,只顾给我们拍照,你怎么办?”孟庆林说,他赶紧将相机调好角度,让服务员刘爱敏为他们记录下了珍贵的瞬间。邓小平笑了:“小刘还会照相啊?”大家也都笑了。

7月30日晚7时40分,邓小平来到青岛人民会堂观看京剧晚会。在晚会上,著名梅派传人张春秋演出了梅派名剧《宇宙锋》,著名裘派花脸方荣翔演出了《将相和》,开锣戏是《武松打虎》。邓小平看得非常认真投入,脸上一直流露出赞赏的神情,还不时为演员们的精彩演唱与表演鼓掌。演出结束后,他登台与方荣翔、张春秋等京剧演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除打桥牌和看足球的业余爱好外,邓小平尤为喜爱京剧,其中最爱的是言派老生唱腔,该派讲究“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吐字归韵精确。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我爸爸是‘追星族’。他追言菊朋,特别喜欢听。”1985年11月,言菊朋之孙、著名言派老生言兴朋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言派戏《上天台》。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来看戏时,还特地带着录音机录音,说是要带回家放给邓小平听。1987年冬,言兴朋赴京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后,回到叔叔言小朋与婶婶王晓棠家,没想到卓琳也在,而且已等候了3个小时了。卓琳对言兴朋说,小平同志看了你的比赛,称赞你唱得很认真,祝贺你获得第一名。她还说:“小平听说言派后继有人,特别高兴。小平是听着你爷爷的唱片,喜欢上京剧的。”1988年底,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团拜会上,言兴朋演出了邓小平最爱听的言派名剧《让徐州》。演出结束后,邓小平兴奋地走上台紧握言兴朋的手,连声赞扬:“很好!很好!”并提出希望他能学习其祖父言菊朋早年的发声和晚年的韵味。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将原则性、坚定性与亲和力、人情味有机融为一体,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直至今天仍令人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