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视角带领学生识字,可以使学生的识字过程更具整合性与系统性,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识字质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对教材中的汉字进行梳理,探究汉字构造规律,积累识字的经验方法;同时,设计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实现学生识字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91-03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占据着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再让他们反复多次抄写,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这种识字方式分散、机械,学生被动学习,对所学生字掌握不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梳理与探究”这一语文实践方式,并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另外,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也对汉字的梳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与梳理,以帮助学生掌握识字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揣摩编者意图,引导学生积累与梳理
语文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统编语文教材采取识字单元、单元课文及语文园地等多种识字途径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使识字教学化零为整,为学生分类梳理生字,形成结构化、系统化认知提供了条件。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帮助学生掌握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的意识。
(一)识字单元中的汉字梳理
统编语文教材在第一学段共安排了六个独立的识字单元,并在每个识字单元的每一课中都编排了相似或相关联的生字。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月水火》一课中编排的是象形字;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日月明》一课旨在让学生运用会意字的规律识字;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小青蛙》《动物儿歌》和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树之歌》,属于形声字的归类识字课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操场上》,以及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贝”的故事》《中国美食》三篇课文中编排的是同偏旁的生字;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大小多少》和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场景歌》属于量词的归类识字课文;一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小书包》属于学习用品名称的归类识字课文,等等。在识字单元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这些汉字,还要引导学生对识字方法进行梳理,以培养学生的归类识字意识,使学生今后在遇到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或相同偏旁的汉字时,能够自觉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认识,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课文单元中的汉字梳理
除了识字单元,统编语文教材在课文单元中也编排了大量的生字,其中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最重。对课文单元中的生字,教师可以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汉字进行梳理与归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汉字。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中,“掰、扛、扔、摘、捧、抱、追”等汉字都是动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做这些动作,再认识对应汉字,并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与动作有关的汉字。这样带领学生认识汉字,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动词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梳理与归类中真正掌握这些汉字的用法,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又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日月潭》一课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山清水秀、点点灯光、蒙蒙细雨”等四字词都与风景名胜有关。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随文识字,在欣赏日月潭美景的过程中认识这些四字词,理解其中生字。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境的帮助下牢牢记住这些汉字,还为学生今后的汉字运用奠定基础。
(三)语文园地中的汉字梳理
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语文园地,其中的“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展示台”三个栏目都旨在让学生归类识字。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识字加油站”中的“饱、泡、跑、抱、袍、炮”都是形声字,教师可以通过拆解声旁和形旁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识这些汉字。“我的发现”中分别呈现了“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汉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这些偏旁的生字与什么有关,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又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这些包装上的汉字也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教学时,教师要以“展示台”为平台,让学生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包装上的汉字,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探究字词规律,积累识字经验方法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积累与梳理汉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汉字进行巩固,更在于帮助学生发现汉字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汉字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做到识字有方法、有规律、有路径。
(一)探究象形字的构字规律
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化而来,是最古老的一种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对教材中的象形字,教师可以采取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乌鸦喝水》一课中的“乌、石”是象形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两个汉字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结合之前学习的《日月水火》一课中的象形字,学生发现这两个象形字都是独体字,且与其指代的事物的形象基本一致,就像用线条勾勒出的乌鸦和石头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把反映汉字本身特点的实物图画与汉字对应起来,从而更快地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二)探究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组合而成的一个新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属于“六书”中的一种。对教材中的会意字,教师可以采取拆分字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构字规律,理解汉字所表示的意思。以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为例,该课涉及许多会意字,如“明、男、尖、尘、从、众、林、森”。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汉字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些汉字拆分开后,每个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汉字存在;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后,又有了新的意义,很有意思,如“上小下大为尖、小土为尘”等,发现了字形表义是会意字最大的特点。当学生掌握了会意字的构字规律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自主认识汉字。如,教师可以出示“休、歪、看、采、泪”等汉字,让学生观察这些汉字的形,并想一想、猜一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会意字构字规律的深入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归类识字的乐趣。
(三)探究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主要是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一般由表示意义的形旁与表示声音的声旁组成。一年级下册《小青蛙》《动物儿歌》和二年级上册的《树之歌》三篇课文中编排的多为形声字,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开展形声字的归类识字。如,《小青蛙》一课中的“清、晴、睛、情、请”都是形声字,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形旁与声旁,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学生发现声旁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形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字义。形声字是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比最高的汉字,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自主认识更多的汉字。当学生对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出示“供、花、圆、城、像、樟”等生字供学生猜读,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设计实践性任务,引导积累运用汉字
识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汉字的音、形、义,还要引导学生对从课内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生字进行梳理归类,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据学段特点,设计实践性任务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教材临写及《习字册》上的生字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请你从学过的生字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进行词句训练。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汉字,还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教学完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分别用“飘、漂”练习写话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两个汉字的区别。到了中年级,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汉字,明确汉字的意思,并尝试积累与梳理。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一课,运用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五彩缤纷、黄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分别对应的是哪些事物,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思。又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一课,第1自然段中有许多描写花儿开放的词语:“吹起、绽开、醒来、怒放、苏醒、舒展”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结合教材文本和图片视频积累梳理这些词语的任务,为学生今后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布置创造性表达的任务。如,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上课文中“黎明、夜晚、黄昏、早晨”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眼中的四季景色。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认识,还要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实践性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二)依据单元主题,设计实践性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设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内化所学词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从中感受到识字的意义与价值。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识字单元,编排的《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这几篇课文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实践性学习任务。如,教学完《神州谣》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地名或风景名胜的汉字制作成识字卡片,并在课堂教学上分享交流以了解更多的地理名词。教学完《传统节日》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制作节日卡片,一面写上与节日相关的汉字,另一面配上描绘节日场景的图画,这样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教学完《中国美食》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制作菜谱卡片,一面写上菜肴名称,另一面配上菜肴的图画与制作说明。经历了上述实践过程,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识字的应用价值,识字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三)依据学生情况,设计实践性任务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某些汉字认不清、读不准、写不对等现象。为了提升学生的识字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汉字,教师可以设计“字词复习有妙招”这类开放性实践任务。具体来说,教师要针对学生识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等,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材中的生字进行归类梳理。在这一学习任务的引领下,有的学生对同音字进行了归类梳理,有的学生对形近字进行了归类梳理,有的学生对多音字进行了归类梳理,有的学生对易错字进行了归类梳理,还有的学生对表示同类事物的词语进行了归类梳理……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样的归类梳理,不仅实现了学生对所学汉字的复习与巩固,而且凸显了学生识字的整合性,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识字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注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识字的基本方法,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形成对所学汉字的结构化、系统化认知,提升自身的识字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青.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53-55.
[2] 曹爱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J].教育视界,2023(43):10-13.
[3] 王军.“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落实[J].教育视界,2023(35):17-21.
[4] 孟祥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23(26):8-9.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