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传统的以单篇、单课时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为此,教师要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育人性原则,通过立足单元视角、联结多个文本、整合课内课外、设计学习任务、关注学习评价等策略,开展大单元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71-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样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和原则
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为基本学习单位,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选择一个核心主题或实践活动,综合、周密地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有序、有效的一种创新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方式。它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为途径,强调深度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单元教学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方式的改进,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它具有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对单元任务群进行整体规划,保证教学、学习、评价层层递进,体现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二是综合性原则。教学设计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呈现,将语文知识和真实的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下,充分地体验听、说、读、写等各个学习环节,从而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和全面发展。三是实践性原则。把深刻理解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所学知识,构建学用一体的学习模式。四是育人性原则。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习得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着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课堂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在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后,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课上以倾听、记笔记为主,学习方式单一,无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二,学习任务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且与学生的生活、兴趣、情感关联不够密切。很多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没有将学生视为教育的核心对象,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
其三,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多教师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评价和引导。
其四,很多教师的课程设计过于零散,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立足单元视角
1.指向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要聚焦人文主题,紧扣语文要素,并以此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由此,笔者设计本单元的大任务——“言行体现父母爱,细节蕴含舐犊情”,并创设三个大情境——“知晓这份爱”“读懂这份爱”“表达这份爱”,以此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2.指向言语实践活动
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基于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融入要素学习、能力训练等,让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交流讨论、创意表达等言语实践活动,开展个性化阅读、移情感悟,完成情境任务,从而积累语言、习得学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1)默读课文,找出父母对巴迪的不同评价;(2)聚焦关键语句,体会巴迪的情感变化并完成情感变化轨迹图;(3)体悟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学会正确看待并懂得感恩;(4)阅读舒婷《我儿子一家》一文,领悟父母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
又如,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列出卖茧子买枇杷、住客栈、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送“我”赶考、缝补棉被等7个场景,并将这7个场景逐一穿插到“路线图”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融入语句情境,感受“梦”的过程,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这样的学习活动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学生易于接受。
3.指向核心素养
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核心,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运用整体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如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1)认真默读课文《父爱之舟》,思考“在‘我’的梦里出现了哪些令‘我’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场景?”,并完成作业本上的场景流程图;(2)探究作者是如何表达父亲对“我”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以及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3)研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4)联读朱自清《背影》一文,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滴,交流表达感受。
(二)联结多个文本
群文阅读不是单纯的文本堆砌,而是精挑细选出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多个文本,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其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主要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梳理、整合、扩展、联系及比较,引导学生关注多文本的语言特点,从掌握“一篇”到掌握“一类”。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除了教材中编排的三篇课文,教师还拓展了莫言《父亲的严厉》、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梁晓声《普通人》、赵丽宏《挥手——怀念我的父亲》、北岛《给父亲》等有关亲情的课外美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表达感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单元内容时更有目的、更有效率。相对于单篇课文的阅读,群文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大单元内容。
(三)整合课内课外
课内外大单元教学是指围绕一个话题,将多篇文本整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整合课内外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统一阅读,能切实达到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针对单一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缺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导致学生不能将阅读经验及时进行迁移。面对这一实际问题,课内外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顺阅读思路,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探索,使其对多篇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将“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这个语文要素转化成一个个充满爱的学习任务:(1)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2)联读《背影》,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滴,交流表达感受。(3)回忆事件、回顾写法,试着写一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这一系列任务,能够促使学生经历言语实践活动,获得可迁移的学习策略,发展“带得走”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组织“我最喜欢的亲情作品”整本书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我儿子一家》《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仨》等相关文学作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读写结合能力,真正实现课内外大单元教学有效衔接的目标。
(四)设计学习任务
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学习任务的支持。教师需要借助学习任务群来帮助学生了解大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大单元知识更好地内化于心。如教学本单元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九个活动步骤(见图1)。
上述学习任务呈螺旋式上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既为学生规划了“做中学—做什么—如何做”的学习路径,又为学生搭建了听、说、读、写的脚手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关注学习评价
语文新课标对“学业质量”进行了具体论述,并强调“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首先,引导总结反思。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开展总结反思,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提升,最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开展评价活动。教师对照学习目标,拟定评价指标,将学习评价嵌入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在完成任务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针对本单元学习活动三“表达这份爱”中的学习步骤三“读书信诉心中情”,笔者设计了以下的习作评价量表(见表1)。
表1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读书信诉心中情”习作评价量表
[表达这份爱
(书信诉真情) 评价标准 自评 小组评 能把场景和细节写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书信格式规范,语句通顺,书写整洁 能围绕“爱”这一主题来表述 ]
教师结合任务制订具有可行性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完成习作后根据评价量表开展自评、互评,真正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提升。
最后,展示学习成果。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不断补充完善作品;再借助微信、QQ、学校官网等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供他人欣赏;最后评选出“最佳读者”“最美孝心少年”“最感人故事大王”等。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实现了大单元读写深度融合下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契合,而且通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而这种学习态度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单元目标和核心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其后续学习和思维发展奠基。
总之,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立足单元视角、联结多个文本、整合课内课外、设计学习任务、关注学习评价等策略,开展大单元教学,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子阳.为什么要走向语文大单元教学[N].中国教师报,2022-12-14(6).
[2] 黎艳英.基于朱子读书法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