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业不仅是联结课堂内外的重要学习活动,而且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学—作—评”循环推进教学,强调以作业评价为原点、作业实施为支架、目标达成为核心,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理念设计作业,凸显作业的功能;要以诊学作业、导学作业、拓学作业贯通学生学习的整个进程;要把评价融入作业中,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样“三位一体”,共同发力,循环推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学—作—评”;作业功能;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6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作业是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的环节, 不仅是联结课堂内外的重要学习活动,而且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学—作—评”循环推进教学过程中,聚焦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学习实践。对学习而言,借助作业的支架与评价功能,能实现学生的深度思考,体现作业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对评价而言,作业成为诊断学生学习的手段,体现作业反馈、矫正等功能;对作业而言,这是联结学习与评价之间的纽带,体现作业协同育人的价值追求。它们虽然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取向, 但又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因此,作业的作用不再是单向的巩固教学,而是成为促进学习与评价双向互通的支架。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依标设计,凸显作业功能
(一)紧扣要素,转化评价指标
作业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可感、可测的反应。在提炼与描述作业评价指标时,教师既要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在这一课的精准落点,又要预判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从上位到下位、从标准到行为的思考路径,将语文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的结果要求和学习的外显表现,从而促使学生在作业实施前明确“我要去哪里”。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相矛盾》是单元的首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前后说法的抵牾之处,发现旁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内隐思维。为此,我们明确了本课作业的目标、内容及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自相矛盾》作业目标、内容及评价指标
[作业目标 评价指标 作业匹配 理解字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能用联系上下文、组成词语等方法猜字义
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3.理解故事的关键元素 将《自相矛盾》改编成微剧本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1.说清故事的大意
2.为故事增加一些情节,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3.讲故事时,表现出人物该有的语气和表情 根据微剧本提示,讲故事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能从楚人的语言中推断结果
2.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绘制思维导图,根据人物语言作出推断 ]
以上评价指标的转化,不仅将原本置于末端的作业前置,而且从内容导向转向结果导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二)尊重差异,设计评价量规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教师在作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细化,以形成评价量规。评价量规包括程度划分和标准描述,程度划分即对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不同程度进行界定,如用 “优秀”“良好”“合格”或星级水平来进行表示。而标准描述,即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每个评价指标在不同程度上的特征,以呈现由低阶到高阶的梯度效果。这样的评价量规设计,能帮助学生在作业开展前和作业过程中明确“我在哪里”。有了评价量规,学生就能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层次、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升,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二、以作促学,贯通学习进程
有了作业评价量规,教师便可将作业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链接,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如诊学作业、导学作业、拓学作业,提示学生“我该怎么去”。
(一)诊学作业
诊学作业作为学习活动的前置部分,承载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的达标任务。它根据评价量规的指引,将学情考量纳入作业设计中,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促使学生达成基础目标,保障后续关键问题的解决,这是学习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
《自相矛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八篇文言文。对课后练习第二题“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展开诊学,发现学生在“应”“夫”等多音字的读音上失误比较多,导致理解错误。这就要求作业设计时要创设相应的语境,以强化多音字音义之间的关联。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将这些多音字所在的句子嵌入到微剧本中,使学生能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诊学作业作为调节学习的杠杆, “诊”并不是落点,落点在于发现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以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二)导学作业
导学作业紧扣语文要素,承载着解决关键问题的任务。它聚焦文本中隐含语文要素的样例,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建构进阶式的学习路径,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视化,以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这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环节。
在《自相矛盾》一文中,辩证思维体现在“或曰”这段话中;同时,这段话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处。为此,我们设计如下作业(见图1)。
[ ][ ][吾矛之利, ][吾盾之坚, ][ ][ ][ ][ ][ ][ ] [,何如?][如果][如果][说明][说明][结论][结论][结论]
图1 《自相矛盾》导学作业设计
这一作业将练习内容转化为学习思路。学生可任选一种图式,通过关联课文信息进行比较、推断,推导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其中,左图是从正向思维引出对“吾盾之坚”和“吾矛之利”的推论,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冲突、相互抵牾;右图从逆向思维引出,如果矛刺破了盾的结果,以及矛刺不破盾的结果,得出与左图相同的结论。该项作业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楚人的内心世界,理清人物的思维过程,理解课文内容,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导学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另一方面,把握学习目标与学习起点的落差,或搭建起学习进阶支架,或将一项作业拆解成多个子项目,分步呈现,以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三)拓学作业
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上,而要通过拓学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架构起从单个学习点往外延伸,与文本信息交互、与学生经验联结、与学习评价呼应的学习路径,促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生活化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形成关键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自相矛盾》的拓学作业(见图2)。
[连一连,辩一辩
光阴似箭 狭路相逢勇者胜
出淤泥而不染 度日如年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图2 《自相矛盾》的拓学作业
该项作业侧重于批判思维的横向迁移,引导学生先通过语言的表象去分辨事物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生活事例进行分析、思考、辩论,获得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作—评”循环推进以真实学情、真实学习为旨归,将作业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撑点。前置诊学把准学习起点,课中导学强化要素目标,课后拓学促进学生思维转化,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螺旋推进,助力学生学练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三、融评于作,助推深度学习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过程性评价要随时跟进,作业到哪里,评价就嵌入哪里,这样可以持续诊断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作业完成之后,教师还要通过纸笔测试、情境活动等多种作业形式,开展终结性评价,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我到了没有”。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或拓展学习,或补偿学习,助推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一)自我评价,水平性补学
借助KWL(know, want, learn)表将评价纳入学生学习系统,在诊学、导学乃至拓学过程中与课前设计的作业量表不断比对,利于学生实时监控自己的水平是否达标,从而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完成水平性补学。
在《自相矛盾》导学作业中,我们设计了表2。通过表2,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常见的错误类型,从而帮助学生展开补偿性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表2 《自相矛盾》KWL作业表
[What I know
我已经知道的 What I want to know
我希望继续了解 What I learned
我正在关注、学习的,产生了新的问题 《自相矛盾》的寓意: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还可以用别的图示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 韩非子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我补充背景,创意编排《自相矛盾》课本剧 完成情况 已完成(93%)
未完成(7%) 完成情况 已完成(75%)
未完成(25%) 完成情况 已完成(55%)
未完成(45%) ]
(二)学伴互评,择优性仿学
作业评价还应该基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等领域存在的差异,将评价方式从单向转为互动。同伴对作业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进而选择优秀的样本模仿迁移,补学优化。
如《自相矛盾》KWL作业表(见表2)第二列,75%的学生能用其他图示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为此,教师将评价与学习深度融合,鼓励学生集体讨论,形成作业评价指标。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预估学生完成作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进一步分解出不同层级的评价量规,为学生的同伴互评提供更为准确的参照和依据。
同伴互评,一方面要尽量避免优、良、中、差的机械定性,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在互评中以采访追溯的方式,还原其作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内在品质,让学生获得学习品质的发展。
(三)情境展评,创新性深学
为了扩大学习成果的影响,教师还要搭设成果发布、作品应用的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公园、剧场等社会场所,也可借助朋友圈、电子书、微博、创客等载体,展示作品,与他人分享。这样,使评价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助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如《自相矛盾》KWL作业表中的第三列,55%的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出“韩非子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这一问题,并尝试解决。他们上网查找资料,尝试将课文融入原文《韩非子·难一》进行思考;他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创意改编《自相矛盾》课本剧,并展演。这样,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次提出评价指标,包括编写剧本时的“素材的搜集与关联”“分镜头的处理与创意”,导演时的“演员的对白与合作”“舞美的设计与创意”等。
表演展评时,可以请同伴、家长及社会人士观摩,并提出建议。学生再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这样的情境展评,突破了展示前的评价要求,不断深化了学生对故事内容、表述方式及其蕴含智慧的理解与认知。而在展演后,观众提出的建议,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从演得有意义走向演得有创意,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在“学—作—评”的循环推进下,作业与教学、评价三者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协同、共同发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建构,让学习真正发生。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张丰.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韦 雄)