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中)

2024-08-02 00:00:00李源正
党史纵览 2024年7期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场空前的浩劫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邓小平遭遇到严重冲击。这一时期,邓小平受到激烈的错误批判,政治生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经历了革命生涯中的第二落,一度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不仅他个人遭遇了不幸,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但是,在面临不利的人生际遇时,邓小平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对待风云变幻,在默默忍耐中等待着复出的机会。在下放江西期间踏出的“邓小平小道”,是他活动的足迹,也见证了他思考的历程。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加快了落实干部政策的步伐,邓小平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复出。邓小平的这次复出为他之后进行全面整顿,并最终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打下了基础。

受到错误批判的党的总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党内的政治生活已经变得很不正常,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从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开始,到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开展“文化大革命”,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变化接连发生。作为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总书记,邓小平先后经历了对他的老同事、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罗瑞卿、彭真、陆定一等人的批判。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邓小平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文化大革命”初期,作为党的总书记,邓小平努力贯彻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并同当时党内的许多同志一样,从正面去理解这场运动,希望它能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维护党的纯洁性,避免修正主义,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在具体部署上,他竭力使运动有秩序地进行,努力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寻求把已展开的批判运动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尽力避免引起大的震动。他曾劝慰受到批判的《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要乐观,他说:“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

但让邓小平没有想到的是,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到处煽风点火、鼓吹动乱。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势急转直下,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大浩劫席卷神州大地。

邓小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希望“文化大革命”能够平稳地进行,他们以派出工作组的方式反对无原则的乱揪、乱批、乱斗现象,但这与中央文革小组产生了严重分歧。1966年7月19日、22日,在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再次提出撤销工作组、放手发动群众的要求,邓小平当即反驳说:“什么叫放手?要不要政策?我们不行,你们上去。你们那样行,我们统统撤出来。党委垮了,工作组没有了,党的领导在哪里?谁来放手发动?”

然而,不久工作组被撤销。在1966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印发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邓小平作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领导人物被指责犯了“路线错误”,受到严厉批判。会议还改组了中央书记处,邓小平的总书记职务不再被提起。他虽然保留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务,但事实上已被停止和剥夺职权,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家里看文件、写检查和接受批判。

很快,在江青、张春桥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授意下,一些学校和街头开始出现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的大字报。林彪、江青一伙抱着彻底打倒刘、邓的目的,不断煽动舆论,掀起批判所谓“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浪潮,企图置他们于死地。1966年11月8日,北京大学贴出大字报,诬蔑邓小平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随后,在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怂恿下,造反派组织接连召开誓师大会、举行大游行,把“打倒邓小平”的口号推向社会。1967年1月,对刘、邓的群众性围攻开始。1月6日,“清华井冈山”“北航红旗”等16个造反派组织召开“彻底打倒我国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邓小平大会”。1月12日,中南海机关内的造反派冲入邓小平家中,对邓小平夫妇进行围攻和批判。此时,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资格已被取消,他的处境愈发艰难。

被打倒和受监管的日子

1967年“二月逆流”发生后,中央文革小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对邓小平的批判继续升级。林彪、江青等人加紧“彻底打倒”邓小平的步伐。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夫妇完全丧失了行动自由,除了接受勒令回答问题外,整天只能打扫院子,坐在屋里看书、报,听广播,或者静坐沉默。他们的工资虽然照发,但钱款由组织“代管”,不能直接拿到手上,要用得一次次申请。为了节省开支,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没有添置任何衣物。

邓小平的子女和亲属也受到了牵连。1967年9月,邓小平的子女和继母夏伯根一起被赶出中南海,搬到北京宣武门外一处简陋房子里居住。他们在艰难度日之余,还频频遭到造反派的批判和抄家。

1968年5月16日,中央文革小组领导下的“邓小平专案组”正式成立。专案组成立伊始,就把调查邓小平的所谓“历史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希望找到邓小平的“罪证”。当年六七月间,在专案组的要求下,邓小平在家中开始写自传材料。这个材料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他的经历,后来以“我的自述”为题印发党内。邓小平在自述的最后表示:“我的最大的希望是能够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党员。我请求在可能的时候分配我一个小小的工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给我以补过自新的机会。”

专案组还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所谓邓小平“叛变自首”的罪证。尽管邓小平参加革命的时间很长、涉及地域很广,却从来没有被捕过,也没有脱过党,所以他们费尽心机,对于邓小平的“历史问题”,专案组始终“没有查到有被捕、叛变、通敌等重大问题的线索”。

此外,对于邓小平,毛泽东也有意保护,在对他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安排。毛泽东一方面认为邓小平犯了“方向性”“路线性”的严重错误,必须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又赏识邓的才干,不愿把邓一棍子打死,有着以观后效的想法,因而对邓的批判是有节制、留有余地的。他没有把邓小平直接交给林彪、江青一伙处置,也反对中央文革小组开除邓小平党籍的动议,他还允许邓小平有事时可以给他或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写信,维持联系。

在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表示:“邓小平,大家要开除他,我对这一点还有一点保留。”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毛泽东评价邓小平“也做了些好事,如苏共‘二十大’,他不同意。也未查出他是叛徒。有人说打仗也不怎么样,总打过些仗。苏区邓、毛、谢、古,他是反对王明的”。

对于自己的政治命运,邓小平只能静静地等待。他在沉默与忍耐之中经历着自己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挫折。

下放江西的岁月

1969年10月,由于中苏关系紧张,中央决定对在京的老同志进行战备疏散,邓小平夫妇也在被疏散之列。经过请求,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获准与他们夫妇同行。10月22日,在专案组两名工作人员的“监护”下,邓小平夫妇及继母从北京乘军用飞机前往江西南昌。邓小平从此开始了在江西3年多的下放岁月。

临行前一日,邓小平曾给汪东兴写信说:“我保证在自己的余年中,努力在工作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好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向工农兵学习,好好地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从头做起,重新做人。”这封信是邓小平离开北京前的政治表态,也是继续维持与毛泽东联系的特殊方式。毛泽东圈阅了这封信。

在周恩来的关照下,邓小平一家被安置在南昌市郊新建县原南昌陆军步兵学校,他的劳动地点被安排在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除到工厂劳动之外,他不能随意外出,不能与外人接触,也不能同过去的熟人来往。子女们来探视,也须征得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的同意。革委会还派了一名干事和一个班的战士负责邓小平的监管和保卫工作。邓小平就这样开始了“谪居”生活。

拖拉机修造厂的负责人罗朋抗战期间曾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工作过,算是邓小平的老部下,对邓小平十分尊敬。对于邓小平的下放劳动,他作了周密安排,不仅成立了党员保卫小组,安排可靠的工人负责邓小平夫妇的安全保卫,还将厂子里“打倒刘邓”一类的标语全部清洗掉,并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供邓小平劳动休息时用。邓小平得以在一个安全且宽心的环境中参加劳动。起先,邓小平被分配清洗零件和看图纸,后根据他本人的要求,被安排做钳工,用锉刀加工零件。这个工作邓小平在留法期间曾经干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他能够发挥所长,干得得心应手。邓小平夫妇与工人们相处得很融洽,工人们对他们都很尊重。

为了方便邓小平上工,同时也为了保障他的安全,大家还在工厂的后墙上新开了一个小门,以便更快到达步兵学校的住所。时间长了,这里被踩出了一条小路,这就是有名的“小平小道”。

在下放期间,邓小平的生活十分简单。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夫妇开辟菜地,日常基本吃素,以补贴在远方插队的子女。他虽然行动受限,但通过与工人们的接触、和孩子们的书信往来以及子女探亲时带来的信息,能了解到当时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许多真实情况,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混乱状况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邓小平的请求下,汪东兴把他在北京的藏书都托运过来了,这些书包括马列主义经典和毛泽东著作,以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戏剧、外国历史、外国文学、回忆录、传记等。在日常劳动之余,邓小平阅读了大量著作,经常读书至深夜。

下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对邓小平来说意义非凡。对中国基层治理情况的切身观察,对普通群众生活状态的直接了解,再加上读书学习的思考积淀,都促使邓小平开始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他在“小平小道”上的往返足迹,在居所院子里日复一日的散步思索,都为日后义无反顾地引领中国开创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路准备了思想条件。

1971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对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1月8日,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后致信毛泽东,表达了坚决拥护中央决定的政治态度,汇报了自己下放以来的基本情况。他表示: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除到工厂外,足不出户,与外界是隔绝的。在这时期,我遵照主席的指示,努力通过劳动和学习自我改造,绝对遵守我向党作的保证,除自己的亲属外,没同任何人有来往。我们的生活,由于组织上的照顾,没有什么困难。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出来工作的请求:“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当然是做一点技术性质的工作。我的身体还好,还可以做几年工作再退休。”

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信,并作出了批示。此时的毛泽东,正在考虑调整对老干部的政策。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特别提到了邓小平,表示邓小平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场的周恩来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号,在他的推动下,经毛泽东同意,一批受冲击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重要领导岗位,邓小平的复出也被提上了日程。

第二次复出与重返党的核心领导层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再次致信毛泽东,表达对粉碎林彪集团的拥护,同时希望能够出来工作。毛泽东在批示中忆及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被当作“毛派头子”、受“左”倾领导人错误批判的往事,肯定邓小平为革命立下的功勋,这为邓小平的复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月,周恩来即以中央的名义通知江西省委,宣布对邓立即解除监督劳动,允许他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由此,邓小平的处境开始大大改善,政治生命开始复苏。他到井冈山、赣南等老区进行了考察,看到老区群众的生活依然贫困,心情十分沉重,但仍然勉励大家“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1973年2月22日,邓小平一家回到北京。3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恢复他的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由国务院分配他担任适当的工作。3月29日,邓小平在时隔6年之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勉励他说:“努力工作,保护身体。”当毛泽东问起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时,邓小平回答说:“等待。”这两个字既传达了希望自己早日恢复工作的心声,也表达了希望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早日恢复正常的愿望;既彰显了自己看淡遭受的挫折和磨难的思想境界,也委婉表达了坚持原则不愿俯就的政治品格。当晚,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邓小平“正式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并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参加对外活动;有关重要政策问题,小平同志列席政治局会议参加讨论”。

4月12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的盛大宴会,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这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倒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邓小平重返中国政坛的消息很快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复出后的邓小平主要负责外事工作。他会见了多批来访的外国代表团,为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利用陪同外国客人到各地参观的机会,邓小平也努力调查了解地方工作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情况,并指导各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还推动开展了治理漓江污染、保护桂林山水等工作。

对复出后的邓小平,毛泽东经历了一个从观察到信任、从任用到重用的发展过程。1973年8月,在党的十大上,邓小平被选进中央委员会。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邓小平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参加中央和军委领导工作的通知。毛泽东评价他“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在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全体人员时,毛泽东指着邓小平,说:“他呢,我喜欢他,有些人有点怕他。打起仗来呢,此人还是一个好人啊!”

1974年4月,毛泽东提议由邓小平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赴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邓小平精心准备了大会发言稿,在发言中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思想和中国的对外政策。邓小平本人在国际场合的精彩亮相给世界舆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被外媒称作“中国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周恩来病重的情况下,毛泽东逐步把统筹全局、治理国家的重任移交给邓小平。1974年10月,毛泽东提议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75年1月,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同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二中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5年年初,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继而又同时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和周恩来的重托,展示出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和出众的工作能力,他认为:“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儿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他提出要进行全面整顿,恢复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促进生产发展,以扭转国民经济的混乱状况。

邓小平在第二次复出之后,很快再次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风雨洗礼的邓小平,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投身工作,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题图为油画《邓小平和工人们在一起》)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